自古成功在尝试

2003-04-26 00:48方建华李建军
人民教育 2003年12期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教育

方建华 李建军

2002年暑假,《人民教育》编辑部组织的“名师西部义务讲学活动”,第一站来到了内蒙古草原。在锡林浩特市人民影剧院,精彩的讲学活动一场接着一场。

这天,著名特级教师、“尝试教学理论”的创立者邱学华,在讲台上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又一次向人们展示着“尝试教学理论”的独特魅力:尝试是创造的前提,是成功的阶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尝试。”“尝试教学的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即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练习在前,讲解在后;活动在前,结论在后……”他通俗而形象的讲解,赢得了台下一千多名教师的阵阵掌声。接着,他把从家乡常州带来的满满一箱的“尝试教学”书籍和光盘,赠送给草原的同行们。看着这位神采飞扬的演讲者,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位68岁的老人。

的确,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邱学华身上像是有一股永远使不完的劲儿,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总是跃跃欲试,不停地探索。在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一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最欣赏的一句名言:“在人类这个蓝色的星球上,什么样的奇迹都会发生,问题在于你是否敢于尝试。”

能不能让我去试一试”

少年邱学华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或科学家。16岁那年,由于家庭出身不好,父亲失业,全家失去了维持生计的经济来源,他不得不中断才读一年的高中学业,进了一个会计训练班,想尽快找到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姐姐的一位当乡村教师的朋友来家串门,说学校缺教师,可介绍她去工作。姐姐有些胆怯,不敢去。站在一旁的邱学华却大胆地问:能不能让我去试一试。”

“让我去试一试。”一句简单的话,竟决定了邱学华一生的追求。第二天下午,少不更事的他带着简单的行李,毅然离开了美丽富饶的常州市,从码头乘轮船,先到武进县郑陆桥镇,然后再步行近一个小时,到达了他开始教师生涯的塾村中心小学。

这是一所旧祠堂改建成的乡村小学,里面黑咕隆咚,角落里还停放着一口空棺材。此时的邱学华根本无心去理会这些,他的脑袋里正盘算着怎样上好明天的课。从未接触过教学的邱学华拿起教科书,想备课,可又不知道从哪里备起。入夜,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终于决定还是发挥自己善于讲故事的长处,第一堂课就从讲故事开始吧!

早晨第一堂课,邱学华走进教室,看到学生的个头有的和自己差不多,有的甚至比自己还高。他们都用怀疑的目光注视自己。邱学华的心里真有些紧张,他做自我介绍时,学生便在下面窃窃私语,渐渐地又开始骚动起来。怎么办?他在脑海里迅速将准备好的故事梳理了一遍,镇定下来,不紧不慢地说:第一次给大家上课,作为见面礼,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然后他就绘声绘色地讲起了孙悟空的故事,从猴王出世讲到大闹天宫,还不时加上动作表演一番。这对那些平时习惯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书本的学生来说,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学生们听着听着入了迷……当校长不放心地从教室外走过,看到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听新老师讲“课”,他满意地笑了。

邱学华凭着他的聪明和胆识,把第一堂课上成了精彩的故事课,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对这个邱老师有了美好的第一印象。紧接着,邱老师又教学生们打篮球,星期天带学生一起去爬山、做游戏,很快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孩子王”。看到学生们淳朴善良的眼睛,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研究小学教育,让孩子们学到有用的知识。

时过50多年,回忆起第一次上课的情景,邱学华依然沉浸在第一次讲课的激动之中,一切就像发生在昨夭。正是这第一次的“试一试”,奠定了邱学华幽默风趣、生动活拨、兴趣盎然的教风,也充分展示了邱学华勇于挑战、勇于尝试的个性。从此,邱学华似乎与“试一试”结成了深厚的情缘,开始了他不断“尝试”的教学人生。

“只是我能吃苦而已”

刚当上教师的邱学华,每次回常州探家都要到书店买几本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晚上在煤油灯下如饥似渴地阅读。当时还没有拜师听课的风气,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邱学华经常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老教师上课。江南的冬天,阴冷而潮湿,他在窗外一站就是个把小时,把人家教学的一招一式记在心里,反复地揣摩。

