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铿
每次,参加了学校、机关的朗诵晚会回来,我激奋的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伏。从每一个朗诵节目所博得的掌声里,可以看到,朗诵——这种在我国还是年轻的艺术形式,已经被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深深喜爱;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声音语言的表达,是这样强烈地激动了人们的心!
作为一个朗诵爱好者,我愿意根据参加朗诵会的感受,以及我自己对朗诵的一点点体会,和初学朗诵的青年朋友们作一次探讨。
一次朗诵能够得到听众的欢迎,首先在于听众被朗诵者的真挚的感情所感染。记得在一次朗诵会上,有一个同学朗诵“柴达木一青年”,从她的眼睛里和她亲切的语调中,我们感受到她是那么热爱在柴达木盆地辛勤劳动的青年勘探队员,并且要求我们也去热爱他。正是朗诵者的这种热情和愿望,引导我们爱上了这个为寻找地下宝藏而忘我劳动的青年人。这里,朗诵者对作品的热情起了决定的作用。是的,如果朗诵者不热爱所朗面的作品,又怎么能通过期诵感染别人呢?这就给了我一个启示:热爱作品,并能把它的思想、感情真实地确切地表达出来,是朗诵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
在热爱作品的基础上,还必须正确理解和掌握作品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格调,深入挖掘作品每段每句的内在含义。一个同学朗诵“卓娅”的最后一部分,她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相信她是爱卓娅的。但是,为什么除了诗中卓娅说的几句话以外,从头到尾她的语调都是那么徐缓而低沉呢?为什么给予听众的总的感觉是那么压抑、难受呢?难道这是诗人的意图吗?显然不是的。我想,诗人是要通过卓娅的英雄事迹给人们以鼓舞和力量,加强人们对战争的憎恨,鼓舞人们为争取卓娅所响往的美好的未来而斗争!如果是这样去理解和掌握作品的基本思想,去体会诗人的心境,朗诵这首诗的基本格调就应该是开朗的,富有战斗性的;同时,对诗中每一个语句的含义救们也就能够挖掘得更深刻些。我们知道,作品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和作品的主题紧密关连的。比如,“大门敞开了!街上一片阳光,一片雪白”这句话,我们不应该用柔和的语调把它念成一般的抒情的描述。看吧,诗人描绘卓娅牺牲这一天的自然景象时,用的不是“灰溜溜的云彩”这些字眼,而是“一片阳光,一片雪白”,“太阳倾泻出更明亮的光了”……。这样的描绘,衬托出卓娅的美丽、坚强的形象,给人一种明亮开朗的感觉,并唤起人们对卓娅、对生活的热爱。如果我们是这样去挖掘它的内在含义,我们就应该有力地、热情洋溢地说出这句话来。
如果不明确朗诵这篇作品要达到什么效果,不细致地深入地理解每段、每句的意义,我们朗诵者的感情再真实,技巧再熟练,也只能损伤作品的生命。
具备了以上条件后,如何能确切地表达呢?这是初学朗诵的朋友们很感兴趣的问题。
朗诵,是声音语言的艺术。朗诵者要通过声音语言的技巧,把作品的内容丰富多采地表达出来,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当自已不懂得朗诵的一些具体方法时,我们的朗诵常常是平淡无味的,最多给人感到还“朴素”;而当掌握了一些技巧后,又常常容易离开对作品的感情的体验,夸大地去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因而使听众感到真实。
矫揉造作的声音语调是不好的。比如“我们的油矿”(李季作)是这样朗诵的:“在那——喧闹着的——祖国大地上——,有一条一喧闹着的——山岗——……”(有“——”之前的字都拖长念);当碰到抒情的语句,又往往把字音过分拖长甚至拐一个小弯来念,以示“抒情”;特别是把“的”字拖长来念:“一个美丽的——春天的——早晨”,这都是很不自然的。我们还往往有一些习惯的“腔调”,表现在:悲愤时,用一种发颤的嗓音;抒情或叙述时,用大量的气音;激动时,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分切开,像子弹似地吐发出来。有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声音雄厚,一张口朗诵,就故意压低嗓子,把声音控制在喉头、口腔内,发出了模仿歌唱家练声时那种共呜很重、音量很大但听来却使人发麻的声音。类似这样的一些声音、语调的运用,就会使听众马上远离我们。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经过提炼的艺术语言。因此,朗诵和日常说话是有些区别的,它不能像平常讲话那样不经修饰地表白。平常说话别人没听清楚我们可以重复两遍,朗诵就不能这样。我们必须使听众
