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与《大孤山赋》

1997-03-31 08:44
知识窗 1997年4期
关键词:节度使西川

解 放

自从苏东坡写了《石钟山记》后,鲜为人知的江西湖口县石钟山从此名闻天下,世人只知湖口有石钟山而不知有大孤山,遂使大孤山冷落于石钟山之外。其实,大孤山(又名鞋山)的胜境远比石钟山雄险奇伟,它位于鄱阳湖中,四面环水,一山独立,冲风击浪,砥柱中流,堪称天下第一奇山!

北宋诗人黄庶(黄庭坚之父)在《大孤山》诗中描述大孤山说:“彭蠡百里南国襟,万顷苍烟插孤岑。不知天星何时落,《春秋》不书不可寻。……”明代大学士解缙更赋予大孤山美丽的神话色彩:“凌波仙子夜深游,遗得仙鞋水面浮。岁久不随陵谷交,代为砥柱障中流。”

其实,早在唐代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时,著名宰相李德裕就写过一篇《大孤山赋》,这是目前发现最早描写大孤山的文学作品,全赋仅278个字(包括序),却状尽大孤山的奇景,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千古名篇,与苏轼的《石钟山记》相比,也毫不逊色,可谓珠联璧合,妙不可言。

《大孤山赋》的问世要比《石钟山记》早247年,但《大孤山赋》的流传却远不及《石钟山记》的广泛,文人的名气竟然掩盖了一代名相的光辉,这倒是一件极不公平的事情。苏东坡写《石钟山记》是为了探讨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那么李德裕写《大孤山赋》是为了什么呢?

李德裕,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是唐代宰相李吉甫的儿子,青少年时便胸怀大志,才华横溢;进入官场后,他以渊博的知识和突出的才干闻名于当时。可惜自从他陷入“牛、李党争”之后,终生不得自拔,遭受了不少坎坷和打击。

事情的缘起还得从他父亲说起。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宪宗要选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举人,伊阙尉牛僧孺、华州参军李宗闵等人应试。牛、李二人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在皇帝面前肆无忌惮的攻击当朝宰相李吉甫,而考官竟将二人列为上等入选。

李吉甫知道此事后,心怀愤懑,便在宪宗面前哭诉说牛、李二人是恶意攻击朝政,考官徇私不公。宪宗依从了李吉甫的意见,不但将牛、李二人斥出入选之列,还把众考官全部贬职,牛僧孺、李宗闵从此怨恨李吉甫,一直延及李德裕。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李德裕已官升翰林学士了,深受皇上的信任。这年朝廷举行科举考试,中书舍人李宗闵的女婿苏巢考中了进士,此人才疏学浅竟然中了进士,李德裕便和西川节度使段文昌在穆宗面前弹劾苏巢,说苏巢等人是靠买通关节考取的,没有艺能,要求皇上复试。复试之后,苏巢等人果然文才拙劣,全都落选,证明的确是走了后门。穆宗大怒,将李宗闵贬为剑州刺史,牛、李之间的矛盾又加深了一层。

唐文宗太和五年(公元831年),李德裕官升西川节度使了,成为封疆大吏。当时吐蕃与西川交界,是唐朝的边敌。李德裕在镇守西川时,政治、军事方面的成绩都很显著,边患也减少了。这时驻守在吐蕃维州的副使悉恒谋请降于唐朝,并带领降众来到成都见李德裕。李德裕从保卫边疆,瓦解、削弱吐蕃势力出发,很高兴地接收了悉恒谋的请降,并将此事报告朝廷。

岂知这件好事却遭到已为宰相的牛僧蔼的极力反对,他在文宗面前大放厥词,说什么“得百维州何所用之!徒弃诚信,有害无利。此匹夫所不为,况天子乎!”昏庸的文宗听信了他的话,责令李德裕归还维州城,遣回悉恒谋降众。悉恒谋降众一回到吐蕃境内,便全部惨遭杀害,一个不留。

李德裕闻讯后,十分痛心,对牛僧孺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行径十分愤慨!对牛僧孺的怨恨也愈加深重。从此,以李德裕、牛僧孺各自为首的两派政治力量,开始了长期的斗争,史称“牛、李党争”。

两年后,李德裕一度为相,但不久便被得宠的李宗闵排挤下台。李德裕只好忍气吞声,委屈地离开京城到外地赴任。

李宗闵为相后,为了结党营私,又在文宗面前极力荐引牛僧孺入京为相,唐文宗应允,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牛僧孺便得意洋洋地从淮南节度使任上回京为相,而接替他为节度使的恰恰是李德裕。这种有意的安排,无疑是对李德裕的嘲讽和作弄。皇命难违,李德裕交卸了为时八年的渐西观察使的职务,风雨兼程地赶到扬州就任淮南节度使。

眼看着牛僧孺春风得意而自己被长期排挤在外,李德裕此时的心情是难受的,一腔愤懑,无处发泄。当他路过鄱阳湖时,只见烟波浩淼的湖面上,突然耸立出一座孤山,山势峭拔,横亘中流,不畏风雨雷电,不怕波吞浪击,真是横空出世,铁骨峥嵘。面对此情此景,李德裕感慨万千,回想自己二十余年来的宦海生涯,倍受牛党政敌的打击和排挤,不觉阵阵心酸,激愦,就犹如这大孤山,遭受四面八方的袭击而仍然能傲立中流,顶风击浪,笑傲烟霞,毫不气馁,毫不退缩。如是他心潮澎湃,文如泉涌,挥笔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大孤山赋》。

他在赋中形容此山:“势莫壮于滟澦,气莫雄于砥柱;惟大孤之角立,掩二山而桀竖。”又说“念前世之独立,知君子之难遇;如介石者袁杨,制横流者李杜。”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都是东汉反对权奸、正直敢言的名臣,李德裕将大孤山比做这些有作为的骨鲠之臣,其实也是他自己耿介拔俗、疾恶如仇的写照。

当时正是牛僧孺、李宗闵得势得宠的时候,政治环境十分险恶,随时都有被诬陷、贬谪的危险,这如大孤山随时都在遭受风浪袭击的情况一样;同时,李德裕也决心以大孤山的精神为榜样,去战胜政敌的攻击,决不向龌龊的政治小人低头让步,表达了一个正直有为的政治家的胸怀。所以,《大孤山赋》就是李德裕当时内心世界的流露。

后来,李德裕又几度沉浮,直至最终穷困潦倒,病死于849年冬天。李德裕死后,持续近40年的“牛李党争”结束,但作为“牛李党争”时的佐证的《大孤山赋》却流传至今。李德裕塑造的大孤山形象,至今仍有其震撼人心的鼓舞力量。

(责任编辑/韩春萌)

猜你喜欢
节度使西川
登剑门关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述评(上)
浅析唐朝节度使旌节制度
悬崖上的呼救声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
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
体验
西川村,最后的孤独者
目不识丁
论唐中后期的“二元”制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