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1958年生,大学本科学历,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黑龙江省首届小学语文最佳教师第一名,现任哈尔滨市經炜小学副校长。她从教20年,不断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并取得可喜成果。哈尔滨市曾召开专门会议,宣传推广她的语文教学经验。
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重要的工具学科,担负着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奠基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智力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为学习其他学科打好基础,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好基礎,为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人才打好基础。面临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晨的现实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认为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着眼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高扬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它集中体现为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充分尊重,发挥人的主体性。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他们成为认识的主体,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生动活渡、主动地发展。数学中要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此,我提出: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为教师服务变为教师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1.尊重学生,实施“差异参与”的教学策略。
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现代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习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效果,而只能决定他将要用多少时间才能掌握该项内容。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并进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因此,我始终格外关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因为这些学生更需要教师用热心去鼓励,用诚心去感化,用耐心去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变课堂教学中少数学生积极学习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我注意给那些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充裕的阅读感知、理解思考和组织内部语言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还注意设置有层次、有差异的学习目标,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有可能让全体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适时点拨,教师的“导”为学生的“学”服务。
正确处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是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决不意味着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通过适时适度的点拨、评价、引导,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调控学生的思维流程,升华学生的理解认识。
二、树立科学的训练观——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训练。
1.打好听说读写基础。
语文教学要体现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过程。首先,训练要有目的性:要紧紧围绕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训练。其次,要加强训练的针对性:要有重点,符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要针对学生语言学习的需要进行训练。第三,训练要有层次性:训练要环环相扣,步步落实,能展现出学生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的螺旋式_上升的过程;要体现出由理解性训练到运用性训练的过程。第四,训练内容要全面,要面向全体,训练要有足够的量。我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持之以恒地进行扎实到位的语言文字训练,做到正音训练严而复严,朗读训练意切情真,说话训练字斟句酌,重点词句深究细研,习作评改一丝不苟。
2.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关键。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上。语言与思维是一个密切相关的统一体。有关研究表明,随着语言的逐步掌握和不断发展,会推动思维内容日益丰富,调节思维活动逐步完善,促使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活动就是语言活动,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语言文字训练为载体,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达到既发展语言又发展思维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找准思维训练点。语文教学是凭借一篇篇文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要培养他们的语文基本功,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就要吃透教材,找准训练点。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维训练的内容。如《太阳》这篇说明文,段与段之间的逻辑性很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又恰好是“段落之间的联系”,因此,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好教材。
其次,要讲究提问艺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语文教学中,善于提出问题,是体现启发式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时机,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提问:在学生的思维渐渐平静下来时,教师又提出相关的问题,犹如投石起澜,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把掌握住教材中的“矛盾”现象,以提问揭示它,打破学生学习心理的平衡状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学生接受的前提下,经常变换角度提问,以引导学生深思、多思的兴趣,从而诱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将新旧知识、上下文意、已知未知等内容通过提问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有序,内容相联相接,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
三、树立大语文观——课内课外相衔接。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撰文疾呼: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20年过去了,吕老深感忧虑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仍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我认为,树立大语文观,形成课内课外相衔接的语文学习网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语文学习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
语文教学并不等同于语文课本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切实抓好课外这块阵地,通过课外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
我对学科课外活动十分重视,根据不同学年不同时期搞了“小小作家”园地、“诗歌朗诵”赛、“我爱中华”讲演、“最佳小编辑”擂台赛、“手抄报”展评、“课本剧”表演、“课文成画”(把课文的内容转化成美丽的图画或逼真的示意图)展览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而最受学生欢迎的是“辩论会”,它不仅满足了学生一吐为快的欲望,还培养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听、说、思、辨的能力也得到综合性的训练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