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国
我国县市报和自己的读者一起即将迎来崭新的21世纪。
新的世纪将是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读者寄希望于县市报的是全方位的信息,这就给21世纪的县市报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
县市报的三重视野
县市报是综合性报纸,不是行业报,更不是“工作简报”,作为县市委的机关报,它必须处理好服务中心工作与全方位服务读者的关系,处理好“立足本地”与“放眼四海”的关系,自觉地运用新闻规律办报,廓大采编视野,尽可能地满足信息时代读者获知更大范围信息的需要。
县市报的视野应该有三个层次。
1.“区域化”地方视野
县市报是地方性综合报纸,它最大的个性特色就是地方性,这是县市报的立身之本,也是其价值所在。
县市报的地方性在报道内容上的体现应是以“本地为主,埠外为辅”。新闻视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兼及社会经济与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尤其要克服注重工作报道而偏废社会生活报道的倾向,克服习惯于用领导视角看问题而忽略用群众视角看问题的惯性,要全方位、大视野地体现地方性。
县市报的地方性体现在风格上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味”,这种“文化味”不仅仅在于地方风情文化的张扬,还在于新的人文精神的培植和塑造。
2.“大家庭”国家视野
县市报要有“大家庭”视野,不是说要我们像全国性报纸一样去报道全国性范畴的新闻,而是说我们县市报在办报实践中心中要有国家、民族这个大家庭意识、全局意识。
这种意识的体现是,县市报应重视采用国家通讯社稿件,开辟适当专栏,辟出一定版面,选发本地读者所需要的县市外、省外的特别有价值的新闻。
一般情况下,县市报的采访活动主要在本行政区域内,但必要时也要适当组织“出击”,这种“出击”一是够得着、用得上的县市外重大新闻采访;二是外出考察性采访,为本地读者介绍“外面的世界”。1998年长江抗洪,随州日报连续报道沿江和武汉市抗洪的动态,向本地读者传输忧患意识,提出了“长江沿线抗洪,我们怎么办——保超规划作贡献”的命题,用抗洪新闻推动本地工作,受到赴随州检查指导工作的省委、省政府领导的热烈赞扬。
体现“大家庭”视野的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县市报在采编本地新闻时,要尽可能地把本地新闻放在“大家庭”的格局中去审视与把握,避免评价失当,误导读者。
3.“地球村”国际视野
我们生活在息息相通的“地球村”里,“村”中人办报,不能不问“村”中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袭南联盟,欧元受挫;英国出了疯牛病,进口英国牛肉的所有国家都提心吊胆;中美关系打“喷嚏”,国内哪怕县域经济区内的一个中小型棉纺企业,只要你的产品出口美国,你这个小厂就免不了要“感冒”一下子。由此可见,县市报具有“地球村”视野,精当地选发国际时事报道,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读者获取信息的需要,还有利于引导本地企业关注国际风云和国际市场,直接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
县市报的“地球村”视野,要运用版面手段予以实现。江苏的铜山日报、宜兴日报,浙江的余姚日报、兰溪日报,湖北的天门日报、仙桃日报、随州日报等在这方面已经作了很好的探索,随州日报的《地球村》每期发二分之一版国际时事,报道国际热点和国际风云人物,颇受读者好评,成了报纸版面上的一个亮点。
扩大信息面的三重需要
一段时间里,曾经有人认为,县市报是小报,版面小(少)、地方性强,不必采用新华社等其它渠道的稿件,不必报道区域以外的新闻和信息,现在,持这种看法的声音正在逐步减弱。我们认为县市报廓大视野,引入埠外信息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需要。
1.完善传播功能的需要
县市报在报业队伍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有着自己的发行范围和读者圈。在特定地域,这个“范围”和“圈”比中央和省报的发行范围和读者圈要大,如湖北的《随州日报》发行3.6万份,而《人民日报》和《湖北日报》在该市的发行量分别为2500份和七千余份,市报比中央、省两级党报的发行量多二万余份。江苏《武进日报》发行四万多份,比中央、省两级党报在该市的“范围”和“圈”更大。县市报的发行量一般在1万份以上,2~3万份左右,区域读者密集。由此可见,县市报如不容纳埠外报道,就意味着自己的读者群接受的新闻信息不完整。由此也可以看出,县市报给埠外报道以版面和地位,既是满足自己读者群获取信息的需要,也是完善自身传播功能的需要。
2.拓宽读者视野的需要
县市报的读者群与中央和省级报纸比较,有两大特点,一是数量大,二是分布向基层延伸,不仅延伸到了车间班组长、农村村组干部,而且到了工人、商贩、农民、居民的手中。
这些基层的读者一般不具备同时拥有中央、省级报纸的条件,县市报几乎是他们订报的最佳选择和他们手中惟一的新闻出版物。这个层次的读者了解外面的世界,扩大自己的视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县市报,县市报的国内国际报道是基层读者扩展视野的重要渠道,同时也说明,县市报的国内外报道是拓宽读者视野的需要。