初教数学课,他班上的学生计算总出错,学习成绩很差。他一再告诫学生:“不能算错!”可学生做题仍然错误不断,成绩不见长进。怎样才能让学生减少错误?他找来教学法的书,看到前苏联普乔柯《算术教学法》中介绍口算练习可以减少学生的计算错误,并附有口算练习条的教具。邱学华顿时受到启发,决计把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作为突破口。

说干就干,他立即动手,照着书上的样子做好口算練习条教具。在课堂挂到黑板上一试用,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计算规律,错误明显减少。邱学华并不以此为满足,他想如果能设计出一张表,让每个学生人手一张,抽空就能照着表练习,效果不是更好吗?那几天,邱学华真是魂不守舍。吃饭吃得好好的,突然扔下筷子,抓起笔就在旁边的草稿纸上画上几笔;在路上走得好好的,猛地停下来,从口袋里掏出笔和纸片就写。不久,一个可以组成万道题的口算表,终于在他的手中创造性地设计出来,省去了编拟题目和写卡片的许多麻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他教的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迅速上升,学习成绩开始冒尖,他也因此受到了县教育局的表扬,一下子成了全区小有名气的数学教师。第二年,邱学华当上了学校的教导主任;第四年,他又成为了全县最年轻的中心小学校长。

站在校长的岗位上,再给学生上数学课,邱学华的眼光放得更远了:为什么我们中国不能有一个适合老师和学生实际的算术教学法呢?这时,他才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文化程度太低,理论基础太差。他想报考大学,去实现更高的追求。在他一次次的请求下,教育局领导们为他对教育的一片赤诚所感动,破例同意他考大学。

邱学华找来了全套高中教材,进行自学。白天,他穿梭于教室与办公室,处理繁重的行政和教学工作。夜深了,整个校园笼罩在宁静的夜幕下,只有他的宿舍窗户依然透出昏黄的煤油灯光。硬是凭着一股子拼劲,他孜孜不倦地读书,仅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赶在报考大学前自学完高中的课程。在他的报考大学志愿表上,一连3个志愿都填的是——师范院校教育系。

1956年秋天,邱学华以第一志愿考进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像一头饿牛闯进了牧场吃草那样,拼命地学习。他中午从不午睡,吃完午饭就到图书馆看书;星期天从来不到外面去闲逛。几年里读遍了图书馆中古今中外所有关于小学教育的藏书,留下了整本整本的读书笔记。这一切,为邱学华日后的教育实验和研究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在华东师大浓厚的学习氛围中,邱学华得到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深造。他承担编写了《算术教学法讲义》;到附小参加开门办学,和数学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改革。虽然在大学生活、学习了4年,他始终没有脱离自己热爱的小学数学教学事业。

曾经有人说,一个人仅仅有天分,不一定能取得成功,而当他将天分与勤奋完美地结合起来的时候,离成功也就不远了。经历过人生坎坷与磨难的邱学华比谁都深刻地明白这一点。在他成名后,面对人们的赞誉,他很谦虚地说:“其实我心里明白,我并没有太高的天赋,只是我能吃苦而已。我这个人不会喝酒、不会抽烟、不会打牌,可是坐功挺好,在书桌前连坐10多个小时读书写作毫无倦意。”

称说你的,我干我的

大学毕业以后,邱学华留校当助教,教小学数学教学法,同时主动向系里申请到附小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实验研究。为了工作、研究的方便,邱学华把宿舍也搬到了附小,与老师们住在一起。几年里以附小为基础,又跑遍了周围的许多小学校,开展了口算、笔算、珠算、算术教学中的基本训练等多项研究。

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领域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因为家庭出身问题,邱学华被当成走“白专”道路的典型,受到了批斗。但他并没有消沉,找来了一套小学数学课本,悄悄地做起了研究。不久,“上山下乡”的风潮又迫使他的爱人放弃了小学教师的职业,带着母亲和孩子下放到了溧阳农村,当起了“社员”。

为了帮助身体虚弱的妻子共同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邱学华毅然要求调到溧阳,在溧阳农村的茶亭中学当起了数学老师。在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他挤时间到附近的茶亭小学搞起了“三算结合”实验研究。4年后,他调到了师范学校,负责培训在职小学数学教师。这期间,他深入农村和山区,与小学教师一起生活,一起备课,手把手地教他们上课,解决教师们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几年下来,全县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教学实验也由一所学校推广到了全县,搞得热火朝天,吸引了全国各地许多的人前来参观,北师大和南京师院的心理学教师也来考察研究。

