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水间凝固动人的交响

1998-03-18 10:10华弋川
清明 1998年5期
关键词:泾县建筑设计规划

华弋川

在皖南腹地,有个至今才30余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历史上却享有“汉家旧县。江左名区”的称誉。这就是以它境内古称泾川的青弋江命名的泾县,驰名中外的宣纸之乡。

县不大,城更小——这说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清嘉庆《泾县志》说:“县古有城,周一千二十八步。”到了清代嘉靖年间,才发展到1865步。直至解放前夕,城内还只有3条街道,长不过600米,宽不足4米。70年代中期。一位泾县人民至今还在称道的县委书记,在抓通电通路通广播和五小工业的同时。将目光也投向了他居住的小城,开辟新路,铺设油渣,绿化街道,县城建设至此才跨出较大的一步,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至于村镇,既然有着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泾县自然不乏西递那样的村落,高楼广宅,庭院深深。甚至还有过胜于棠樾的牌坊群,一座座竟相诉说着男人的辉煌与女人的凄楚。但大部分地方千百年间却都是简陋的土墙草房和竹篱茅舍,布局更是杂乱无章,与绮丽的山水形成强烈的反差。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状况仍没有明显的改变。

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带动了泾县城乡建设的步伐。20年来,在这方天地山水之间,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新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条条道路在新建、延伸和拓宽,一个个规范化的集镇、村庄在出现。及至世纪之交,这个汉家旧县已真正成为皖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一个焕发出诱人新姿的胜地名县。

让我们来说说为这巨大变化倾注了心血的一群人。他们用手中那支神奇的笔,不停地勾画着这块热土的新貌。他们是泾县城乡建设的规划和设计者。

到过泾县的人,都会对这里如画的风光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历史上就享有“山川清淑,胜甲江南”的称誉。“行尽江南都是诗”。泾县更能当得起这一评价。那位一生好人名山游的飘然太白,就曾三游泾县,并留下几十首诗作。山明水秀的县境和水绕山环的县城,既为城乡建设的规划建筑设计者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向他们提出了挑战:搞得好锦上添花,搞不好则弄巧成拙甚至佛头着粪。

应该说。泾县的规划建筑设计人员交出的是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泾县建筑设计队伍的诞生始于1979年10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吴柏青任局长的县基本建设局新增了一个设计室,从而结束了泾县没有建筑设计单位的历史。设计室只有4人:郑光祖、许和本,陈丽亚、高加逵。担任负责人的郑光祖已从事过多年的建筑设计,许和本和陈丽亚等毕业于高等院校的建筑专业,几年后,从建筑高校毕业的吴宽友。“文革”前科班出身的副局长翟光逵,先后加入了这支队伍。设计室更名为县建筑设计室。由内设股室变为二级机构,翟光逵兼任主任。稍后。同样来自高校的唐述强和马骏也加入了进来,形成了一支实力很强的建筑设计队伍。这以后的十多年间,人员虽有所更迭。队伍也有分合,但其中的骨干人员。却一直在精心描画泾县的水村山郭。进入90年代后。泾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迎来了两次推动城乡建设的大好契机。这就是1991年的纪念“皖南事变”烈士殉难50周年活动,1993年的首届国际宣纸艺术节,两次活动都上了一大批建设项目。前一批项目让新四军老战士看到一个巨变的泾县,深深感到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后一批项目则向海内外宾朋展示了一个生气勃勃,充满希望的纸乡,进一步提高了泾县的知名度。泾县的建筑设计人员在这两次活动中留下了一批精心之作,创下了许多个泾县城乡建设史上的第一。

城中心旨在绿化和休憩的苏红广场的新辟,让人感到设计者们已开始用现代化的眼光来审视这座小城.广场边先后问世的综合开发大楼和农行大厦,相继刨下泾县的楼层之最。7千平方米的县中心菜市场,是宣城地区首次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的工程。宣纸艺术节主会场县体育馆网架屋盖的改建工程,不仅在宣城地区,在整个皖南都是第一例。县保险大楼获省建筑设计三等奖。整个地区设计单位也是第一次获此殊荣。其它值得一提的由泾县设计的工程项目还有县税务大楼、县中医院大楼和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的环境设计。

