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尔基的苦学精神

1961-08-16 03:35石昭贤
中国青年 1961年16期
关键词:高尔基读书生活

石昭贤

夜色很好,月光直窥着窗子。阿辽沙用一面铜锅把月光反射到书上,他伏在神龛下,专心地费力地在读书。看过影片“在人间”,这个小小的镜头,就会使我们想起了囊萤、映雪之类的故事,久久不能忘却。

“念书吧!这是

最好的事情”

沙皇时代,出身于工人家庭的高尔基,从小失去了父母,十一岁就被抛掷到“人间”。当他在善良号轮船上做洗碗工的时候,“善心的、孤独而愤世的”厨师斯穆勒,象对待小弟弟一样照护着他。斯穆勒常常从自己的“奇异的书库”里,检出一本又一本的书,塞给高尔基,让高尔基读给他听。他以自已对书的纯朴的见解来启发高尔基,督促高尔基念书:“你念书吧,书里面什么重要的知识都有”。“一个人没有学问,就跟一条牛没有区别,不是带上轭架,便是给人宰了吃肉,它还尽摇着尾巴”。“一个人想聪明,得多念书,正派的书固然好,坏的魔道的书也好,念得越多越好”。“你念吧!念不懂就念七遍,七遍再不懂就念十二遍”。他和高尔基分手的当儿,最后的赠书,还是“念书吧,这是最好的事情”。这些话,象一粒粒的火种,深深地栽植在高尔基幼小的心田里。

多少难堪的屈辱

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高尔基怎么能得到我们今天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呢?为了读书,他真是受尽了“难堪的屈辱、侮蔑和不安”。他跨不进学校的门槛,要想学习,只得凭借自已的努力——自修。无钱买书,他就向裁缝太太、玛尔歌皇后借;搜罗破旧了的杂志和图片;或者,“象叫化子似地到处去要”。他东奔西走、千方百计地弄来了书,然而,那里有时间读?譬如说,他在绘图师家中,一身兼任男仆、女仆和“跑街的”三重工作,还要贴设计图,抄工程计算书,复核包工头的细账……往往只有在一天的沉重劳动之后彻夜苦读。即使这样,庸俗的小市民们,对于书籍,有一种生理上的厌恶。书中的智慧和他们的愚昧、肮脏的生活是不相适应的。他们顽固地阻挠高尔基学习,高尔基的“顶头上司”——绘画师家的老主妇,就是其中最恶劣的一个,她只要发现高尔基读书,不打就骂;在蜡烛上刻记号,防止高尔基点灯;到搁楼上去搜寻高尔基的藏书,拿来撕碎、烧毁。为了掩护好书,高尔基故意租一些五彩封面的小书,供老婆子糟蹋。不多久,腰无一文的高尔基竟欠下书店老板的一笔大债——四十个戈比克。更令人感动的是,有一次,高尔基读书读得入了神,把茶炊烧溶了,为此,挨了那恶狠的老主妇一顿毒打。当医生从他背脊上钳出四十二枚刺的时候,也感到不平,说这是私刑,要高尔基去控告。而高尔基呢,唯一的要求就只是:许可他借书看。

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

对于一个有强烈上进心的人来说,环境越艰难,他的学习欲望就越炽烈,他越能为自己创造学习的条件,争取学习的权利,而高尔基正是如此。他当时很明白:就是一位“圣人”,在那群俗物中间,也会被他们挑剔、责骂和愚弄的,要读书,就要用“狡猾的方法”对付他们。没有地方看书,他就躲到什物间,爬上屋顶楼去看;没有油点灯,他就刮下烛台上的蜡油,装入罐头盒子内,用棉线作灯芯,自制成一盏烟气腾腾的灯,在昏黄的灯光下看书,他的眼睛熏得通红通红的,几乎熬瞎了。高尔基写道:“我梦想享受大学生读书的幸福,甚至甘愿忍受任何的拷打。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学习吧!不过每到星期天,为了你去学习,我们要在尼古拉也夫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大概也可以接受的”。这种发自内心的要求学习呼声,是多么耐人寻思呵!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尔基和妨碍他学习的人们开始作有力的斗争了。他在面包房里工作,每天要辛苦地劳动十六个小时,但高尔基和书籍结下的不解之缘,是怎样也拆不开的。他利用零碎的木柴搭成一个书架,一面在平台上揉生面团,一面看书。一天,工厂主塞米诺夫突然走进来,瞥见高尔基正在读一本托尔斯泰的著作,他想把它扔进火里去,高尔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愤怒地喊道:“你敢烧掉那本书!”塞米诺夫吓得目瞪口呆,急忙把书归还了高尔基。