一听到我们所说的就马上了解、领会并随着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这就首先要求朗诵(特别诗朗诵)比平常说话慢一些,把每句话交代清楚,让听众有一个领会我们的话并展开想像的时间。还需要运用声音语调的高低强弱,重音的突出,停顿的准确,节奏的鲜明,来把作品的思想感情细致地表达出来。
比如,“祖国的早晨”(阮章竟作)中有这么几句:
“昨天,这里是丛草、湿水、泥泞,
今天,这里是钻探机、起重机、建设工棚。
过去,这里只出现老爷们的嘴巴、牙齿和爪予,
现在,这里出现的是棉纱、钢坯、水泥。”
怎么样去念它?乍从字面上看,似乎不需要什么语调的变化。但,如果我们把“昨天……”和“过去……”那两句话用较低沉、缓慢的语调去念,而用比较高昂开朗的语调去念“今天……”和“现在……”那两句,这就能明确地表达出朗诵者对新社会和旧社会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唤发起对“过去……”对“昨天……”的憎恶和对“今天……”对“现在……”的热爱来。
一个句子用不同的声调去念它,就会构成不同的形象。比如:“一个姑娘在田野上走着”。如果我们把声调压低而且念得较缓慢,就会给人感到这个姑娘一定满腹心事,拖着沉重的步子在走路;反之,如果我们把声调提高,速度加快,那么出现在听众眼前的就是一个朝气勃勃的少女在急促地行进。
当然,声音语调的运用,必须紧紧结合着对作品的体会和内心感情的要求。我们要反对那种忽高忽低,时强时弱的“技巧”卖弄。
正确寻找并突出重音在朗诵中有着重要意义。重音,像食指一样,“指出一个句子或一个语节中最重要的字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重音不突出,语句的意思就不明确;重音念错了,语意就错了。往往就在一句话里,比如,“我知道你会唱歌”,根据上下句的语意不同,重音要马上随着改变:
(别人不知道),我知道你会唱歌。
(不用瞒我了),我知道你会唱歌。
(他会不会我不知道),我知道你会唱歌。
(你怎么说不会)?我知道你会唱歌。
(他知道你会跳舞),我知道你会唱歌。
(是的,你不会唱戏,但)我知道你会唱歌。
你们看,寻找重音是件多么重要而有趣的事情。把重音放在哪一个字才恰当,是需要我们仔细推敲研究的。
有时候我们不善于找重音,有时候,重音又找得太多了。朗诵巴金的散文“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有一句话,朗诵者是这样去念的(黑点表示重音):“他们保护护着朝鲜的母亲和孩子,也保护着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这样念,听起来不舒服,而且主要意思依然没突出,反而模糊了。细致捉摸一下就会知道,这句话是要说明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意义,因此,只要把“朝”和“祖”两个字重读,其他的字清楚地交代,就完全明确了。
通常,表达重读字的方法是,念得重一些,响一些。但还有其他表达方法:念得较重较长或较重较短。有时在重读字之前,处理一个心理停顿,则这个重读字念得轻一些慢一些,也同样能强调出它的意思来。用什么方法表达才恰当,要依靠我们对作品的深入体会来决定。要注意的是,不要为了突出重读字,就把它吐得太重太生硬了。
有同学问我说:“站到台上,我的眼睛不知看哪里好,怎么办?”我想,首先我们要明确:朗诵一篇作品,我是要向谁说话?一般地说,我们就是要向全体听众说出我们非说不可的事情。眼睛就应该看着他们,内心就应该有这个愿望:“我告诉你们……”这样做,朗诵者马上就能和听众交流起来。
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问全体听众说话的。苏联诗人伊萨柯夫斯基的“少女之歌”,从头到尾就是写一个姑娘向她的追求者说话。朗诵这首诗,就必须假想在我——朗诵者面前是那个追求自己的小伙子,我们看着他,跟他说话;如果我们的目光仍旧左右移动的话,就会造成错觉,仿佛那少女是对着好几个追求者在说话了。总之,朗诵时,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作品来确定自己的交流对象,不确定它,朗诵者和听众之间就会隔着一堵墙。