为了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的环境设计,当时的县城建局副局长、建筑工程师刘双进,在那里一住就是几个月。到了“皖南事变”50周年的那一天,新四军老战士们在去军部旧址的路上欣喜地看到,在离昔日军部还有几公里的地方,就有新植的绿树夹道相迎。从军部旧址到军部礼堂和中共东南局旧址和战地服务团旧址.沿途也都新植了青翠欲滴的松柏与香樟。军部旧址的围墙粉刷一新。沿墙挺立着整齐的龙柏。原先杂乱的坡地被辟为一个小小的广场,中央是一方石砌的平台。平台正中是一个圆形的草圃,那里面绿草如茵。草圃中央则是叶挺军长的全身塑像。这一番环境设计,既能让老战士们唤起一份往日的情怀,又能感受到后人对先辈的缅怀尊重,还能看到这先烈血染过的山山水水问所孕育的希望。

稍后的太平湖商城、稼祥中学建筑群、烟草大厦和太平湖大道建筑群。也都是多姿多彩可圈可点的佳作。

我们不能不提一下这期间最优秀的几件作品。它们不仅为设计者本人。也为泾县乃至宣城地区的建筑设计界争得了荣光。

让我们以时间为序,先说一说翟光逵的怀仙阁。它建于1987年,位于泾县名胜桃花潭西岸垒玉墩伸进潭中的岩石上。垒玉墩是桃花潭风景区的精华所在。飞檐翘角的怀仙阁是一个由对称廊、厅、亭、台组成的整体,平面为几个不等的矩形,剖面分四个层次,高低错落。使不大的空间分成了通道、观光、游憩、了望几个序列。在每个序列的转换处,都设有一个表示空间转换的门洞,上面饰以嵌方,游人在此进一步或退一步,便可进入两个不同情趣的空间环境。建筑的立面为当地民居阁楼式样,饰以跌落式马头山墙和水磨青砖门窗框,使得它与周围的碧水青山、粉墙黛瓦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登斯阁也,则让人想起李白,想起汪伦,想起那首依依惜别的千古绝唱.想起那个已经流传了千年还将千年流传的真实故事。

顺便指出,翟光逵就是桃花潭边人。他那瘦小的胸腔里藏着千尺深潭般的故乡情结,那深度近视镜片后的一双总是若有所思的眼睛,最爱打量家乡的山水民居,从中生发感悟,吸收养分。设计桃花潭边的怀仙阁。他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怀仙阁凌空问世不久,便上了同济大学出版的《中国中小城市优秀设计精选》一书。一个将传统与现实,人文与自然,设计者的专业与情愫搭建得如此巧妙的建筑,它配。

再说说唐述强的保险综合楼。它建成于1993年国际宣纸艺术节期间,座落在市中心,7层。2000平方米。当县保险公司年轻的经理王小明找到唐述强时,更为年轻的唐述强还没有承担过7层建筑的设计。他那时还不到30岁,不过专业年限已有8年。因为是艺术节期间的重点工程,事关泾县的形象,所以他接下任务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方案拿了一个又一个,结果都被否决了。那否决人正是他自己。那一晚。他又凝视着设计纸上保险公司的英文缩写字母

PICC,苦思冥想着新的方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理想的构思总是千呼万唤不出来。万般焦急同,他无意识地将纸张卷成圆筒状,轻轻地敲打着桌面。突然,昊感的火花进发了:何不就将大楼设计成螺旋式楼梯的圆筒状,再将PICC4个字母设计成大楼临街的立面,细长形的大楼远处凝眸有点像P也有点像Ⅰ。这种外观新颖,寓意独特,空间感特好的设计首先得到了王小明的首肯。他兴匆匆地携了方案去省公司,很快又兴匆匆地归来告诉唐述强:“五分钟就通过了!”说完,两个年轻人相视一笑。那是一种会心和欣慰的笑。尤其是唐述强,将那一朵灿然的笑久久地保留在心间。大楼竣工后,很快便获得1993年度的省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到了1998年,大楼对面拉开了一条数百米的宽阔大道后,这座优秀建筑更显得气宇轩昂。唐述强高兴地说,它成了这条大道的一个背景了。他这样说当然有点自谦。确切地说,随着大道的拉开。这条道路尽头的大厦便成了泾县的一处风景,一处醒目而亮丽的风景。