“文革”结束,迎来了教育事业的春夭,邱学华回到了家乡常州,到常州师范学校任教。当时急需为小学数学教育科研培养一批骨干力量,在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支持下,1980年,邱学华办起了全国第一个“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先只是对全省招生,后来有许多外省市的教师也赶来听课。研究班一办就是4期,邱学华一边编写讲义,一边讲课,同时以研究班为基地,组织学员搞实验研究。科研成果一个接着一个,在《人民教育》、教育研究》、“小学数学教师》等杂志上发表。

就在不断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邱学华也感觉到传统教学的某种不合理性,课堂上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缺乏自主学习的机会,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真正发挥。能不能让学生先尝试自己学,然后老师再教?他的心头浮现出“先练后讲”的大胆设想,并在个别学员的配合下,开展最初的实验。这年年底,邱学华随江苏省普通教育考察团去日本考察。他看到日本教师很有个性,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学生在课上可以自由发言。数学教学也不像国内那样注重技巧,而是把重点放在学习方法指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上。这些新鲜的教学方法,令他感到很兴奋,更坚定了他研究实验的信心。

回国以后,邱学华加紧研究,随着实验的深入,他的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一天早晨上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习惯于边骑车边思考的邱学华突然灵感发现:“先练后讲,不就是让学生先尝试吗?就叫尝试教学法吧。”尝试”,这两个字在中国通俗易懂,而且“尝试”符合儿童的认知过程,能揭示新教法的本质特征,又能区别于其他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由此得名。

邱学华根据自己的实验,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提升出了‘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的尝试教学的五步模式。当他的《尝试教学法的实践与理论》在《福建教育》杂志(1982年11期)发表后,各地教育报刊相继转载,不少小学数学教师们纷纷参与实验,一下子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尝试”的热潮。

就在邱学华一步一个脚印,艰辛

尝试”的时候,却有人对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的做法表示怀疑,还有人公开讥笑邱学华“异想天开”,甚至传言“邱学华犯错误了”,各地尝试教学法”的实验研究也纷纷下马。在邱学华最困难的时候,他当年的大学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刘佛年来信支持他的做法,要求他继续搞实验研究,用事实说话。导师的鼓励给了他继续研究实验的勇气。面对批评反倒增强了邱学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信念。他一面坚持实验,一面进行理论反思,接连发表了《再谈“尝试教学法”》、《三谈“尝试教学法”》、《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的实践与理论》等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文章。

为了能够专心搞实验,1988年,邱学华主动辞去常州师范学校校长的职务,调到了常州市教科所,当上了一名普通的研究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尝试教学的实验研究中。

邱学华说:“我深知构建一种教学理论艰难复杂。我经常问自己:我行吗?有时也会胆怯。但是有一股力量鼓励着我,这就是为祖国的教育理论走一条创新之路。翻开近现代的教育历史,先学日本的,后来学美国的,解放以后又全盘苏化学苏联的,没有我们自己的体系。难道就不能在教育理论的研究方面走一条创新之路,建立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吗?我是憋着这股气而排除困难,发奋工作的。”

他把全國各地的大量实验材料进行了梳理,对其中的教育现象进行了理性思考,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偿试教学法》一书,对“尝试教学法”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在邱学华的努力下,尝试教学法实验由小学数学教学,延伸到了小学语文、常识课的园地,还发展到了中学、大学,又从普教发展到了幼教、特教。1992年,邱学华申报的“尝试教学理论的研究”列入了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1996年,该课题正式通过了,、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鉴定小组的鉴定。

邱学华用将近半个世纪的永不停息的探索,立足中国的实际,走自已的路,终于建立起了尝试教学的操作和理论体系,丰富了中国教学理论的宝库。尝试教学理论的有关论文还被翻译成了日文、英文、德文,在一些国家得到了推广运用,成为了一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教学理论。

在人生的道路上,一个人免不了会遇到种种不顺心的事,甚至会遇到别人的讽刺打击,受一些冤枉气。而邱学华自有一套“养身之道”,那就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要学会心理平衡。”邱学华是幸运的,即便有过磨难,但没有迷失自己,没有荒废自已。更重要的是,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个探索者所拥有的勇气,还有那似乎总也挥洒不尽的创造才能。

“不能写了书,得了奖,就算了事”