3.加强舆论引导的需要
县市报与基层读者最具接近性,舆论引导最为直接、有效。本地的新闻对本地读者当然具有很强的舆论引导作用,但如果用更大范围的新闻来参与舆论引导,加强舆论引导,舆论引导的力度就更强,效果就更好。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时政报道和文体新闻所提供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本地新闻中所不具备的,而又是读者所关心的。如科索沃危机、非洲战乱、印巴核试验、台湾地方选举等等,报道的过程就是新闻舆论引导的过程,有利于读者全方位地了解和正确认识国际风云和维护国家尊严、争取祖国统一的斗争。
给读者以三维空间
21世纪的读者身居信息时代,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生活的地球空间发生了什么,还需要了解地球本身发生了什么乃至地外空间发生了什么。为读者所需,我们的县市报应给读者以三维空间的广阔视野,让读者打开我们的报纸后,仿佛置身于天地人三维空间之中。
1.版面三维空间的设计
县市报营造三维空间,在重视地域化本地新闻的同时,必须有选择地采用相当比例的国内国际新闻。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它称之为“埠外新闻”。
埠外新闻往哪里放?是固定版面、固定栏目,还是随心所欲、随“空”所欲?比较成熟的县市报应该有比较适当的章法。
江苏的《宜兴日报》、《常熟日报》,浙江的《诸暨日报》、《余姚日报》,她们都是四开8版的报纸,固定设有“时事要闻”或“国内新闻”、“国内国际新闻”专版,所用版面为三版、五版或七版,消息来源均为新华社,发稿量在每日7至13条。这几家县市报的做法在江浙、广东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市报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江苏《铜山日报》,浙江《兰溪日报》,湖北《随州日报》、《天门日报》、《仙桃日报》属于我国中等发达地区的县市报,很有意思的是,她们不约而同地设有“时事”版或“国内国际新闻”版,所用版面从1/4版、1/2版到整版文字,但信息量都在5条以上。
2.稿源渠道的开辟
县市报的国内国际报道首先必须解决稿源渠道问题。据了解,目前全国五百多家县市报埠外新闻报道的信息源,大约来自3条渠道,一是新华社及各省分社,二是广播电视和报纸,三是因特网。
比较而言,因特网只能作了解信息动态的渠道,而作为获取稿源的渠道则很不稳妥,因为网上的信息既富但也杂,加上无“稿主”,将网上的东西刊发于报纸既不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也是十分冒险的。
从中央级和省级党报上摘转新闻稿和记录广播电视新闻,在暂无能力和条件开通新华社稿源的县市报,不失为权宜之计,但因为工效慢和时效差,只能权作一时之法。
县市报时事报道稳妥的稿源是新华社或各省新华分社提供的稿件。就目前县市报时事报道的实践看,内容的精选已有比较可行的“经验”:在量的选择上,一般为5—7—13条(幅);字数每条为50字左右到500字左右;在有效的版面里作“国内国际报道”,除了精选,就是精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简洁明了的篇章,向读者报告最重要的、最新鲜的时事。这里面的重要手段是精选、精编和不失原意的改写。
3.埠外新闻的选编原则
县市报的国内国际报道是基层读者了解国际风云、国家大事的窗口,同时还应该是基层读者获取新政策、新信息、新知识的捷径。
这个选编原则的内涵提示我们,埠外报道当然包括人们通常所说的时政,但还应当包括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军事以至社会生活领域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因此,国内国际报道的选编应遵循重要性、服务性、知识性三原则。
重要性包括党和国家的大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大活动。服务性包括党和国家颁布施行的新法令、新政策信息,国内外产业、市场信息,科研新动态、新成果信息。知识性时事报道,是指基层读者所需要的、应该知道的国内外生产的新成果、新认知、新知识。
应当指出,知识性时事报道很容易被忽略,尤其应该引起县市报人的关注。无论我们是否已经认识到了,事实上目前我们生存的地球确实已进入信息时代,县市报人有责任、有义务在时事报道中向自己的读者展示地球人类的新认知。如今年4月6日《余姚日报》据新华社消息摘编的《专家表示:称楼兰为“东方的庞贝”名不副实》、4月10日湖北《随州日报》摘编了新华社两条知识型消息《我国将广辟食物资源》、《云南科研新成果:矿物替代木浆造纸》、1999年3月25日江苏《铜山日报》摘编的新华社消息《万株墨兰开瑶山》,这些新成果、新认知、新知识类的报道进入县市报的“埠外报道”,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读者要求的必须,也是新形势下县市报国内国际报道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