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俊
致命的脑型登革热和登革热出血热
轻型的登革热,病程1~4天,症状较轻,皮疹少、亦无出血,仅表现发热(中度)和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若为脑型登革热,在发病的第4~5日便出现烦躁、谵妄、精神错乱、意识障碍、知觉或运动障碍、惊厥、昏迷,常死于呼吸衰竭;若系登革热出血热(主要见于登革热再感染者),在发热的2~4天后病情突然加重,皮肤湿冷、大汗淋漓、脉细速、烦躁、全身瘀斑、消化道或其它器官出血,常因出血性休克在4~6小时内死亡。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俗称“天狗热”、“断骨热”,是由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病毒性急性传染病,1779年首先在埃及发现,以后便相继在世界各地流行。1873年由东南亚传入我国,并在福建厦门地区流行。20世纪30年代南京曾流行,南通也发现了感染人群。1950年以后,登革热便在我国大陆地区消失。1978年和1980年,由东南亚又将登革热传入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自登革热发现的200多年来,在世界的流行从未停止过,尤其在东南亚每间隔3年左右,就形成一个流行周期,每年5~11月是登革热的感染高峰,因此时是蚊子繁殖活动的猖獗季节。
如何治疗登革热?
急性期卧床休息,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酒精擦浴、冰帽等)降温退热,慎用阿司匹林类解热镇痛剂,因其可诱发溶血和出血;一般忌用静脉补液,最好口服补液(因为脑型登革热病人常死于静脉补液过程中),但要及时使用脱水剂;及时使用止血剂;目前多应用短疗程糖皮质类固醇治疗;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者早期加用加贝酯。
患了登革热有哪些症状?
感染上登革热病毒后,约有30%~60%的人属于隐性感染者,可以不出现症状或症状表现极轻微,但具有被伊蚊叮咬后再传播给他人的能力。约有40%~70%的感染者出现症状。在症状出现前有5~8天的潜伏期。由于登革热病毒已发生了变异,故症状表现颇不一致,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患者体温在24小时内可达40℃以上,并出现两眼眼球后疼痛,腰及背部肌肉和四肢关节疼痛,恶心、呕吐、腹泻,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热一般持续5~7天,然后骤退至正常范围,一天后又再上升。皮肤上出现斑疹或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疹和皮下出血点,皮疹分布全身,持续3~4日。3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肝脾肿大,甚至发生黄疸。
如何预防登革热?
1.划分疫点。无论城乡,凡已判明登革热发生或流行应划定以病家为中心半径50米周围的居民作为疫点。
2.在疫区应作流行病学调查。
3.疫点处理①设法对患者实施就近隔离治疗,患者隔离室应做到有防蚊设施并进行灭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至少5天。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控制和消灭伊蚊。首先,消灭蚊子孳生场所。动员群众在疫点范围内实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树洞,消除一切小积水,加盖防蚊。其次,消灭幼虫。对孳生幼蚊的水缸,动员群众实行倾倒换水。③在流行期内加强对交通工具的卫生监督,要求在离开疫区前,实施预防性毒杀成蚊。
4.加强自我呵护,防伊蚊叮咬。虽说目前登革热在东南亚、泰、柬等地区肆虐,但只要加强和提高防范意识,不去上述国家登革热高发区及蚊子孳生区域旅游,住宿应择清洁卫生周围无蚊子孳生场所,并备好防蚊用品,旅游还是比较安全的,不必“谈虎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