博学的少年

不管现实如何折磨高尔基,但他只要一卷在手,便其乐陶陶,象酒徒对于杯中物一样,不可一日无此。他读蒙得宾的小说,一会儿爱,一会儿恨,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人物的命运,想去帮助这个,阻止那个,“在这一页上,被囚在欢喜的感情中,到第二页上,眼睛里又含满了悲愤的眼泪”。他头一次借到普希金诗集,怀着贪婪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它。那时刻,他的感觉,仿佛是“在沼地的林于中满长着藓苔的小径上,踯躅了半天。忽然有一块百花撩乱、煦阳当空的干净的林间空地展开在眼前”,有“一种说不出的欢喜”。就是这样,刚满十五岁的高尔基,就已经读过大仲马、蒙得宾、雨果、巴尔扎克、龚古尔、海涅、斐尔丁、司各特、迭更斯、萧伯纳、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艺术大师的不少名著,少年的高尔基,可算得博览群书的了。

疑难吓不倒他

要学习,就会碰到许多疑难,高尔基在自学的途程中,既没有名师的指点,更没有资料可供查阅,碰到的疑难当然就比寻常人更多,但是疑难总是吓不倒他的。比如有一回,他在书店的橱窗内看见一本书,标题叫“警世箴言”,热情向学的高尔基莫名其妙,想读一读,向神学院学生借,不但没借到,还遭了一番奚落。但是,高尔基终于买来了这本书,弄懂了它。又有一回,他在图片的说明中,遇到一些陌生的名词,什么“形而上学”、“千年太平说”、“宪章运动”……。高尔基把这些“拦路虎”称之为“站在秘密之宫门口的卫兵”,如果它们不缴械,他便再也不能去思索别的事情,一定要弄懂它,为了弄清“匈奴”一词,他问这个,问那个,最后,药剂师伯威尔才给他作了解答。高尔基说:“自从和这个名词冲突之后,我对一切名词就不大害怕了”。有困难,不惧怕,不懂就问就想。我们学习,就应该具备这种一往直前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从高尔基的事例中,我们还可以懂得,勤学和好问,本来是一件事物的两方面,一方面,我们自已应该要求刻苦钻研,应该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信心;另一方面,对别人应该虚心求教,深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例如,在高尔基所遇到的人之中,伯威尔这个人,就“有一把开启一切知识之锁的钥匙”,他对高尔基说:“一个名词好象树上的一片叶子,为了明白为什么这些叶子不是那样而是这样的,我们必须先明白这株树是怎样生长起来的,必须研究。”这一段话虽然简短,但却道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懂得某些名词,就应该首先了解全篇的中心内容。正因为高尔基勤学好问,能依靠斯穆勒、伯威尔……这些普通而平凡的人的帮助,所以他就冲破了学习上一重又一重的难关,攀上了学术的宝山。

身在书中

高尔基读书总是身在书中锲而不舍。比如他读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就要求自己不光是钻进去理解,还要申咏反复,下一番极细致的揣摩工夫。他读“鲁斯兰”的序诗,觉得普希金把许多最好的民间故事巧妙地压缩成一个了,他惊叹某些句子“刻画入微的真实”,也感到普希金诗句的纯朴和音调的谐和,使他很容易记忆。普希金的优美的童话,他完全能够背诵。高尔基在克拉斯诺维多沃村的期间,常在黑夜里到伏尔加河边散步。河水闪动着 一条如锦的光带,四围一片寂静;河道上徐徐滑动着的轮船,象是一只浑身长着火翎毛的怪鸟;河岸下浮动着渔人的篝火,象是从天上陨落下来的一颗颗的流星。这样,“过去从书本上所读到的东西,这时候在脑子里变成了种种奇怪的幻想,想象力不倦地编织着一幅一幅美丽无比的图画”,他“好象跟随着河水在轻柔的夜气中漂流一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高尔基从读书中发现并创造了多么美的诗情画意的境界。

不把书本和现实隔开

高尔基具有科学的精神,还表现在他决不象蛀书虫那样死读书本。他从来不把书本和现实生活隔离开来,而是把两者联系起来,互相比较,互相印证。早年的高尔基,依靠他非常丰富的生活阅历,对于书籍已具有相当高的鉴赏力。什么书好,什么书坏,什么书瑕不掩瑜,什么书以伪乱真……他常能独具慧眼,一语道破。他说过:米莎·叶弗斯梯格涅夫之流的无聊小说,“是用难懂的文字,谈着令人难信的事情,简直把我当傻瓜一样捉弄”。又说穆勒的书,对他没有吸引力,因为这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他早巳熟悉,而且,“凡是为‘别人的幸福和安乐而卖过力气的人都已经十分明白,很不必用艰深难懂的文字来写成厚厚的一本大书”。而巴尔扎克的葛朗台老人以及大仲马等人的小说,则使他看到“很有意义的真实的片段和样子完全不同的生活以及人类关系的型态”。然而,书中那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老调子,却使他厌倦。过去一切时代的、俄国的或外国的古典作家,是谁也不象高尔基那样来自人民,接近人民,熟悉劳动人民的生活的。他们所反映生活的作品总是有着或大或小的缺陷的。所以高尔基在博览优秀古典作品之后,

就很惊奇,为什么在书本中,没有他曾相处过的码头装卸工,轮船司炉雅可夫,画匠席哈列夫,木匠奥西普,洗衣妇娜塔里亚……这些有血有肉的人呢?同时书中的平民和活的平民也是有显著的不同的。他们不是坏蛋就是好人,他们永远只是活在书里。总之,这些批评,都很中肯,触及到了古典文学中的一些根本问题。这就恰好表明:高尔基凭着他的生活经验,认真读书,就能够意识到作品的优劣和利病,作出自己的判断来。

