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华 吴占军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自觉地选择行为价值取向,确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就成为我们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了解青年学生主体需要,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德育是从根本上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活动。学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既是社会的需要决定的,又为学生个体的需要所制约。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二者的结合,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的需要,抑制或消除不合理、不健康的需要。做到达一要求,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主体需要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师不是仅仅从概念出发,做简单的逻辑推导,而是着眼于社会实践,着眼于沸腾的社会生活,做理论上的思考。要围绕学生的热点、难点等问题进行释疑解惑,作出有说服力的解答。通过这样一个环节,使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使正确的理论观念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素质,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关键是不回避矛盾,要知难而上。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是不可征服的,教师首先要有这个自信。
二、坚持民主平等,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民主平等的原则,是学术民主的传统要求,也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坚持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循循善诱,启发式教学,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填鸭式的硬性灌输,不是“我打你通”。正确的观点和结论,产生于充分的说理之后,而不是在此之前。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两个环节:一是课堂讨论的环节。每次课上都有一定的时问,让学生就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自由讨论,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其中教师的意见只算是一家之言,不匆忙下结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相互辩论。在辩论中明确哪些是正确的,应当坚持的;哪些是错误的,应当摒弃的。二是社会实践环节。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德育由一般的理论、观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信念和知识,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每学期按教学计划安排必要的社会实践外,还要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在实践中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行为主体,面对现实学生们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同时,也正是在实践中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巩固了所学的知识。通过对改革开放后的先进地区、先进行业和单位的参观考察,学生们增强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性的认识,对社会发展中一些问题,增强了他们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对一些落后贫困地区的参观考察,则使学生们增强了作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单位:吉林工学院
(长春130012)
责任编辑: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