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旭 徐俊峰
云岭是块神奇的土地。
1941年元月,国民党顽固派一手炮制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就在这里拉开了帷幕,有多少云岭的优秀儿女,告别父母妻子、兄弟姐妹,抛洒热血,随叶军长北上抗日,壮志未酬,却血染沙场。
在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目睹叶挺军长那耸立伟岸的铜像,你可以感受到云岭人那种不怕牺牲,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云岭杨村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河清就是这种品质的人。我是1992年春见到杨河清同志的,那时,他不仅是村副书记,同时任云岭杨李宣纸原料厂厂长。
已知天命的杨河清,精干结实,说话声质洪亮,又很健谈,不知不觉他会把你带进他的童年、青年,走入他丰富曲折多难的人生。
杨河清是地道的云岭人。昔日他父母亲曾为新四军抗日做出不少贡献。由于家贫,少年时吃了很多苦。六十年代初,他同妻子朱春梅结婚,大喜的日子吃的竟是胡萝卜饭。婚后,上山砍竹子累吐了血。当队长时,白天指派社员干活,他身先士卒,晚上给人理发,弥补家里不足。
有人说,黄金是财富,苦难却是更大的财富,多年来把他磨炼出肯干、不怕苦的性格,因此,他在青年时就被村人选为团支部书记、生产队长、大队民兵营长。1970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6年担任了村支部书记。虽说这些官不上品位,但杨河清却看得重,这寄托了村民对他的信任,希望他这个“领头羊”把他们从贫困中解脱出来。
但一个人能力总是有限的。七十年代,杨河清当队长,一个工只值四角五分,田是瘦田,山是荒山,在极左的思潮下,他是无法展示才能的。就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然结束了“大呼隆、大锅饭”的历史,也只是生活稍稍有点起色,要真正过一个农家富裕日子,那也是很难的。交通落后,无矿产资源,一个农民只有一亩多田,人口增长,地力有限,穷是必然,难怪一说老区都同穷连在一块儿。
打自当了村干部,他总是千方百计在寻找致富门径,当了村支书之后,他常常同村干部一班人商讨致富之路,他说;“我们做共产党员的,在这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不能把村里搞富,还算什么共产党员?”功夫不负苦心人,在杨河清的奔波努力下,终于捕捉到一个机会,找到李园宣纸厂厂长张水兵,决定办宣纸燎草厂。
这是个机遇,也是他事业的起点。
泾县是宣纸故乡,年产宣纸几千吨,燎草是宣纸主要原料。杨村一百多亩土地,加上附近几个村的稻田,年产稻草相当可观,仅杨村每年丢弃或廉价出售的稻草,不下五十万斤,如果把这种稻草加工成燎草,将会给村里带来巨大的收入。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符合实情,老熟人张水兵又挺支持他,一谈就合,还决定把杨村燎草厂作为他的宣纸原料基地。
而杨河清挑这副担子,其中还有个耐人寻味的小插曲。
当时,村委会决定杨村办燎草厂由村长胡文宝当厂长。而在筹建酝酿之机,四面八方阻力也挺大的。办燎草厂主要投资是砌石滩晒草料,投下去就别指望收回来,不少人信心不足。在舆论的压力下,村长胡文宝有点犹豫不决。但杨河清坚持说:“燎草厂投资小,见效快,而且有定点厂家销售不会吃亏的。再说办别的企业难道就没有风险吗?庄稼汉办企业难,机遇不多,不担风险是不行的。”
杨河清就是这种硬性子。那天当村长胡文宝做为杨村燎草厂负责人和丁家桥镇李园宣纸厂张水兵签订合作协议书时,胡文宝千思万虑,不敢落笔。
这不是儿戏吗?眼看辛辛苦苦的努力就要白费时,千钧一发之机,杨河清站了出来:“我签,今后一切由我承担。”
三字好签,份量却沉重。谁都明白,谁签字,担子就会由谁去挑。—切后果就由谁承担了。
一石掷地,铮铮有声,杨河清挑起了本该不属于自己的职责。
庄稼人办厂真如钟山煮海,戛戛其难。唯一的希望去信用社求支持。信心百倍地去却碰壁而归,信用社领导回答他:“信用社资金紧张,另外,你们村过去办厂贷了不少款,还欠我们七千块,先还了再考虑。”
人家拒贷也有人家的道理,过去杨村办竹笆厂,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倒闭了,欠了钱不还又贷,谁敢?虽说竹笆厂亏了不是他当厂长,与他无关,可你是杨村书记,难道没有责任?你杨河清办燎草厂,会不会又是“泥牛入海”,“肉包子打狗”?
