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大家知道,我们搞经济建设,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学。其实教育也是一样。政策支持与增加教育投入是发展教育的外在推动力,教育科研则是发展教育的内在推动力。如果说科学技术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那么对教育而言,教育科研就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开发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是教育改革的时代需求,是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更是教育创新的动力源泉。相对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来说,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就必须不断地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必须在观察、调查、实验、逻辑推论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创新。同时,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的思想理念、行为规范、方法策略都必须尊重科学规律,按规律办事。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不讲科学的低效劳动依然存在,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并不少见。再者,教育的使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现代新人,这种崇高的使命决定了教育活动不可能是那种“天天一个样,年年差不多”的经验型劳动,它必然是一种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充满艺术激情的创造型劳动,而教育离开了科学研究,创造也就无从谈起。
以上结论,都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证明。本期给教育装上“驱动轮”》一文报道的湖南省耒阳市十多年来实施“科研兴教”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充分展示了教育“第一生产力”的推动力量。
耒阳在教育起点低、基础差、底子薄的情况下,不仅从政策支持与教育投入方面下力气,而且怀着对教育科研的一往情深,坚持不让一个教师游离于教研门外,并发挥地方教育整体作战的优势,采取集约化的思路不断将教育科研做大做强,为教育发展装上了强有力的“驱动轮”,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的路子。耒阳的区域性教研带来的是教育形象的全方位变化,帶来的是由落后到先进的跨越式发展。
“科研兴教”作为一句口号喊了多年,但是,有些地方还仅仅停留在会议,上、口头上,并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它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战略地位,没有意识到它对全局工作的推动作用,教育科研成了教育发展中一个不受人重视的配角。由于对“科研兴教”的认识不到位,管理上放任自流,课题研究往往自生自灭,以致教育科研成不了气候,捏不出拳头。还有些地方,表面上热衷于教研,搞了不少科研课题,但缺乏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与科研精神,不是站在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立场搞教研,而是把教育科研当成装点门面的“面子工程”,满足于若干课题的获奖和论文发表,这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形式主义“伪科研”成为阻碍教育发展、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还有些地方,教育科研课题的理论构架大而空,低层次、大同小异的科研课题多,真正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内涵的课题少,难以推动教育全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解决这些问题,真正把教育科研作为“第一生产力”来开发,关键还在于人的因素。一方面,各级教育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成为开发教育“第一生产力”的“领头雁”,既要为教育科研给位子、给票子、压担子,又要率先垂范,为教育科研引路子、出点子。尽管地方教育局长的工作千头万绪,但一定要把教研当成发展教育的基础工程、先导工程和动力工程来抓,要千方百计地加大教研投入,通过科研课题的带动,增加教育的科研含量,以切实有效的措施整合当地的教研资源,拓展教育科研的内容。另一方面,对广大教师来说,则要端正教研思想,自觉地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中小学教研主要是一种应用型研究,它不是教研员和教育专家们的“专利”。一线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拥有教育研究的源头活水,这些都是开展教育科研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有不断学习,勤于积累,善于反思,敢于创新,艰苦实验,教师才能在教育科研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使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得到最有效的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