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皑鸥
初一思想政治课内容改了又改,还是不受学生欢迎,这恐怕出乎很多人以及积极推动此事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意料。那么,问题出在哪里?这门课究竟该怎么上?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要用心理学的方法来上。采用参与式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有吸引力的活动,让學生能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究,以求让其主动内化、自我领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思想政治课才会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而这一点绝不是仅靠知识传授、行政命令或纪律约束就能达到的。
比如,教授能够承受挫折》一课,要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进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如果只是分析一下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讲一些“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发展高尚的志趣,激发创新的热情”的大道理,效果显然并不理想,不如结合此内容进行一次“你最倒霉的事”的团体辅导。当学生遇到挫折或情绪不佳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害怕、无助和失望,会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倒霉鬼”。而通过创设情景让大家共同交流“考试考砸了”、“父母离了”、“今天又挨批评了”等问题后,同学们会发现,原来人人都有不顺心的时候,这样,他们就不会再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可怜的人了,从而也就能够真正体会到挫折的普遍性,认识到挫折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思想上的提升,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才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行为方式上,而团体心理辅导则是改变个人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个人要了解自己,最好是从团体中去了解;要改变自己,最好是在团体中去改变;要实现自我,也只有在团体中才能得以实现。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中藉人际交互作用以帮助个人的有效方法。
当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运用好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德育过程被认为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强制性影响的过程,教师则是这种权威活动的执行者。这种方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的独特性、主动性重视不够,因而容易阻碍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同时,在传统德育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的灌输,经常忽略学生个体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的指导。以上两个方面都会使思想教育的效果不佳。而团体心理辅导强调团体领导者要有很好的组织和实施能力,激发成员的潜能和动机,使其努力走向个人和团体目标。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以及专业研究机构等,应该为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提供学习心理辅导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机会,从而使广大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独立设计出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灵活地加以应用,使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形成一个愉快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