确定了对象以后,在朗诵时,还要让听众从我们眼睛里了解到我们在想什么,看到什么,要表达什么,并让听众随着我们的目光进入作品的情境中去。要做到这样,首先要让作品的形象牢固地建立在脑子里,并在朗诵时,真正看到这些形象。比如,朗诵“我们的油矿”,念到“山岗上有一座年轻的城市,它白天发着巨响,黑夜闪着光”的时候,我们脑子里必须出现矗立在戈壁滩上玉门油矿的井架和房屋的形象。要真的具体地看到它们,才能引导听众看到它们,并喜爱它们。如果碰到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祖国”、“和平”、“斗争”等等字眼,又怎么办?我想,同样地,要在这些字眼的背后,看到具体形象。如果要念“我歌颂我的祖国”这一句,我们一方面要仔细体会是什么东西引起作者的激动写下这句话,同时,我们也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一下什么时候,什么情景下,自己也曾有过强烈的感染和激动。比如,我的体会是,每年“十一”的夜晚那天天安门前狂欢的人海是最能激动我的,当我想
到并在心中具体地展现这种幻象,我就会从心坎里激荡着喜悦和兴奋地说出“我歌颂我的祖国”!如果没有这些具体幻象,这种语句就不可能说得形象了。想像得越丰富,越具体,内心感情就越容易焕发起来。
朗诵时,我们的目光应该根据自己心中的具体幻象的转换而移动,不要死盯在一个地方,也不要无目的无根据地乱动。当我们从一个段落转到另一段落时,由于感情的转换,应该带来不同的目光。这种目光的转移是朗诵者新的感情的反映,是作品的下一段的信号。如果在段落转换时,目光仍旧盯在一个地方不移动,就会使听众产生错觉,以为朗诵者忘词了。
要使作品的形象牢固地建立在脑子里,我们在反复地阅读作品,分析、理解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后,还要把作品放在脑子里仔细地琢磨它,反复地咀嚼它感受它,用内心的眼睛去看它,并展开我们想像的翅膀,投入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去。当我准备朗诵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好”的最后一部分时,我一方面利用在电影和图片中看到过的画面,来引起自己对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情景的联想;另方面,用我对今天祖国的生活的感受,来丰富自己对诗中的形象的体会。我习惯于利用走路或其它空闲时候去默诵、去体会作品。周末,定在王府井大街上,看到熙攘的人流和彩色缤纷的商店厨窗,我就体味着:“大街是我的。楼房是我的……”这些诗句,体味着马雅可夫斯基说“我的”这个字眼里所包含着的由于苏维埃祖国一切财产属于人民而引起的自豪和喜悦;当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着雄健的天安门,招展的红旗和宽阔的马路时,我的心就充满着喜悦,“我赞美祖国的现在,但三倍地赞美祖国的将来”这些诗句就马上涌到唇边。这样的一些联想、体会,使作品的形象在我心中牢固地建立起来,使我更加热爱这个作品,并使我经常有着这种冲动:把它朗诵出来。
准备朗诵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刻理解、体会、分析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感情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须要我们花费巨大的劳动。朗诵效果的好坏,总是和我们花费劳动的大小成正比例的。同时,还必须扩大自己的思想领域,使自己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随时能被沸腾着的生活所激动所感染,才能使我们的朗诵具有深刻感人的力量!
我愿和所有爱好朗诵的青年朋友们一道,在朗诵艺术的道路上进行探索。让我们不倦地刻苦地锻炼,使我们的朗诵充分地传达出人民的憎恨和诅咒,歌唱出人民的欢快和幸福!
注:“希克梅特诗集”:“卓娅”;“诗选”:“柴达木一青年”、“我们的油矿”、“祖国的早晨”;“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巴金著;“好”,马雅可夫斯基著。均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和平颂”:“少女之歌”。新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