最后说一说皖南第一希望小学。它位于中村乡的中村村,建成于1995年10月。中村乡紧挨着新四军军部旧址所处的云岭,是当时新四军教导队、战地服务团和中共中央东南局所在地。学校是由上海市区供电局捐助的,建筑设计人是当时规划建筑设计公司经理许和本。因为是希望工程,又因为是皖南第一,铺开设计稿纸时他格外感受到那支笔的分量。学校落成后,那巧妙的构思和别致的造型得到了参观者的一致称赞。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那独具一格的校门。两侧门房前后高耸着4根门柱,形成一个框架式结构,每根柱的下部都成笋状。寓意着希望工程保障失学儿童如雨后春笋般苗壮成长,长成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新人和栋梁之才。这也正是当年在这里战斗过的新四军指战员和所有革命先辈的心愿。作为主体建筑的教学楼,起交通作用的外廊吸收了一梯两户单元式住宅交通短捷的优点,既为学生创造了较多的独立活动的空间,也使他们对学校有一种家庭般的温馨感。整个建筑群那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较为繁富艳丽的色彩,也符合儿童活泼的天性和生命中那花一般的季节。看着这五彩缤纷的工程,人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儿童们那五彩缤纷的希望。许和本用他手中那支笔,既表达了捐助者对失学儿童的爱心与期望,同样也诉说了自己对孩子们的期望和爱心。同时,作为一个泾县人,他还藉此表达了自己对上海人民的一片感激之情。这巧妙的构思为他赢得了1995年度安徽省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这是泾县也是宣城地区的建筑设计界第2次获此殊荣。

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矗立在泾县画山绣水间的这些建筑,为泾县的这支建筑设计队伍做了最好的广告。于是不仅本县的工程建设单位纷纷与他们签订合同,不少外地单位也找上门来请他们为自己的工程承担设计。

1993年4月,许和本接到宣城地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关敬安经理一封信,请他去宣城为公司设计一个建筑群。他们去了。发现那场地是一口废塘,对方拟在上面兴建4幢6层住宅楼。那位经理对他们说,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请你们来。许和本笑笑。他当然知道。五六年前,这个公司请某个甲级设计院为他们设计一幢建筑,地基也像这次一样有个软弱层。设计院的方法是深挖到6米以下,让建筑座落于下面的岩石层。与许和本同一个设计室的吴宽友此时正在宣城帮忙,得知消息后主动请缨,要求改由他们采用新的引进技术处理这个软弱层。既然省时又省钱,对方何乐不为?于是他和许和本一道接过了任务。在地基挖到2米时,他们就在这个深度上用不埋板式基础的技术进行了成功的处理。当时,这一技术在国家地基基础规范上尚未推广。许和本他们是在设计本县西小区砂地基住宅群时,向前来指导的苏州城建学院曾富宝教授学习的。这一技术在宣城地区当然是第一次运用。设计成功了,他们的名声也传开了。

如今,在那片曾经是一塘碧水的地基上,那四幢住宅楼已经历了几度春秋,真可谓风雨不动安如山。这种高难度技术处理的一再成功,赢得了用户的极大信任。还是这个宣城地区房地产开发公司。不久又请许和本他们设计“梅园新村”4万m2住宅。双方的合同很快就变成了图纸,纸上的建筑很快就成了一片引得路人驻足流连的楼房。那是一个具有皖南特色的风格独异的建筑群。

1992年金风送爽时节,泾县规划住宅设计公司挂牌成立。应该说,这是泾县城乡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结束了本县没有规划设计单位的历史。翌年7月,公司更名为规划建筑设计公司,性能不变。五六年后,泾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在一份汇报材料中说,这个公司“为县城总体规划调整、规划选址、设计,尤其是对全县村镇规划的编制作了很大的贡献。”

许和本是这个公司的经理。

追溯历史,泾县城乡建设的规划工作始于70年代的最后一个秋天。当然,那时主要仰仗上级规划设计部门。当时的县基本建设局,只能派员作点辅助工,因为泾县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员。直到局里选送省建工学院学习的吴华、桂祖庆1985年秋天回来,才填补了这块人才上的空白。此后的六七年间,他们为县城的住宅区和工业开发区规划设计,配合上级专业部门对县城规划进行调整,并且拿出了全县所有乡镇和部分中心村的粗线条规划。用许和本的话说,吴华、桂祖庆和后来的杨旭东、李政等在泾县城乡的规划设计上功不可没。

同样功不可没的还有为创办规划住宅设计公司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他们是前任的泾县建设局局长翟光杰和在这个局工作的章卫国、俞经龙、罗坤、朱国珍等人。

规划住宅设计公司的成立,使泾县城乡的规划设计工作从此步入了专业化规范化的轨道。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公司和局属的规划室、测管站一起,先对全县集镇镇区的总体规划进行调整。方法是深入分析现状,宗旨是考虑未来的需求。接着便着手中心村的规划。1994年新年伊始,他们便组成专门队伍,跋山涉水,深入到一个又一个村庄,测绘、调查、对图、补图,然后回来认真编制规划。在征得所在地同意后,再出正式图纸和说明书。

