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生 李景岩
一
当前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是高师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根据时代的要求,高师专科生物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知识、技术、能力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1.德育的规格标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热爱教育事业,有良好心理素质和高尚职业道德,具有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能力。
2.智育的规格标准
掌握现代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从事生物教学和进行生物教学研究的能力,掌握一两门对当地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生产新技术,具有进行劳动技术课相关内容教学和技术培训的能力。
3.体育的规格标准
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和卫生保健知识及方法,具有健康体魄和高尚体育道德,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组织中学生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能力。
4.美育的规格标准
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对初中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组织学生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的规格标准
具有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具有组织中学生进行集体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二
培养规格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蓝图,构建高师专科生物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师范性原则;课程设置要突出师范性特点,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
2.超前性原则:教育是未来的事业,要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设计课程。
3.实用性原则:教学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能满足学生将来任教的需要。
4.实践性原则;课程和教学内容都要重视专业实践及教师职业的实践。
5.广博性原则:拓宽专业口径,体现相关学科相互渗透,文理渗透,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三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认为高师专科生物教育专业的课程应由六大板块构成:
1.公共课程;
(1)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2)体育课。
(3)外语课。
(4)计算机课。
2.教育课程
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素质的课程,包括教育理论课和教育技能训练课。教育理论课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中学活动课教学。
教育技能训练课是为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而设置的,包括生物教学技能训练、生物学实验技术、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电化教育等。
3.学科课程
包括学科必修课和学科选修课。
学科必修课是培养师范生基本业务素质的,要为学生将采为师任教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三年制师专应开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基础化学,为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础。其次要打破条块界限,将生物专业的传统课程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等学科合为一门,开设普通生物学。第三,减少传统的生物学内容,增加现代生物学知识,开设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第四,为使学生理解生命本质和规律,开设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遗传学。
学科选修课是为拓宽专业知识口径,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的需要开设的课程。我国高师专科基本上是面向农村,学科选修课除了生态学、环境生物学和常见病的防治外,还要开设与科技兴农有关的系列课程,如经济植物栽培、果蔬栽培、食用菌、花卉与盆景、中草药栽培、淡水养殖、经济动物和观赏动物的饲养、农副产品的贮藏和加工等。
4.文化素质课程
是扩大师范生的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的课程。包括大学应用语文、社会科学讲座、自然科学讲座、高新技术讲座、音乐、美术等。
5.实践课程
是培养师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分为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两大类。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学科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军事训练、勤工俭学等。
6.活动课程
是为促进师范生个性健康发展,培养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能力设置的课程,具体内容可因校制宜,包括学术讲座、科技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等。
三年制专科总学时为2100学时。其中;公共课程约占30%;教育课程约占12%;学科课程约占50%;文化素质课程约占8%。
此外,实践课程中教育见习2周,教育实习6周,专业实习2周,生产劳动1周,军事训练1~2周,其他活动可安排在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活动课程每周1~2小时。
作者单位:白城师范高专
(白城137000)
责任编辑: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