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宝琨 杨俊君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快速增长时期。高校在扩大规模和追求成为万人乃至数万人大学之时,是否应该保持一点清醒,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定位问题和承受能力问题。尤其是未来的校际竞争更取决于质量与水平,由此而必须具备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体系,这是一项比扩大规模更为艰巨、更具有挑战性和竞争力的系统工程。
一、创新体系
创新,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基地的高等学校,创新应该成为各项活动的主旋律,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然而在高校办学中,传统教育观念中的崇尚经验、反对创新,崇尚权威、反对怀疑,崇尚中庸、反对超常的陈腐观念至今还未完全消除。改革开放20余年来,高校的科学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办学传统根深蒂固,没有从办学观念上和政策制度上确立知识创新应有的地位,导致教科组织与教师队伍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创新的要求。教学与科研相脱离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教学工作主要由那些脱离研究工作的教师承担,教师不能有效地带领学生从事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实践活动,就无法把教学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之上,由此造成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较薄弱、高校的学术成果应用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的状况。对此,高校应有一种时代的紧迫感,从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体系。
创新体系的构建与高校的能力密切相关,处于不同能级状态的高校有其不同的要求,但是都应该具有符合自己定位的创新体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这个创新体系包括具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战略,构建一批富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教科组织,凝炼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建立一种充满创新和创业氛围的校园文化,形成一个卓有成效的创新机制。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成为实施创新和创业教学、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提供创新活动条件和服务,创新和创业活动蓬勃发展,创新和创业人才茁壮成长的一方沃土。
在办学理念上革故鼎新,是构建创新体系的前提。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校的教学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并且能够与相关的产业相联系,从而使高校的知识创新、传授、应用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体系。为此,高校在办学理念上拟确立以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创业的三足鼎立,又以育人为本、创新为先,协调发展的格局。知识创新是源头活水,教学工作和知识创业是流。知识创新和知识创业虽然各有其自身的目标与价值,但作为高校必须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提供符合时代要求、市场需求和学生追求的学习内容、研究实践和创业服务。
高校创新体系的活力源于教科组织及其成员。为此,在教科组织设计上,拟考虑以下3个基本原则:一是适应功能多元化的需求。能够满足教学、研究、知识创业等多方面任务的要求,在具有充分的学术民主和自由的同时,能有效地增进彼此合作与协调,充分利用和控制资源,是一个成果丰硕和人才辈出的组织。二是适应竞争的环境。即不应是一种一成不变的预先规定的组织形式,而应是能够持续适应和不断演进型的组织。三是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不追求全校划一,而讲究实际需求,具有充分自主权的柔性的可以跨学科、甚至跨校园的创新组织。在教科组织的建设上,拟倡导学科(包括跨学科、多学科组建)——工程或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知识产业相结合。这里提出的是“相结合”,而不是主张“一体化”,在思路上和实际操作上有原则性的区别。“一体化”的思路是主张一个学科组织,建立一个研究机构,并办一个所谓的“学科性公司”,形成一个自我封闭、“肥水”不外流的利益实体。不少高校的实践表明,“一体化”思路不仅所办的学科性公司发展困难,而且学科建设也难以卓有成效。“相结合”的思路,一是主张学科组织与校内外企业合作,实行优势互补,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也把教学与研究推向市场和学科的前沿。二是倡导多学科的合作与共同创办研究开发中心。工程或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一般是以某一项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起步,然而随着应用范围的拓宽、工程化的进程,需要相关学科的协同是合乎规律的。三是在“相结合”中增进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产生与成长。这些学科的产生与成长往往在相关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之中,在校企合作和共同创业参与市场竞争之中,在此同时,也需要为此创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利益机制,打破学科壁垒和既得利益,为学科交叉与综合,为新学科的成长扫除障碍。四是“相结合”的思路还在于把学科建设纳入开放办学的发展轨道,以利于建立更为广泛的以校企合作为主体的创新联盟。
二、创新联盟
高校的创新体系主要在学校内部,但又不能局限于校内,必须走出校门建立广泛的创新联盟。高校与产业界特别是知识型企业建立广泛的创新联盟,以利益为纽带,以创新为特征,共同创造财富,共同享受成果,推进合作各方在更高层次上的创新与发展。这是一条加速提高与发展的办学之路。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硅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不少可借鉴的经验。斯坦福大学不仅是硅谷诞生的起因,而且自1951年在斯坦福大学地面上成立研究园以来,一直与企业界保持着密切而富有成效的关系,成为硅谷的心脏。斯坦福大学实施了一整套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技术创新和创办科技企业的政策,以其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工作滋养着硅谷,培育了一批批充满创新抱负的硅谷创业者,不断产生举世闻名的企业。在此同时,硅谷的技术、创新与创业精神、风险投资基金大量流进斯坦福大学,使斯坦福大学成为世界最知名的大学之一。
校企合作建立创新联盟,既是企业在瞬间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创新源头的迫切需求,也是高校增强创新活力、构建创新体系的需求。现代企业是高校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大市场的引路人和合作伙伴。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智力的开发及其转化为财富,必须超越大学校园和组织系统的界限,需要利益相关者协同努力,建立卓越的合作组织,开展跨组织系统的活动,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和未来。高校的创新活动越来越需要与成功的企业家之间的合作,这是由于具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和具有市场意识的科学家之间的合作,能够激发持续的创造力。高校创新动力的源泉,在于创新成果的实际价值,在于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巨大诱惑力,以及市场及其竞争的强大推动力。因此,一方面高校创新活动的新思想主要来源于社会与市场的需求信息,而另一方面高校所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又迫切需要转移到社会和市场上去,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流与技术流都要求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广泛的创新联盟。
