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

1983-07-15 05:54聂宝璋
读书 1983年1期
关键词:辞典音译工具书

聂宝璋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了这本《辞典》问世。这是一部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极为有益的工具书。久矣乎不见这类工具书出版了。翻阅起来,颇有赏心悦目之感。

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封建的中国被迫开放以后,西方人士蜂拥而至。以迄一九四九年,何止成千上万!其中包括少数中国人民的友好人士,大多是商人、冒险家、教士、文化流氓与政客。他们依恃侵略者特权,盘踞于外交使馆、领事馆、海关、教会、文化等各个机构,同时在通商口岸创办各色工商企业,垄断中国经济命脉。,但是,就是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在华外人中外文姓名,那怕是长期从事近代史研究的人,也往往难于掌握。其原因大约不外以下三个问题:

一、外文名字的音译漫无标准,一名多译的现象大量存在。

二、外人汉名又不完全是出自音译,有些是外人自取汉名,而别有音译者。有些又只音译姓氏,而别取汉文名字。例如H.B.Morse汉名本为马士,另有译为摩尔斯者。

三、有些本已有历史上习惯译名,又转而音译。在已经出版的译著中,这种现象也并不少见。例如把英使R.Alcock(即阿礼国)译为“艾尔卡克”。这使本来为人们熟悉的人物,一下子变成陌生的了!

诸如此类的译名纷杂混乱现象,由于缺乏工具书,往往使读者感到困惑傍徨,译作者为之烦忧难解。如今《辞典》问世,因之译者译名时有所遵循,实在是利莫大焉!

在这里,应该指出,《辞典》编者的功夫并不全是人名的编排,其中还包含一定的考订。例如人们熟知的“史沫特莱”,乃是通行的译名,其实她自取的汉名却为“斯美特莲”。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辞典》内容并不以人名为限。每个人名项下都附有繁简不一的小传。其中既有生卒年、主要活动,还收集了一部分著作书目。这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有关外人的轮廓性认识,还为帝国主义侵华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各种线索。

总之,《辞典》内容充实,取材相当丰富。看得出来,此书之能完成,非经年累月的积累不为功。

当然,就《辞典》来讲,也并非完美无缺,仍然有待陆续补充修订。小传部分还有所不足。俄日籍人名似应附上俄日文原名,庶几前后一致,读者或亦感方便。在编辑体例上也需作某些调整。

再全书主体既为近代,而将明清之际的来华外人掺合于近代人名之间,未免失之芜杂,何不将明清之际来华外人作为附录列于书后,岂不更便于读者查考利用?而在近代的一千九百八十名左右的来华外人中,以宗教、领事、海关、外交为业者最多。而从事经济侵略活动的各色外国商人却仅仅收入六十六名,其比重仅占百分之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弱点。

不管怎样,对于这类工具书的编辑与出版,应该给予充分的鼓励与支持。除《辞典》外,还有许多工作有待开展。例如古今地名对音就是研究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但至今尚无人进行整理。特别是近百年来在华洋行中外文行名之繁琐纷杂,其情况与来华外国人名几乎没有两样。例如在一些译著中有把Olyphant&Co.的历史习惯行名“同孚洋行”音译为奥理芬或阿利发的。美商旗昌轮船公司(Shang-hai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当时就有人称之为“上洋火轮公司”,现又有译为“上海汽船航业公司”的。英国的一家著名的殖民地轮船公司大英火轮公司(Penisular,OrientalS.S.Co.)竟译为“东方半岛轮船公司”,把人们熟知的英商汇丰银行(Hongkong Shanghai BankingCor-poration)译为“香港上海银行”或“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作为一名读者,热盼在这方面的工作有所突破。

(《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第一版,1.90元)

猜你喜欢
辞典音译工具书
《猫的痴情辞典》
题乌江亭
指导学生巧用工具书
初中生语文工具书使用的问题与对策
论外汉音译的意义关联
音译规范的韵律学视角探究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请你发明
鲁迅音译的外国人名
字典与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