这项工作一干就是4年,4度严寒酷暑。每年最紧张的时候几乎都是在炎热的夏天,而且几乎每天都要跑三四个村。因此每个人都带有仁丹、十滴水和防蛇药。就这样还经常有人晕倒。一开始还有点紧张,次数一多就习惯了,醒过来又接着再干。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是这样,已经人到中年的工程师吴联福也是这样。4年的风霜雨雪里,全县最深的山沟和最高的居住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开始几年,县内的交通还远没有现在这样的方便。公司刚刚成立,经济上也不太富裕。因此近一点的乡村地他们都是骑着车去,甚至几十公里远的村庄他们也让两个轮子载着自己去翻山越岭。路远,当然就得起早。每天晨光熹微时他们就出发了,披一身月色星光往回赶成了家常便饭。

规划设计分外业和内业。外业这样辛苦,内业也不轻松。节假日和夜晚加班也成了正常现象。而且他

们做得极认真。仅举茂林镇的总体规划,他们就出了13张图级及文本、说明书。

也许有人要说,这是为钱辛苦为钱忙,办公司不赚钱干什么?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规划建筑设计公司当然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确非一个钱字能够了得。同是一个中心村的规划,邻县收费一般都在2000元,他们只收500元。就这500元在有的村还没收齐。那个出了13张图纸的茂林镇总体规划,他们只收了8千元费用。而实际为此花费的,却足足有好几个8千元。茂林自古便是皖南名镇,明以降人才辈出。尤其是到了现当代。这片弹丸之地竟为我们民族输送了几十位精英。它是著名作家和学者吴组缃的家园。是艺术大师吴作人的桑梓,是书法大家吴玉如的故里……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这里发生。使茂林镇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也使它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因此,茂林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因此,编制这个镇的规划,他们更为注重的不是经济而是社会效益。

还有的规划设计他们一分也不收。兴建皖南第一希望小学时,从地形测量到总体规划,从建筑设计到施工指导,公司一揽子包了下来。如果按章收费,起码得两万元,可他们一分没要。开工典礼的前夜,为了赶这个校园总体规范展图。许和本和吴华、杨旭东、翟大贵、李政、朱琪等人硬是忙了一个通宵,那是春寒料峭的三月。校方为表谢意,送了他们一面锦旗。随锦旗一起送过来的还有一只信封。许和本知道信封里是钱,不动声色而又十分坚决地退了回去。

如果不是出于对家乡对儿童和对事业的高度热爱。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

说到现在的规划。说的都是一个苦字和一个爱字。那么,水平如何呢?令人欣慰的是,由吴华、杨旭东、桂祖庆、朱启友、李政等人设计的集镇和中心村规划共获得7个地区以上的奖项。许和本和项建平、王强、左艳红等人完成的“牌坊村小康示范住宅区规划设计”课题研究,取得安徽省科技成果,并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徽省农村科技四等奖。许和本的《皖南城乡暨村镇建设实践初探》论文,被收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的《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战略》一书,并获宣城地区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他的《建筑个性的寻求——安徽泾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楼设计》论文,被收入山东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当代建筑论坛》一书。由于硕果累累,他本人于1997年荣获第三届安徽青年科技奖。高加逵的抗震规划、翟小宁的规划测绘也先后受到国家建设部表彰。值得一提的,还有泾县规划建筑设计公司与同济大学合作编制的《1996—2015年泾县城市总体规划》,这是泾县有史以来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也是一个跨世纪的规划,其重要性和技术上的高难度都可想而知。此次合作。许和本他们不再是仅仅做点辅助性的工作了,那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个通过了专家评审和人大审议,已向省政府报批的规划,确实是两个合作单位共同心血的结晶。

建筑设计是出色的,规划设计也是出色的。因此安徽省建设厅罗来平教授曾深有感慨地说:“取得这么多成果,对于一个县级设计单位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1997年,又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泾县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没有剪彩,没有鞭炮,没有纷至沓来的祝贺单位。本来,有关人员建议搞个仪式,并请省建设厅领导前来揭牌。成立前夕,院长许和本问县建委主任丁新华:“不搞仪式行不行?”“当然行。”丁新华快人快语。于是这样一件大事就没有举办任何仪式。

