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文
一、关于中国近代教育主流的问题
在近代史开端之外再设一个近代教育开端,从现有资料来看,始于20~30年代。如舒新城先生在“近代中国教育史问题”一文中,指出没有必要拘泥于历史学上的时代划分,并把1862年(同治元年)同文馆的设置界定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其后,包括日本的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在内,又出现了几种界定方法。其中以1904年的癸卯学制开端说最为有力。
从近代史开端和社会各领域开端的逻辑关系来看,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的开端不可能与近代史的开端不一致。因为之所以说近代史的开端为1840年,是由于其时社会各方面起了变化。因此近代史的开端不可能离开社会各部分的变化来界定。虽然如此,但若是近代教育开端确实显示出了与近代史开端不相吻合之处,本着科学的态度,则有必要加以特别的针对性研究。而要看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同近代史的开端是否一致,首先只能看鸦片战争时的教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整个近代教育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回顾鸦片战争,在直接受侵略者危害的广东、福建、浙江、上海、长江流域,以及东部沿海等地,由民众的积极抵抗所需要,在教育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以广东社学的变化和民间知识分子的反应最为明显。
关于广东社学的变化,已为一些研究所论述。社学也叫义学,本是元代以来兴起的为乡间民众普及教育的官民合办之教育组织,到了清代,民办的成分要大一些。社学区别于为培养参加科举考试学生的学校,是实实在在的为生活的学校。清朝建立以后一直加以大力提倡,又比前代有所发展。在当时,除民间社团、民间传说和民谣等代代相传的教育形式,民众接受教育的设备场所基本上是在社学。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投降路线下战败后,手无寸铁的民众被暴露在侵略者的枪口下。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命财产,1841年,广州附近的民众以社学为组织核心,展开了反侵略的武装斗争。6月成立了作为团练机关的升平社学公所,7月成立了东平社学公所。两处社学公所,成为当时广州民众抵抗侵略的核心组织。到了1848年,社学公所又有增加。在各社学公所领导下的武装民众,至少有几十万人。事实表明,作为传统民间教育机关的社学,在鸦片战争期间变成了联系民众抵抗侵略的组织机构。
此外,福建、浙江、东部沿海、长江流域一带民众的抵抗侵略斗争中,传统教育组织的民间结社也起了很大作用。当时武装起来的青壮年有几十万人,没有参加武装集团的一般人也都组织起来参加运送物资、给养等工作。这些历史事实已被诸多研究所发掘,因篇幅关系,这里点到为止。
包括传统的民间教育组织及民间知识分子在内的民众,他们在鸦片战争中的言与行,给我们的启示是极大的。即,与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我国民众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是教育目的发生了变化。在平时,民众的教育是为了生活的教育。鸦片战争爆发后,如何从侵略者的魔爪下保全生命财产成为第一要务。而当时唯一的方法是抵抗。所以教育目的从为生活变成了为抵抗。
第二,是教育形式的变化。在平时,基于和平生活的特点,教育形式主要是采用一些不紧不慢的方法。在抵抗中,与抵抗无关的、可以从从容容去作的形式被抛开,适应紧迫形势的演说、布告、民谣等等见效快的形式被更多地采用。而且,课堂的范围猛地扩大,参加者也增多了。
第三,是教育内容的变化。在平时,教育内容主要是读写算及伦理道德教育。在抵抗中,军事内容成为主要课程。一些在乎时不必要的为保持行动一致的教育及有关战斗基本技能、知识的教育被作为必要的内容。
第四,是教育者阵营的变化。在平时,由读写算及伦理道德教育的性质所决定,担任教育主角的是文人。在抵抗中,战斗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成为“必修课”,所以各种各样的武术师加入了教育主角的行列。
第五,是民众中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相互关系的变化。在民众中,作为普通成员的非知识分子,他们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在平时是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关系。这时民众的对手主要是自然。知识分子在课堂内外帮助非知识分子学习知识、代笔计算、出谋划策、解决纠纷等等方面,发挥着地区内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思想方面的核心作用。鸦片战争爆发后,整个民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民众的对手变成了手持杀人枪炮步步逼近的敌人。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的关系,由全体成员保护自己生命财产的要求所决定,自然地变成了集体抵抗中的指挥和被指挥的关系。
可见,存在于民众中的教育与鸦片战争爆发同时,就在教育目的、形式、内容等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由一般的教育转化成了为抵抗侵略的教育。当时,这种变化虽然不是在全中国范围内同时出来的,却是围绕当时的矛盾焦点而发生的。而且,这种变化不是暂时的昙花一现,其后在全国范围内风起云涌的民众运动,典型的如太平天国、仇教运动、义和团、五四运动及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中的教育等,都是民众的为抵抗侵略的教育的继续。1840~1949年,大批知识分子继续作为民众的一员参加抵抗斗争,使民众可以在斗争中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又可以发挥这些知识分子的作用教育一般群众,这就有了良性的循环。那么,民众自己经营的教育起了什么作用?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当年的民众抵抗侵略运动所依靠的不是先进的枪炮,而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气节。这精神和气节的源泉来自热爱和平热爱自由的传统,来自热爱生活热爱家国的生活观念。而培育了所有这一切的是切实于民众生活的教育。在当时,由于政府的投降逃跑,民众的教育目的和内容不得不由以生活为主转向以抵抗为主。又由于政府的压制,抵抗处于非法地位,所以教育方法主要是使用民谣、民间传说等等方便快捷不宜被抓把柄的“活课本,以及简单的一般课本。至于教育设施,由于政府对民众抵抗的阻挠政策而且根本不放松对民众的经济剥削,则除去简陋的学校、私塾的教室,大部分是实际伪生活。
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民众经营的教育与当时政府推行的教育相比较虽然不算“正规”,但所起的作用却非常之大,在近代是独立于政府推行的教育之外的。也就是说,在近代不只是有一个政府推行的教育,由民众自己经营的教育也是存在的。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澄清了这一事实,就要分析民众的教育同政府的教育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在中国近代占主要地位的是民众经营的教育还是政府推行的教育。为此,首先要看民众和政府在近代对于中国起了什么作用。
