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香
有关中文图书的收藏,除中国本土外,就数美国国会图书馆了。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中国文献部设在亚当斯大楼。主要是为国会议员提供中文领域的咨询服务,进行英、中文的互译工作,此外也向公众开放。
国会图书馆共收藏中文书刊、报纸近70万本(卷),其中图书50余万本,有许多弥足珍贵的典籍。
据史料载:美国国会图书馆从鸦片战争以后即开始收藏中文典籍。
1869年6月,同治皇帝为从美国换取农作物种子,便以明、清刻本图书10种共933卷相赠,从此该馆便有了第一批中文图书。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驻华使节都十分注意搜集中文图书。早期的驻华外交官罗克卸任回国后,将他收集的6000余卷汉、满、蒙、回文书籍捐赠给国会图书馆。1904年,中国在参加路易斯安那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后,将参展典籍中的珍品l98种共1965卷送给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到1912年,美国国会中文馆藏已达16900本(卷),渐成规模。
此后,国会图书馆便着手对中文图书进行分类整理,并开始派人到中国大量收购图书,使中文馆藏剧增。1928年,该馆正式成立中国文献部,首任主任为长期在中国传过教的恒慕义,他被誉为美国的“中国学”开拓者。后来,恒慕义担任国会图书馆东方部主任,兼中文组组长,一直工作到1954年。其子恒安石出生于中国山西,80年代曾任美国驻中国大使。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美往来断绝20余年。其间,国会图书馆的中国典籍仅从香港购买,数量骤减,平均每年只有2000册左右。但到1975年,该馆的中文典籍已达411963册(卷)。1979年,中美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从此,出版物交流也迅速发展起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经营,美国国会的中文馆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是“善本”典籍多。如馆藏善本中的《一切如来》,是公元975年北宋早期佛经印刷品,为一卷轴,是1924年杭州西湖雷峰塔倒塌后在塔基砖洞里发现的。又如馆藏典籍中有明代的《永乐大典》残卷41卷,是中国本土外最大的《永乐大典》馆藏。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两部:一部为1000卷,分5044册,共528函,是1728年北京的铜活字印刷品;另一部是1926年在中国购得的,系1884年上海的活字印刷品,共1628册,320函。据说,该馆收藏善本书约有2000余种。这些古代善本典籍甚为古典文献研究者和印刷史研究者重视,具有文物特征。
二是中国地方志多。目前拥有4000余种,60000余册,其中较珍贵的是早期中国地方志,特别是其中的明、清刻印本,以河北、山东、江苏、四川诸省的收藏最多,据说其中的百余种已经是“孤本”了。
第三,馆藏中国早期少数民族文字资料也很丰富。单是藏文部分除若干早期大藏经手写卷外,木版印刷品就达200种以上。满文、蒙文资料各有数千种,包括语言文字、医药、哲学、宗教、政治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馆藏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化资料达3000余种,是中国本土之外最大的东巴文文献藏库。
美国国会图书馆专收原版书籍。目前该馆的中文馆藏已和美国几所著名大学的中文书库联网,藏书实行馆际交流,这样一来,馆藏容量实际上又扩充了许多。
(责任编辑/韩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