这符合许和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性格。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成立,也是他从实际出发深思的结果。5年前的那个秋天,随着规划住宅设计公司的成立,泾县的规划建筑设计力量一分为二,一支是由翟光逵、唐述强先后领头的建筑设计室,一支便是许和本领办的那个公司。当时上级号召机关办实体,以解决富余人员的分流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身为建设局剐局长的许和本受命于大潮之中,成了泾县这块土地上一名较早的“儒商”。开始几年,这种设置也确实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优越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够规范,便愈益显示出畸型竞争的苗头。双方的精力都越来越多地被牵扯进所谓的公关事务之中。对这同一个单位管辖下的两支队伍的生存竞争,许和本的疑虑越来越重。其实早在这公司建立不久的1992年底,省建设厅的李贞处长就曾指出.适当的时候,这两支队伍还是应该合并组建一个规划建筑设计事务所。随着翟光逵调出县外,许和本意识到:合二而一。此其时也。

他们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县建委主任丁新华和建委党委的大力支持。1997年春天,到建委上任伊始,丁新华就力主这一想法的早日实现。短短几个月内,他责成有关人员拟了4份专题请示,以建委的名义上报有关部门。建委党委则先行成立了中共泾县建委规划建筑设计支部。从党的组织建设上为这一新的建置提供了保证。泾县县委、县政府不仅支持这两支队伍的合并,而且同意将合并后的设计研究院升格为剐科级。万事俱备.又有着及时东风,于是泾县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便在不断涌动的改革大潮中登台亮相。

这实在是泾县人为之骄傲与欣慰的一支队伍。全院25人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5人。专业技术职称有员级8人,助理级9人,中级6人,高级2人。经过考试和考核,有一级注册建筑师1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人,二级注册建筑师3人。有着这样技术职称和执业资格的群体,在全省县一级甚至地区一级都不多见。经上级批准和认定,这个院已具备工程勘察、城乡规划、建筑设计与科技研究四大资质。

合并不到一年,许和本预想中的优越性便逐一显示了出来,1+1>2,他们用实践书写出了这个有悖于数学原理的公式。

一朝合并,管理只须一套人马,用在这项繁杂工作上的精力便省去了一半。不,不只一半,原先双方为争夺市场,尤其是县内市场而付出的精力与时间,现在甚至可以全部省掉。再加上对所有人员的重新优化组合,较之原先几乎可以省下一半的人力.倘在别的单位,人员的富余会成为领导者的一大难题,一块心病,在许和本他们这里却不存在,他们在从事主业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搞技术推广,户外广告,室内装饰。他们还成立了泾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由副院长唐述强兼任经理,负责对泾县的建筑工程从招投标开始的全程监理。公司成立不久,就接手了几个数百万元的工程建设监理业务,受到了建设单位的欢迎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安排了富余人员,再来安排相对富余的时间。说相对,一是说和合并前的紧张相比,二是说这个富余是像从海绵里挤水一样挤出来的。这相对富余的时间,许和本让在家都用来从事业务上的继续学习和深造。马骏原先的学历为中专,后来进安徽建工学院进修两年,水平迅速提高,被破格提前晋升为工程师。唐述强于1994年赴广东东莞,与合工大建筑设计院合作,从事了一年的建筑设计。他已通过考试取得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1970年毕业于合工大的许和本,于1988年到哈尔滨建筑大学进修硕士课程后,眼界更高了,思路也更开拓了,他的获奖作品几乎全都是在这以后问世的。高屋建瓴,他们三人比一般人更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工余在家自学,一种是送出门去进修。许和本号召职工学习设备部主任江松年刻苦自学的精神。这位80年代中期的退伍战士当初进设计室时,对所要从事的专业几乎是一无所知。他是真正从头学起的。一方面在干中学,一方面通过函授学习,4年后,他取得了相关专业的大专文凭。不久就能从事土建和水电的设计.目前单位已决定为他申报中级职称。外出进修的事也在逐步安排,合并以后,已有2名青年设计人员被送出去学习。另有4名青年通过函授在攻读高一等的学历。

他们的继续学习和深造不仅得到上级党政领导的关心,还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国家建设部资深专家汪达尊教授两次应邀来泾讲学,苏州城建学院曾富宝教授、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沐小虎博士,合工大建筑学系潘国泰主任,都曾多次赴泾帮助和指导设计工作。

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近二十年来崛起在泾县城乡大地上那些千姿百态的建筑,有如一部动人的交响乐,这乐章里有诗画江南的山水清音,有改革开放的时代旋律,有规划建筑设计者们的情调心曲。可以预期的是,在即将到来的2l世纪里,这些特殊的音乐家们将会以更加澎湃的热情和更加精湛的技艺,在泾川大地上谱写出新的更加动人的乐章。

责任编辑邑贝

猜你喜欢
泾县建筑设计规划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泾县蚕桑产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建筑设计的困惑
男子信用卡诈骗10万余元还不上钱玩“躲猫猫”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泾县基层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的思考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