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的适应与引导

2000-02-02 00:48肖海涛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0年4期
关键词:新民合法大学

肖海涛

大学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革,以求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正所谓“适者生存”。但是,只有适应,不能概括大学的社会责任;只求适应,不是大学的性格。大学的根本性格是引导社会发展。在变迁中适应,在责任中引导;只有引导社会,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在变迁中适应

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曾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的确,大学带着自身的遗传因子,依自身发展的逻辑不断进化,同时又随着环境(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的变化不断地改造着自己。大学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进化与改造中丰富着自己的内涵,扩大着自己的职责,满足着社会的需要。

考察大学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西方大学最初产生时,主要是适应和满足当时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神学、法学、医学等人才,从而取得了合法存在的地位。正如布鲁贝克所说:中世纪的大学把它们的合法地位建立在满足当时社会的职业期望上。接着,文艺复兴后的大学又把它们的合法地位建立在人文主义的抱负之上,这种人文主义抱负的发展以自由教育观念为顶点,自由教育观念使得红衣主教纽曼时代的英国式学院合法化。与英式学院暂时并进的是德国大学,它们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它们在注重科学研究中获得其合法地位。最后,还出现了“赠地”大学,这些大学的合法地位依赖于它们把人力物力用于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服务上。这些获得合法地位的不同途径出现于不同国家、不同的时期或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大学则继承了所有这些传统。[2]

大学作为保存、传递、发展和创造知识的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将不断开放,不断扩大其功能,不断适应和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有人认为,下个世纪大学必须面对市场导向的挑战,就像市场力量曾经造成许多产业的重整一样,市场的需要将导向高等教育的改变。换言之,高等教育的主要消费者——学生、家长、毕业生的雇主、购买研究成果的公私立机构等,将是改变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

近十几年来,中国正在实行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面对新的形势,大学也在不断进行新的调适。如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拓宽专业;一些重点工科院校先后增设了理科、管理学科和文科专业,一些重点综合大学也设置了新技术专业,都在向学科交叉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重视开展科学研究,把学校办成既是教育的中心,也是科研的中心;甚至大学的教育目标也在作战略性的调整,树立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双重目标;等等。面向新的世纪,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大学既需要遵循自身的发展逻辑,坚守一些合理的内核,又需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地调适。“以变应变”、“以不变应万变”是大学在变迁中适应的两条基本法则。

二、在责任中引导

从教育本质来看,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与政治和经济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因此,它既对外部世界具有开放性,又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仅仅“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完成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使命。换句话说,大学仅仅对社会适应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片面强调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就不能良好地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也就不利于充分发挥教育的主体性,不利于发挥高等教育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抑制和改造作用,也不利于对未来人才的超前培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高等教育对某些社会消极因素的迎合与认同。大学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以良知批判和引导社会发展。大学只有引导社会,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若不能引导社会,就很难很好地适应社会,甚至被社会所淘汰,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涂又光教授认为,在中国古代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中,“新民”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最佳关系的规律。因为,大学新民,则大学与社会俱兴;大学不新民,则大学与社会俱衰。若只讲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只算维持平常关系,不算发展最佳关系。从历史发展看,“适应”说是倒退,不是前进,因为大学固有的,曾经发挥的新民作用反而削弱殆尽。[3]

当前,在经济大潮的冲击面前,大学教育又面临着“市场化”的危险,急功近利,金钱万能,似乎“钟摆”又偏向了另一边。并且,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之中,大学教育的功利导向、市场导向有愈演愈烈之势。大学如果仅仅“适应”,就会被社会众多的需求所肢解。荷兰学者瓦格纳(Wagenar)也认为,如果只讲适应,“大学被社会所包围,就像陷入一个充满汗臭的软枕头之中,大学将被慢慢地窒息……我们应该试图摆脱这个枕头,根据我们自己的意愿保持大学的基本功能。”[4]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但高等教育不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大学应该利用它们的学术地位和声望来保卫和传播人类普遍接受的价值观,诸如公平、公正、自由、平等和团结,应该在享有学术自由的同时对社会负起责任。大学既要适应社会,又要引导社会;只有引导社会,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它的子系统——主要是经济、政治、文化系统之间发生着相互关系并受其制约;同时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又对整个社会系统产生积极能动的作用,促进人类向着美好的社会前进。

注释:

[1]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20

[2]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3

[3]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361论坛综述,高等教育研究,1998.2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高教所

(深圳518060)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新民合法大学
西班牙推动废除合法卖淫
至善
报告
谨防“合法”干预司法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