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铛
“飞天”是中国佛教艺术中最富韵味的人物装饰形象,她们能奏乐,善飞舞,每当佛国进行讲经之时,她们便凌空飞舞,奏乐撒花,奉宝供果,为佛国天界增添了活泼生动而又瑰丽奇谲的祥瑞欢快之气。
在佛国庞杂的“组织”系统中,飞天属护法部中的“天龙八部”,排列在第四部,梵名为“乾闼婆”,译作“香音之神”或“乐神”。在历代的佛教艺术中,飞天往往以壁画、浮雕和石刻的形式出现,她们高居于佛阁的藻井、龛楣和佛像的背光边饰之中,系着华式长裙,裸露出硕美的上身,挥舞着长长的飘带,体态婉约,轻盈飘曳。她们虽不长翅膀,却比长了翅膀还灵动;虽不驾云彩,却比驾着云彩还轻便,她们凭着宽盈的舞衣,借助于轻盈的飘带,依靠柔曼的手臂和腰肢,便可以随心自如地在空中上下回旋翩翩飞翔。
飞天,是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东方美神。
飞天演变
飞天在印度神话中是云和水之神,肩下生有双翼,以湖泊沼泽为家,常邀游在菩提树下。印度飞天随着佛教传人中国后,便沿着“丝绸之路”飞进新疆库木吐喇、克孜尔石窟,甘肃炳灵寺石窟,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安西榆林石窟以及大同华严寺、西藏萨迦寺等寺庙,华夏的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理想,逐步进行改造,使飞天的形象越来越中国化。民族特色越来越浓。
早期的飞天外形与菩萨相似,体形较短,身上佩戴的璎珞较少,袒露着上身,大多排列成条状,也有以单个的形式出现,外形有天女相,也有天男相,有的手持乐器,有的手捧花缽散花,显得粗犷奔放。在新疆克孜尔石窟和库木吐喇石窟中便能见到这种飞天形象,其年代最早的当为东晋,以后逐年都有增添。
到北魏时期,飞天的形象变得飘逸起来,外形为褒衣博带,面相方瘦,胸部挺健,双腿呈前后蜷曲之势,长裙把足部裹住,升腾的帔巾呈锐角之状。在河南巩县、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敦煌莫高窟等石窟内均能见到这种飞天形象。
从隋代开始,飞天形象逐步改为女性,形体逐渐拉长,动态趋向柔美。
唐代,是飞天形象发展的高峰,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价值也最高,使飞天形象真正成为东方美神。
五代以后,飞天造型逐步进入程式化的衰落阶段,由于帔巾和飘带拉长过度,给人一种身轻带重的滞落感,大大减少了形体灵动飘逸的生动性。宋代的飞天造型多横向构图,帔巾飘带也多作横向平飘,变化略嫌不足。元代以后,飞天体型逐渐缩短,其飘逸动势也明显减弱。
盛唐情韵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繁荣兴旺的年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佛教更为盛行。为了反映佛国天界极乐世界那种无忧无虑、歌舞升平的生活,飞天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飞天的造型价值也达到顶峰。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唐代宫中每逢宴饮,必施歌舞,唐代的“十部乐”便是朝廷制订的乐典。其舞蹈有中原汉族的“霓裳羽衣舞”,也有来自西域的“康国舞”(胡旋舞)和来自中亚的“拓枝舞”等,更多的则是尚未考明的舞蹈。画工们正是将这些当时皇宫贵族中的宫伎、官伎的舞姿,搬上了佛国壁画,结合到飞天的形象中去。唐代的人物造型比较写实,提倡丰满,因此飞天的肌体也显得丰腴,但绝无臃肿之感。
唐代的飞天造型有婀娜苗条和流畅丰颐之分,初唐时显得苗条柔美,婀娜多姿,而到盛唐则丰颐典丽。雍容飞动,使飞天的造型达到艺术的高峰,其上身半袒,姿态灵动多变,帔巾飘带随飞天动势而凌空飞腾,多呈S形翻卷,得体有致,飘逸流畅,并在流动中给人以温馨和安恬。