关于近代中国所处的危急地位,不必多说。纵观近代史整个过程,中国是在不断向殖民地的深渊下滑。罪恶的鸦片贸易和巨额的战争赔款,使得中国社会在斗开始感到有必要强国时就面临着财政困难。其后如恶浪般的一系列对华侵略战争,进而加剧了中国国家主权的丧失,使中国的一切处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中国整个国家失去了生存自由,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是没有发展的条件的。当时的当务之急,是打破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使我们国家有生存的启由,然后才能谈发展。
首先是阻止了帝国主义侵略的速度,然后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最后把侵略者及其代理人对于中国的统治推翻,建立了人民共和国而保全子中国这个国家的,不是近代中国曾有的清朝政府和国民政府,而是当时被视为非法的民众之武装抵抗。民众是社会的主体,所以民众的解放就意味着中国的解放。民众的抵抗是近代中国最后一道防线,代表了近代中国的真正的力量。近代的中国民众,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中国。而在民众的抵抗中,民众自已经营的教育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说,在近代,民众经营的教育是代表中国近代教育的主流。
概括地说,鸦片战争使中国教育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不是政府推行的教育形式的变化,而是民众经营的教育从目的到形式内容的变化,即由普通的生活教育变成了为了抵抗为了生存的教育。这种变化代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主流,是使中国脱出帝国主义侵略的魔爪走上自主发展道路之力量的源泉。所以说,中国的近代教育与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开始同时起步,以民众经营的教育为主体,以通过抵抗获得生存权利为教育目的,以军事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灵活多样的方法为主要教育形式,在110年里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带来了中国的独立和民众自身的解放。
二、中国近代教育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意义问题
理清了以上的事实;自然就产生一个设问;中国有中国的近代教育事实,为什么还要使用“近代化”这一概念?答案是很清楚的:中国的近代教育不是真正意义的近代教育,所以需要“近代化”。在这个“近代化”里的近代,就是指欧美模式的近代。因此中国近代史中的教育只有建立欧美模式才能叫作近代教育,也就是教育的近代“化”。——这是使用“近代化”概念分析中国近代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使用“近代化”这一概念来进行横向比较自有其意义。但若用“近代化”来规定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阶段,衡量中国近代教育的质量,则存在着一个是否合适的问题。
回头看看我国的近代,开始于反侵略的艰难,结束于反侵略的胜利,整个过程都是在与欧美近代化的副作用作殊死的格斗。在这样的抵抗过程中;封建制度被淘汰,进而资本主义制度也被淘汰,中国的民众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平等的社会。虽然建国后到现在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现在要说回到1912年以前的时代,回到1949年以前的时代,谁都不会答应。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与欧美近代化的副作用的斗争中完成了近代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真正的力量——民众通过斗争实践和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觉醒程度并壮大力量,最终为国家政府推行的教育与民众要求的教育相结合成为现实创造了可能性。所以说,我们以我们的方式从古代走入现代,西方也以其自己的方式从古代走入现代。由于我们的近代是克服西方近代的副作用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即使是在现在,某种程度上还在继续,所以我们的近代就更有现代意义价值,是一个完整而又真实的近代,同西方的近代不可能有一个相同的尺度和价值基准。因而不可能从所谓“近代化中找出我国近代教育的特点和今后发展的根据。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西方模式的近代发展过程因而要补课,而是要在我们自己的近代基础上,必须也只能把以民众经营的教育为主流的近代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以确定我们的方向。再借鉴西方的长处在没有参照系的情况下去摸索发展。这是我国近代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所在。所以使用“近代化”概念来分析衡量我国的近代教育,第一易造成对我国近代教育意义的低估,影响理清近代以来以民众争取生存争取发展为主流的我国社会的进步历程,影响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根据;第二易看错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位置,看错我们现在应前进的方向,从而失去发展的良机。
通过对以上两方面的分析而知,坚持实事求是地加强对中国近代教育的研究,特别是对占主流地位的民众经营的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现代教育的展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的近代决定了现在是以民众为国家权力所有者的社会,一切必须以民众为第一位。因而民众在近代以来思想与实践的发展过程就必须理清,对民众的教育要求之发展脉络就必须大力研究。否则,就不会找到今天发展的原则和方法。这样说,不是要否定近代政府推行的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而是说要重视近代民众经营的教育提出的问题,加强研究民众的教育要求的发展脉络,以促进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近代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只让我们不忘国耻家辱阶级仇民族恨,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古老的国家,在近代的浴血抵抗中,产生了与古代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准则。这个准则的最高纲领就是民众为国家的主体,舍此无他。
作者系我国赴日本名古屋大学留学生
责任编辑: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