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动作象形有度

2000-06-13 13:10李鸿词
精武 2000年10期
关键词:度数武术角度

李鸿词

在武术动作中,对于动作形态的追求,有很多形象地描述,这种描述多比拟为动物扑食或游戏态。有的拳术甚至直接用动物的形象命其名,如蛇拳、鸭拳、鹰拳、猴拳等等。有的拳术虽取名考究,但仍自称象形某动物。如太极拳自称为虎形拳,八卦掌自称为蛇形拳等很是多见。形意拳更有龙形、虎形、燕形、马形等十二形之说。就连没有套路的意拳,也有伏虎桩的称谓。这种把武术动作以动物动作来比拟,确是武术的一大特色,并且给武术——这种我国独有的技击术增添了很多趣味,以至现今仍有很多人以逼真地模仿动物形态为时尚。然而,这观念值得商榷,武术习练者对此如不能有一个较正确的认识,对于各个武术动作中的手脚、腰腿的轨迹、尺寸、度数没有一个正确“形”的把握,只追求形象的逼真,这样不但会使习练的拳种流于“花拳绣腿”,更甚者,在训练和实战中也很容易受伤而缩短运动寿命。

不论是什么门派的拳法,其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伸展来完成的。这种肌肉的收缩和伸展,带动腰、肩、胯、膝等几大关节的旋转和折叠,可塑造出猫窜、狗闪、兔滚、鹰翻等形象。猫窜、狗闪、兔滚、鹰翻,都是长期“适者生存”进化演变的需要,以至形成身体结构有异的结果,也正说明身体结构和运动的方向、轨迹、幅度等有很大关系。这种关系,老一辈的武术家是有认识的,他们在拳种的站桩和运动轨迹的定位中都有严格的尺寸、度数要求。如“手无过顶之力”、“拳宜曲不宜直”、“抬脚不过膝”等等,这些对于“形”的限制要求,是武术运动的经验之谈。它包含了人体解剖学与人体运动生理学的运动内容。笔者无意从头说起,只从主要之点谈及,意在唤起同道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间架”是习武的基本功,或为开门的第一课。然而,人们的功夫一深,第一课的内容就容易忘记。笔者在各级武术散打比赛中多次看到场上运动员间架不整,角度不对,以至整体进攻或防守动作变形,导致败下阵来。有的虽然取胜,却已自伤。记得几年前一意拳高手,上场仅2秒便把对手击倒在地而取胜,可自己的肩部肌肉、韧带严重拉伤,月余方愈。

那么,间架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是人体本身结构的必然。只从上肢的动作范围来说,间架是指前臂架起时,人体左右大臂和前胸夹角不应大于45度(影视片和武术套路比赛时,动作是允许夸张的,以至左右大臂和前胸成一直线)。这种架起包括拳的出击与防守运动。向前出击运拳时,始终应保持这个角度。其好处有以下几点:一是能运用好这一角度的人,必然能运上腰腿的力量。击打是腰腿发力的结果,肩关节是力量传导、过渡的枢纽,45度是传导力量损失最少而速度最快的角度,正如拳经上所言:“发力全凭后脚蹬”。二是此角度是肩关节的骨结构承受由手臂传导过来的压应力的最佳度数。以上两点,保证了施出的力量以最少的损耗,而反作用于自身的力量又能表现出最大承受状态。如果超出了这个状态,由于杠杆作用,自身肩、臂难免受伤。在比赛中,我曾见过一方进步出拳,拳虽击中到对方身上,对方欲倒,而自己的出拳手臂已受伤下垂。这是由于击中到对方时,出拳者的大臂已和自己的胸部成一直线。力点、支点倒座,杠杆力的作用使自己肩部肌肉拉伤、撕裂。

自然会有人要问,运动起来如何保持这种角度呢?这是没有捷径的。不失“间架”,正确动作定型是靠千锤百炼的动作记忆来实现的,是依靠步法、身法的正确转换形成的,也正是中国武术所倡导的“上下相随”整体性的运动魅力所在。

因此,我们在训练和实战中,一定不要过分地追求像某一动物的形态,而应严格地去分析每一个动作是否合乎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结构力学。

不为形而形,在训练和实战中要强调动作的正确定型,并形成牢固的正确动作记忆,这才是运动仿生学的关键。□

猜你喜欢
度数武术角度
《平行四边形》拓展精练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友谊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角度不同
人啊
探索一道题的多解与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