回家后,自然是苦恼,没有钱办什么企业?有人给他出点子,去找县农行云岭营业所试试看。但新调来的主任他不认识,甚至都没有打过照面,行吗?许大年纪,低三下四求人,心总是难受。
世界上事都是逼出来的,不是有句话叫“逼上梁山”吗?没料到营业所主任曹永康十分支持,并深深被面前这位长兄般的书记敢于干事业的行为打动了,决定给予投资,同时出于职业习惯又告诫他:“老杨,贷这么多款,要担风险的!”他笑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就不信办起来不赚钱,曹主任放心,请相信我吧!”
一席感人肺腑的表白,坚定了曹主任投资决心,第一次就贷了五万元。上马不久,又贷了四万。
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九万元给了杨河清有力的支持。1986年9月,他冒着酷暑扯开了创业的大旗。
有了钱,并不能说就成大业。不少企业就是花言巧语贷到款后,大吃大喝大浪费大贪污,最后是企业倒了,头儿发了,国家亏了。杨河清深知这钱来之不易。曹主任同样担了风险的,责任重大,从一开始他就精打细算。
干起来困难总是千头万绪。杨河清头脑清晰,一样一样解决,雷厉风行,踏踏实实。
——从四面八方请来的石匠,没有地方住,就在山下搭山棚,因地就宜,没有地方吃喝,就请回家里,让爱人,女儿做饭菜。
——山场另一半是邻村人的责任荒山,他主动上门联系协调,许以该山场主人进厂做工为条件,化干戈为玉帛。
那些日子,骄阳如火。白天,他不顾年老体弱带领石匠们上山放炮,同匠人们一起抬石上山。晚上踏着星星点点月光,带着满身的疲倦,回到低矮阴暗的家里,累倒吃不下饭,倒在床上还在思考明天的工作安排。
苦也罢,乐也罢,都是自己揽来的,可苦了他爱人朱春梅。
这年,朱春梅已经四十几岁了。说心里话,自从五八年她同杨河清结婚,就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留在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则是结婚时吃胡萝卜饭,还是老杨借来的。以后生下六个女儿,吃尽千辛万苦把她们拉扯成人。丈夫担任村干部,她做贤妻良母,从不拖丈夫后腿。
同中国无数个劳动妇女一样,朱春梅勤劳、善良、刻苦、坚强。不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她默默承受着,和丈夫同甘苦共患难。
母亲是这样任劳任怨。女儿们同样也把父亲的事业看得挺重,为支持父亲,她们成为家里顶梁柱,帮助母亲洗衣浆衫,烧水做饭忙得不亦乐乎。全家十一亩田,父亲无力照应,她们全力以赴挑起春插夏收秋种的担子,还
抽空去工地帮忙,做繁重的义务工。
1986年9月,在杨河清的努力下,李杨宣纸燎草厂终于开始生产了。这其间,杨河清吃了多少苦,遭到多少累,谁也说不清。其实,流点血汗他不怕,“力气是浮财,去了又来。”最痛恨的是当他老命扑在砌石滩工程上时,有人背后朝他射冷箭:
说杨河清帐目不清,常常聚众在家大肆吃喝,从中捞了不少好处,发了大财。
说杨河清私分救灾粮。
说杨河清利用公款买香油拿回家。
忠信见欺,英雄被疑,杨河清心里很气恼,一颗无私的心被人说成贪心。面对流言蜚语,他很冷静,没有擂桌子,撂担子,心中无私天地宽,身正不怕影子斜。
面对财政所,税务所查帐目,县委组织部前来调查以及曹永康的询问,他心静如水。他相信组织会为自己澄清事实的。
时间是检验一个人的试金石,经过有关部门严肃认真地查核,参照“人民来信”内容,一一核实,一切都云飞雾散。
杨河清激动地说:“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一个人活在世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过去我当队长十几年,手里多少有点权,日子再苦,都不曾捞一点集体的东西。老实说我领头办厂手中掌握钱,如果想贪污,也是有机会的,但人活着不仅仅为了钱,我是党员,我的良心和责任都不允许有私心。”
在那些日子,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地做。创办初期,他当厂长,为联系事务,开销大,每月五十几元工资全补进去了。还向厂里借了几千块,用后,找人借款还上。
砌石滩时,三十几个石匠在他家吃喝,粮食吃完了,他把家里粮食填上。一滴水见其精神。就是到了企业逐年好转,效益大增的去年,他大女婿生病住院,需要三千多元急用。他当厂长多年,依旧是两袖清风,万般无奈之中,他向厂里借钱,为分明是非,找领导签字,以明清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89年,燎草厂已创产值20万元,利税五万元。他的远见,胆量和奉献精神充分地体现出来。
