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铭·镜诗·镜趣

1997-03-31 08:44罗愈中
知识窗 1997年4期
关键词:镜子马克思诗人

罗愈中

我国铜镜上的铭文最早出现于西汉,其铭文有“常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长相思,毋相忘,久不见,侍前稀。秋风起,予志悲”“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等,长短不一,意境不同。东汉流行的镜铭是“长宜子孙”,强调“家传”。唐代由于诗风大盛,故镜铭常是四言或五言小诗,如“当眉写翠,对脸传红,绮窗绣幌,俱含影中!”这是在纵情赞美镜中人影。及至明、清时代,镜铭亦有用诗的,如“月样团圆水样清,开匣当如见故人”之类,颇具情趣。

如果说镜铭多姿多彩,那咏镜诗也色彩斑斓。隋代徐德言本是南陈驸马,亡国前将圆镜一破为二,一半交给妻子乐昌公主,另一半自己留下,以便后来凭此寻访对方。阵亡后,乐昌公主做了越国公杨素的侍妾。徐德言从一位老人手中得到妻子那半面破镜,知情后料想无法再见,感慨之余,便在那半面破镜上题了一首《破镜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抒写出一种无法践约的遗憾,感情真挚动人。杨素得知后,也很同情,于是让其夫妻团聚。大诗人白居易在《以镜赠别》中写道:“人言似明月,我道胜明月。明月非不明,一年十二缺。岂如玉匣里,如冰常澄澈。月破天暗时,圆明独不歇。”诗中将明镜与明月进行比较,突出了明镜“清澈”和“不歇”的特征,暗示与分别的友人情谊永在。五代前蜀诗僧、画家贯休有一首《古镜词》:“我有一面镜,新磨似秋月。等闲不欲开,丑者多不悦。”新磨的古镜虽然明如秋月,但一般情况是不让照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于公元1195年写了一首《看镜》诗:“七年衰翁卧故山,镜中无复旧朱颜。一联轻甲流尘积,不为君王戍玉关。”古稀对镜,感慨良多。身居故乡,心系边疆,可见诗人的满腔爱国热情至老未衰。清代诗人方正瑗在《古镜》中吟道:“土花点点上青螺,漆匣尘封委莎绿。绝代应怜颜色少,六宫曾识旧人多。”诗的主旨是讽刺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贪色荒淫。

以镜为喻,意趣横生。早在两千年前,墨子就说过:“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用水作镜,只能见其容貌的美与丑;以人为镜,才能察其心灵的善与恶。对此,唐太宗体会最深。他曾对群臣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一代名相魏征病故,太宗跺脚捶胸道:“今魏征殂,犹一镜亡矣!”可见,他对“人镜”尤为重视。

更有意思的是现代名人的“镜趣”。马克思“爱镜”——一天,处于热恋中的马克思对燕妮说:“我已经爱上了一位姑娘,决定向她求婚……”一心爱着马克思的燕妮心里一颤,继而问道:“你真爱她吗?”马克思满腔热忱地说:“真爱她,我将永远从心底里爱她!”燕妮强忍着感情,平静地说:“你能告诉我你所选择的恋人是谁吗?”马克思一面说“可以”,一面将一只精制的小匣递给燕妮,接着说:“打开它,你自然会知道。”燕妮打开一看,先前惴惴不安的心情立刻化为乌有,因为匣子里装的是面小镜子,镜子里映出了她自己美丽的面容。于是,燕妮幸福地笑了。

周恩来写“镜铭”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他青年时代有一面奇特的“纸镜”,是他在南开求学时在大立镜旁糊上的。那上面写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宜正、肩宜平、胸宜宽、背宜直;气度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总理一生都以这“镜铭”作为自己待人处世的准则,赢得了人们永远的崇敬。

作家刘心武“对镜自嘲”也别具情趣,他的“六套心理保健操”中有一套叫“自嘲操”,说的是人在洋洋得意、乐观过度时,心理状态会发生偏斜,此时须作一点自嘲,对着镜子问自已:“你人模狗样的,什么了不起?升天了么?成仙了么?咦,瞅你乐的!你前头的困难还多呢,潜伏的危机不少呢……哟哟哟哟,怎么又皱起眉头了,瞧你这点子德性!……”人在自嘲中,失去的只是虚荣,获得的却是清醒。这种“对镜自嘲”法,堪称匠心独运,别出心裁!

(责任编辑/杨剑鸣)

猜你喜欢
镜子马克思诗人
最有思想的句子
“诗人”老爸
高悬的镜子
愤怒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小镜子,大威力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