教育理论应该是一种行动的理论,只有回归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对教育研究有着深刻理解的邱学华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不能写了书,得了奖,就算了事。教育研究也有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他要用自己所有的精力来推广“尝试教学法”,使更多的人受惠。

一次,邱学华在四川讲学,碰到一位教师不停地埋怨自己的学生“笨得像石头”。邱学华让他请个“笨得像石头”一样的学生来见面。学生来后,邱学华笑眯眯地对他说:“今天,不让你做题,你能帮我办件事吗?”说着拿出两角钱,请他去买两本作业本、两枝铅笔,而且要便宜的。孩子高高兴兴地跑了,一会儿就买来了本子和铅笔,还找回了4分钱。谁知邱老师说少了一分钱,孩子着急地申辩说:体子一本5分,二五得十;铅笔一枝3分,二三得六;2角钱减去1角s分,还剩4分,怎么不对呢?”他刚说完,邱学华却满意地笑了,连声夸奖他算得对。

学生走后,邱学华对那位老师说:称看他多聪明呀,在实际生活中能解答复杂的多步计算应用题,而且还带着小括号呢!看来不是学生笨,而是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大对头呢!”“尝试教学理论”夭生就具有一种实践的品格,再加上高超的教育艺术,邱学华成功地为那位老师上了一堂尝试教学法”的示范课。

20年来,邱学华不断组织尝试教学研讨会,足迹几乎踏遍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作了500多场学术报告会,听众达到30多万人;有60多万教师参与实验研究,受教学生达3000万。邱学华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掀起尝试教学改革热潮。

1992年8月,邱学华来到了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此时,拉萨全市的小学数学平均成绩只有三四十分,邱学华克服高原缺氧的困难,连续讲了5天大课,推广介绍尝试教学法”。2001年11月,应西藏教育厅邀请,邱学华又一次踏上了这片土地,看到这里10多年的实验所取得的累累硕果,已是67岁的邱学华兴奋不已,连续3天讲学和上示范课,恨不能把满腹的才华都掏出来,奉献给雪域高原成千上万的孩子们。

1998年3月,邱学华参加广东省佛山市举行的新世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闻讯而来的近5000名教师坐满了体育馆四周的看台,几位从台湾来的教师看到如此大的规模非常吃惊,他们说:“在台湾,这种场面只有演唱会才能看到。”尝试教学法”以其简单易行、富于实效的独特魅力,赢得了香港、澳门、台湾教师们的一致欢迎。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尝试教育遍中国。”

与目前流行的那些以赚钱为目的的讲习班不同,邱学华每次举行研讨会都会有扶贫措施。1994年在昆明举行研讨会,在云南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帮助下,邀请了30多位山区少数民族优秀教师参加,为他们提供食宿、包旅费、赠送资料。2001年在珠海举行研讨会,又资助了贵州天柱县、四川凉山州、湖南湘西等地30多位教师到会参加。10多年来,这项扶贫措施已有近千名教师受益。邱学华深情地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次研讨会帮助的教师也是有限的,如果全国所有的学术研究团体都来做,力量就大了。”

邱学华创立的尝试教学理论”使千千万万师生受益。他通过学术研讨会进行教育扶贫,使贫困山区师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这不也是一种尝试创新吗?

翻开教育史,凡是为人类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教育家,都是通过实验和尝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尝试,是一种永恒的教育精神。邱学华正是用这样一种精神,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着,脚踏实地的去实践,走出了一条教育研究的成功之路。

邱学华的一生是尝试的一生,他以旺盛的精力和丰富的学识,既耕耘在昨天,更收获着今天,播种着明天。如今,著作等身、头戴多项荣誉桂冠的邱学华,在滨江临海、山明水秀的宁波,终于拥有了一片驰骋自己理想的天地,他不仅用自己的智慧经营着新创建的神舟学校,也经营着自己的办学理念。他正用嘗试能成功的雄心,全力打造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办教育品牌,为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国际型人才不断地开拓着。

生命的丰美,不仅包蕴着豆蔻年华,绿鬓红颜,更体现为青丝染霜,老当益壮。刚刚起步中的神舟学校有着许多繁重芜杂的日常事务,但走遍了干山万水的邱学华,总是面带笑容、井井有条地应对着,那笑容里始终透露出一种乐观,一种从容,一种悠长而博大的人生意境。

猜你喜欢
尝试教学法教育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再试试看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再试试看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尝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