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浩
重复的妙用
现在的太极拳套路种类很多,但多半是断取传统套路、简化重编而成,而鲜有独出心裁者。简化的理由之一是,传统套路重复式子太多,冗赘而无必要。殊不知重复乃传统套路的精巧所在。其实,若想出功夫,原有的重复并非多余,反而还嫌不够呢。
重复可培养人的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训练大脑的下意识反应,使人体精微素质的运动有序化。所谓“拳打千遍精,拳打万遍通”,熟能生巧。这不仅是指套路练习,更重要的是单势操练,即把套路拆开,一着一式地反复磨练,甚至一式中的每一部分动作,都须专练至熟。拳家常说的配合呼吸的练气、假设对敌的练意、乃至开合蓄发的练劲之法,都只有在单势操练中才能发挥得恰到好处。
套路的创制,大概一是为了便于记忆;二是为了避免拳势练习的单调乏味;三是为了培养连绵不断的动作、劲力和意识;四是模拟实战应敌的组合着法。然而,功夫却恰恰出在单调的重复过程中,这也是习武之苦的一种。如果光练套路,功夫必然长进不快,原因之一即在于动作重复的密度和数量不够(不过,如果能像陈发科那样每日走架三十遍,那又另当别论)。除动态的拳势之外,静态的站桩更是单调重复的极端形式,故而也是增长功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至于打手,更是需要多多重复练习基本的听化拿发等应用手法。这样功夫才能“上身”,才能“着熟”,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和想象的层次。
放松
学太极拳的西方人不知如何放松,有的争辩说:“我站着就不能放松,如果真的放松了,我岂不瘫倒在地上了?”洋人不明白,既要放松,又不瘫倒,关键在于平衡。譬如搭积木,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积木叠摞,可达到一定的高度。积木是死物,绝不至于紧张,可以说是完全“放松”的,但搭在一起并不瘫倒。道理何在?这是因为其重力垂线不出其底面范围,而保持着整体的平衡。太极拳姿势的讲究,就如同搭积木。所谓提裆吊顶、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掖胯溜臀等要领,目的就在于保持身体重力垂线的正直,所谓“立如平准”、“上下一条线”。只要使重力垂线中正不偏,就可使身体各部分像积木似的保持平衡,使之只受重力的作用,从而放松,消除因紧张而滞留在体内的僵劲。在走架时,一举手一投足,所使用的劲力足以克服重力和空气阻力而已,这样才能做到极轻柔,如陆地游泳,在动态中保持平衡。
然而,人体的构造究竟不同于堆叠的积木。若说骨骼像积木,还勉强说得过去,但骨骼外面还附有筋腱肌肉,就好像皮筋把积木扎在了一起。所以,积木一推就倒,人体却能俯仰屈伸。这说明,人体天然具备弹性。这种弹性经过锻炼,就能有效地产生【ⅰ}【⒛酥罹⒅祖,在太极拳中至为重要。现在除陈式太极拳架子中仍保留爆发力(惊弹、崩炸劲等)的练法之外,其它各家都以练【⑽主。
所谓【ⅲ其实是一种弹力。譬如一根琴弦,绷直了,就能产生弹力,因振颤而发出乐音。绷得太紧,振幅小,弹力就小,这就相当于拳家所谓的“僵”。太松弛,以至于弯曲,就没有了弹力,这就相当于拳家所谓的“懈”。所以,太极拳的放松,并非无条件的放松,而是有方法的放松。就拿无极桩来说,头顶与脚底就如同两个琴弦柱,“顶头悬”等要领就是要使身体重力垂线像琴弦般伸展拉直,做到“紧而不僵,松而不懈”。至于“一身备五弓”之说,则是类似的比喻,只不过具体到了局部。总之,太极拳的放松,是在保持特定姿势情况下的放松;是在筋肉关节舒展而互相牵制的前提下尽量的放松,而不是烂醉如泥似的瘫软或昏沉酣睡般的懈怠。有人说,太极拳练的是筋,有一定道理。实际上,身体任何有弹性的组织(包括内脏)都应得到伸展锻炼,才能真正做到全体放松,内外合一,松而能整。只有这样,才能练出周身一家的好【ⅰ}【⑺渌涤弥则行,舍之则藏,但无时不在身上,正好比“不见鬼子不拉弦”。而搭手即。下意识反应快得不及思索,使敌遇之,“如槌投鼓,如球碰壁”,这全靠平时练出的松整功夫。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拳之道,一松一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