巨大的鼓舞力量

读书不但可以增长知识,并且可以大大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得到很好的成长。在这里,高尔基也再三谈到书籍曾经给他以巨大的鼓舞,加深了他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坚定了他生活的信心和意志,大大地丰富并提高了他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他说:“我读得愈多,书本愈使我跟世界亲近,生活对我愈变成光明有意义。”高尔基的童年,是在石头做的房子,铁石心肠的人们中间度过的。铅样沉重的丑事包围着他,贪财、酗酒、殴打、淫荡……什么都有,但一点也沾染不了他。就拿对女性的态度来说,他讨厌那些畜牲般的恋爱,他幻想着爱情的崇高和美丽。轮船上小卖部的女主任,圣象作坊里掌柜的未婚妻都挑逗过他。还有一个将军的寡妇无耻地纠缠他,他气得痛打了她两下,后来,他和托尔斯泰谈起这桩事,托尔斯泰为之捧腹绝倒,并沉思地说:“您真是有趣!……太有趣了!这倒是件很奇怪的事:在您本来有权做坏事的时候,而您却那么好。”其实,并不“奇怪”,这是由于外祖母讲的至母、贤女的民间传说,海涅和屠格涅夫的歌颂女性的光荣的书,洗涤了他的身心。书籍,“象一朵透明而不能透过的云,围住了”他,使他“不易为种种病毒所传染”。从高尔基的自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尽管生活怎样丑恶,也不能压扁他的美好的灵魂,使他的心变成残废。高尔基,这个被遗弃的孤儿,在人世上飘泊着,有时也感到迷惘和孤寂,但他只要一读书,立刻就振奋起来。他读葛林维特的“一个小流浪者的实录”,在他的心中唤起了狂喜的微笑:“原来即使在外国,有时也有过着这样艰苦生活的少年!唔,我的生活并不那样坏,这就是说,不必悲观失望。”他读阿克萨柯夫的“家庭记事”,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等作品,产生了“一种坚定的信心:在这大地上我并不是孤独的,所以我决不会被人毁灭”。书中的英雄人物,也教育了高尔基:“罗庚保黎教我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被环境屈服,大仲马的主人公,使我抱着一种必须献身伟大事业的愿望”,因此高尔基“对自已发下了庄严的誓约,说等我长大了,我要去帮助人们,忠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人间”里,现实中卑鄙龌龊的事情太多了,他决心要象法国小说里的勇士一样,“三言两语便拔剑出鞘,走向战场”。的确,生活就是斗争,决不向痛苦的现实让步,生活越严酷,高尔基斗争的愿望越猛烈。高尔基从小时候起,就不喜欢那种忍耐的木石般的德性,他敢于违犯外祖父的家法,破坏鞋铺主人的店规,憎恨小市民习气,反对虐待妇女的陋俗。高尔基在喀山时,更接近进步的知识阶层,从事秘密的非法活动。在烤饼干房里,也向工人宣传,组织罢工,为了保卫同伴们的权利而斗争。

是书籍,使高尔基“看见了另外一种生活”,愈觉得现实生活的“贫乏和畸形”,一定得改变这种生活;是书籍,使高尔基晓得“早已就有,到处都有改变生活制度的企图,建现在也有人正为了这个在试验自己的力量”;是书籍,不许高尔基走邪路,刺激他去干大事业,“去追求那种还不十分明确”,可是“比眼前这一切更有意义的东西”;是书籍,使高尔基“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快而舒适的诗,好象新生活的钟声在我的生活中鸣响了。”……高尔基说我“除了以最深的激动,以欢乐的热情”,是不能以其他方式谈到书的。他又说:“书引导我经过我所知道的然而充分之好的生活,并且总是教给我一种我不知道而且在人里面不曾看到的新东西”。“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

当然也应该说明,高尔基“在人间”里,所念过的书,还没有一部是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或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芒的书。所以他读书在幸福之余,有时也会产生“茫然的懊丧”,越来越“痛切地感觉到书本与生活之间的矛盾”,怎样也无法为这种矛盾打开一条出路。直到二十世纪初,在列宁的学说里,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革命风暴中,他才认清了真理,从此,高尔基的浩翰无涯的生活经验,博大渊深的书本知识,才在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指导下,透射出灿烂的光辉。

今天,回忆一下高尔基的学习经历,对于我们年青一代,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我们要象高尔基那样爱书,对书要有深厚而强烈的感情,勤学好问,善于读书,从书本中吸取精种力量,开阔自己,提高自己。

当然,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和高尔基的少年时代所处的环境已是大不相同了,但崭新的时代更要求我们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我们更应该加强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无论从那一方面来说,都不知要比高尔基好多少倍,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只要具有高尔基等革命前辈的刻苦好学精神,我们青年一代就一定能学好,攀登上科学的高峰!

猜你喜欢
高尔基读书生活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生活感悟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
我们一起读书吧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