校企之间形成的创新联盟,与以往一般的以产品开发为目标的合作相比,具有
以下特点:一是始终把合作各方优势互补式的相互学习和共同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中心目标。以产品开发为目标的校企合作主要是高校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或专利技术,企业向高校聘请技术顾问和委托研究开发项目,这是从高校到企业单向性的知识和技术转移活动,是一种比较单一的买卖性的契约关系。而创新联盟把上述活动只当作初始阶段的一部分内容,致力于通过共同的学习与创新,不断提高各方内在的创新能力,以及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适时地掌握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技术的能力。因此,应更加注重于联合组建实验室和研究开发机构,合资创办知识型公司,以及培训中心等。二是比产品合作更为紧密,参与者范围更为广泛。产品合作一般是短期性的合作,不少演变成不愉快的半途而废的“短命”式。而创新联盟是中长期的、合作内容比较广泛的利益共同体。高校参与的可以是若干学科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多个部门;而企业参与的也不只是技术部门,涉及更多的部门和更广泛的员工。三是创新联盟具有较大的战略潜能。创新联盟建立了知识流、信息流与物流相互沟通的渠道,从而使高校的学科建设能够紧紧把握市场的脉搏,以及通过企业受益于风险投资资本,为高校的创新活动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不可否认,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个人的天赋和创造力。但是个人创新潜能的激活和运用,都随着个人所在的学科组织和学校、乃至校企合作组织之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个适宜于创新的环境与周边条件,对于个人创造力的激发及其可能取得的业绩至关重要。理解创新增长的规律,设计卓越的创新组织,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校企合作结成的创新联盟,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创新绩效的战略性价值就在于此。这对于企业也是如此。
三、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是创新体系中的“软件”,对创新体系的功效及其作用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创新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必须满足创新活动的客观要求,符合创新活动特有的规律性。创新活动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一是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创新既存在随机、自发和反常的一面,又可以运用计划指引、任务委派、措施激励等手段刺激创新。重要的是计划与任务应该是有弹性的,而不应该是“程式化”或“指令式”的。二是创新过程的争议性。创新活动一般都具有多个不同方案的选择与争议而择优的过程。同时,创新也可能是对原有的或者竞争对手的挑战,冲击或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而引发争议,这种争议不仅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中存在,而且在管理与制度创新中反映尤为激烈,甚至可能达到遏制创新的程度。三是创新过程的知识密集性。创新过程集中地产生新知识,它既依赖于个别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也需要群体的相互学习和启迪。四是创新过程的跨边界性。许多最佳的创意往往是跨学科的或者是跨职能部门的。要善于跨越边界,取得外部的智慧,思想的杂交和跨学科的交流十分有效,创造力常常涌现在专业和规则的边界。
高校创新机制的内容包括竞争、合作、评价、激励、利益、保护与服务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激励创新积极性。创新机制在于激发人和每个组织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在学校整体上不断增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水平与实力。高校知识工作者的激励需求随着他们的学术水平、工作性质和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激励因素: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能够自主地从事于感兴趣领域的创新工作;工作业绩既能达到令个人自豪的水平,又是出色地完成组织委派的任务,并能为不断追求新的业务成就创造良好的条件;能获得一份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和职称职务。应对处于不同事业发展阶段的知识工作者制订一套能够满足他们激励需求的管理模式和制度,使他们坚信:出色的创新业绩终将得到所期望的回报。
2.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高校的学术、文化和组织氛围,对创新活动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创新环境需要营造一个崇尚科学、学术民主、颂扬创新、激励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个创造自主的组织环境,知识工作者不仅自己可以自由地从事创造性工作,而且可以调动组织资源去进行创新活动;一个价值共享的分配机制,在荣誉奖励和物质利益分配政策上充分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直接与创新业绩及其所创造的财富挂钩;一个公平、民主、激励奋进的职称职务评聘标准与制度。
3.更新管理观念。在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里,高校在管理上应该特别关注一个新的领域:智力、创新思想与知识流。为此,需要研究与实施新的管理:逐步降低传统管理中纵向管理权力结构的刚性,发展柔性的易于跨学科组建的创新组织系统;多渠道开拓创新资源,组建校企合作的创新组织和研究开发基地;构建一种制度化的机制,激励捕捉创新思想,并创造条件促其成功,转化为有实际价值的创新成果和财富;必须把高校管理当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必须制度化,但又切不可僵化。
4.造就和保护大师级学者的制度环境。高校中大师级学者对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培养杰出的学生和增强创新能力的作用不须赘述。创新机制与人才辈出的制度环境是直接相关的,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创新成果是人才涌动、成长和成熟的一种外在表现,创新是创造性人才的事业。创造性人才一般不满足于高报酬,往往更看重于自己的事业所产生的人生价值。良好的创业环境是聚集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确立以人才为本的办学思想,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大师级学科带头人的选培、成长、聚集、保护的氛围与制度,更具有战略性意义。
5.建立知识创业服务系统。知识创业正在逐步成为高校的一大功能,它是知识创新的必然延伸与发展,也是高校联结市场和直接为经济服务的卓有成效的方式。知识创业比科技创业的涵盖面更大,既包括运用科技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商贸知识等各类知识所创办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又包括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创办的研究与发展机构。大学科技园区经济将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知识创业就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知识创业与知识创新紧密相连,为改革高校教学、把教学建立在研究基础之上提供了条件,更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此,需要构建知识创业的服务系统,提供必要的资金、场地、财务、法律、咨询等条件和服务。同时,还需要设立知识创业基金,以表示学校对知识创业的扶植,也是激发创新和创业的一种制度体现,有可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第一作者系浙江工大副研究员
(杭州310014)
责任编辑: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