1990年,泾县隆重纪念皖南事变五十周年,省长傅锡寿来云岭视察时,专门风尘仆仆来云岭,主持召开了发展老区经济座谈会。会上,当傅省长听了杨河清的汇报后,十分兴奋,哈哈大笑,当场高兴地拍起了巴掌,表示支持杨河清的设想。并决定杨李宣纸原料厂作为他在云岭老区两个企业的扶贫点之一,当场拍板让有关部门调资20万元。
尽管20万元有省长批示,他还是磨破了嘴,跪断了腿,吃尽了苦,受到许多波折,终于在他争取下落到实处,使企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大步的发展和突破。
1991年底,杨河清写信给省长,汇报扶贫工作说:“云岭虽然穷,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把云岭建设好!”傅省长兴奋地在他的信上批示:“老杨有实干精神。”并指派专人代表他看望杨河清以示慰问鼓励。
这一年,杨河清的企业给当地带来多少财富?我见到他1992年春在原县委书记谢群(现马鞍山市委副书记)陪同原地委书记杜诚(现省委宣传部部长)来云岭老区召开的一次经济发展汇报会上时的发言稿……
尊敬的地委杜书记、谢书记,各位领导:
我们村是云岭最穷困村之一,全村470户、人口1720人,平均收入不足250元。自从实行党的开放政策后,为使农民尽快地脱贫致富,我村于86年办起了宣纸原料加工厂,作为李园宣纸厂原料基地。现已有固定资产35万元,晒草石滩8万平方米,厂房72间,蒸锅6口,汽车三辆,工人125人。86—89年产值20余万,户均230元,人均产值640元。90年创产值36万元,利税6万元。解决了村级干部工资,计划生育开支,每个职工收入一千余元。
1991年在省长的关怀和支持下,20万元扶贫款到位后,产值高达90万元,解决贫困户60余人就业,职工年收入达1000—2600元之间,利税10万元,80%农户在厂里做草坯,91年全村草坯收入37万元,全村20户贫困户,其中10户脱贫,盖了新瓦房,买了电视机……
92年,杨河清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鼓舞下,再次克服困难,投资20余万元筹建起年产200余万吨,设计创利税100余万的化工厂,生产次氯酸钠和磷酸氢二钾,磷酸氢二钠。产品除销售本地区外,还远销山东、张家口、滁州等二十几个大中城市,年底创产值80余万元,93年突破百万大关。94年,杨河清又投资兴建了配套原料厂:檀皮厂,使宣纸原料产品系列化。
现在杨河清和他的企业总算闯过了最困难的关头,并一步步地把老区云岭杨村带出泾县,走向全国。面对成绩,有人说杨河清有福气。
真的,说福气,杨河清是有福气。俗话说养儿是面子,养女是福气。他有六个女儿,个个花容月貌,天生丽质,又体贴孝顺,这不是福气吗?
开山放炮时,第一期工程四万方,第二期工程又是四万方,每天炮声隆隆,震耳欲聋,乱石纷飞,山上山下那么多人,竟没有一人受伤,没有大福行吗?
燎草生产不久,县保险事业刚刚开始。他率先为企业投保500元风险金,当时有人就认为得不偿失。但他坚持投保。不久,一场大风把石滩上草料吹得干干净净。保险公司来人察看灾情,一次性赔偿损失6000元,你说,没有福气行吗?
下半年,为防止火灾,他听别人建议成立厂部消防队。腊月里,新婚喜事多,燎草地处公路沿上,有一丁桥接亲队伍放炮,点着了沿路的两堆草料,在消防队抢救下损失大大减少,县保险公司又赔偿了一百多万。他真是有福气的人。
其实,说福气,是一种宿命论吧!实质上,是他在事业上有胆略、智慧和远见综合的结果。他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一步一个脚迹,走着坚实的路。
前不久,他针对企业要有新的发展思路,作讲话时说:“村办企业也要改革,不能守在原有基础上,要创新才有出路!”于是他把燎草厂分为几个作业组,实行新的承包制,化工厂生产走向正规,定人承包管理,力争使燎草厂产值200万元。
在厂区见到那一个接一个高入云端的草堆场,那人来车往和石滩上忙碌的人影,会让人想起,清水赵廷挥吟唱宣纸生产的诗:
山里人家庄事忙,纷纷运石垒新墙。
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
面对云岭。面对憨厚、诚实的杨河清,我相信他会把未来的成绩表填写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