敦煌莫高窟320窟中的两个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供养飞天是敦煌飞天造型中的典型,前者作侧面横向飞翔,散发出朵朵鲜花,后者扬起双臂,腾跃追赶,那婀娜多姿的体态与翩若惊鸿的舞姿,以及缭绕于项际臂周的飘逸绸带,不仅惟妙惟肖地显示出肌肤的丰满与柔润,还把她们心灵深处所蕴藏的欢愉情愫委婉地表达出来,较好地体现了“仙人共天乐俱行,花雨与春云相逐”的意境,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而敦煌44窟中的两个伎乐飞天则是呈正面对称形状排列,一个弹琵琶,一个吹玉箫,装扮相似,裙带飘动也呈对称状,形态优美,那富有节奏感的线条圆转细劲,给人以世俗艺术的美感和理性的启示,极富情韵。
唐代流传下来的飞天形象,主要来自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据说有上万个,真所谓“有龛皆成佛,无壁不飞天”。
飞天种类
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一种会飞的歌舞乐伎,是古代人民用瑰丽浪漫的想象下创造出来的飞神仙女,其作用是为佛唱赞歌,是佛、菩萨降临时的吉兆祥瑞。飞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供养飞天、伎乐飞天以及乐伎、舞伎等。
供养飞天是专门为佛供果、献宝、散花的歌舞伎,在优雅的乐曲声中,她们有的手托宝盘莲花,供果献宝;有的挥舞着帔巾飘带,轻施腰臂,翩翩飞舞;有的散发着朵朵鲜花,霓裳广带,芳香馥郁。她们有的单人飞舞,有的并肩双舞,也有多人飞舞的,前呼后应,婀娜多姿,“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伎乐飞天又称伎乐天,是佛国的音乐家,他们一面飞舞,一面手持各种乐器演奏,乐器的种类有中原的琴、筝、排箫,有西域的笛、胡角、羯鼓,也有印度、波斯传来的琵琶、箜篌。他们多人为一组,有机地穿插,神态怡然,姿媚流盼,仿佛满天都是音乐。
在佛教飞天壁画中,我们还可见到那些没有飞起来的舞蹈者和奏乐者,对这些脚踏实地的舞蹈家和音乐家,一般称为“舞伎”和“乐伎”。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壁画装饰中还有供养人及供养菩萨的形象,供养人又称功德主,是捐钱修窟造像者的画像,包括僧人、从良的妓女、侍婢、贵族、王公等,这些人仪态庄严,服饰整齐,反映了当时的服饰和部分社会生活情况。供养菩萨则不同,她们是佛国天界的侍从,多为女相,动态优雅,举手投足皆是舞蹈,或侍立候唤,或献舞献花,或捧炉奏乐,朴素典雅,风韵动人。
飞天余音
飞天,是中国佛教艺术中一朵绚丽多姿的装饰之花,从飞天的艺术形象,可使我们领悟到许多美学上的道理。
飞天,这从印度传来的外来艺术,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演化为东方美神,堪称中国佛教艺术民族化的典范,她那悠扬的艺术音韵一直迷漫了1500余年,至今仍萦绕在华夏大地,在古建装饰、舞剧艺坛、雕刻漆画、纺织印染、商标设计及包装装潢上,都有飞天的形象频频出现,舞剧《丝路花雨》,把美妙绝伦的敦煌飞天活现在今天的舞台上,那典雅的乐典,那美妙的舞姿,那难以言传的神韵,给人以艺术的震撼。而安徽滁县玉雕厂王朋设计的飞天形象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他笔下的飞天,既没有璎珞的佩饰,也很少用飘带帔巾的飘动,靠的是柔曼的手臂和腰肢,以及勾脚的动作而凌空飞舞,她们有的向上飞升,有的往下俯冲,有的横空而过,有的翩飞回旋。像天鹅展翅,像飞燕穿枝,如流水漫曼,如柳枝荡漾,给人以新的艺术享受。
(责任编辑/杨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