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吏

  • 我国古代循吏与酷吏治理手段的现实价值及创造性转化探析
    古代传统吏治中的循吏和酷吏,作为封建官僚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封建统治阶级用于专制的工具,在中国历史中存在由来已久。循吏和酷吏的出现在与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的同时,还与封建帝王的个性以及嗜欲爱好有很大关系。古代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矛盾的存在以及针对矛盾所采取的不同处理方式,成为循吏和酷吏产生的社会原因。循吏多出现在社会稳定之时,呈现出“为政以德”。而当社会动荡、最高统治者崇尚刑政时,酷吏就会大量出现,呈现为“用法严酷”。一、我国古代循吏与酷吏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2023-12-17

  • 明清时期山西孝义的循吏文化
    ◇ 王志强循吏一词,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5位贤良官吏的事迹。此后史家纷纷效仿,从《史记》到《明史》,共有19部史书列有《循吏传》(部分史书名为良吏、良政、能吏,实际上与循吏无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吏文化现象。循吏究竟为何意?司马迁认为,“奉法循理之吏”便为循吏。班固认为,“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的是循吏。后世史家认为,有政绩又有高尚品德的官吏为循吏。由此可见,循吏一词的内涵在不断扩大,最终

    文史月刊 2023年10期2023-11-22

  • 典例分析、样本枚举:儒家思想与循吏治国
    题,我们还可以从循吏治国、士大夫精神等样本拓展历史解释空间。试着思考:“神迹”所附会的官员对象,有奉公守法、清正廉明、爱民如子的共同点,属于传统政治史叙述下的“循吏”。为什么这些“神迹”出现在他们身上?按孙正军老师在《模式》一文中的观点,在传统的灾异感应语境内,“猛虎渡河”可被视为循吏施行德政的产物。因此,“猛虎渡河”这种叙事模式的确立,“犹如为地方长官树立了典范,对于循吏政治的推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专制社会对“循吏模式”的推崇,使得数千年来中国人的心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3年2期2023-06-23

  • 明末“循吏”刘文徵与麒麟木带板
    云南嵩明县明末“循吏”刘文徵夫妇合葬墓的明“麒麟木带板”却是一个特例,从数量和材质上看都不符合《大明会典》中的规制。这组麒麟木带板共计19 枚,桃形6枚、短条形4 枚、正方形7 枚、长方形1枚、残片1 枚,长6.2—16.2 厘米,宽2.2—6.4 厘米,通高0.4 厘米。带板边框内布满纹饰,平面镂雕,工艺细腻,表现出“花下压花,枝下压枝”的透视效果,饱满而不失玲珑。其中14 枚带板透雕灵芝麒麟图案,麒麟龙头狮尾,兽身披麟甲作蹲坐状,是典型的明代麒麟造型。

    大众考古 2022年1期2022-07-12

  • 汉代循吏与孝思想的传播
    晖 韩 国 河循吏是汉代官僚群体中的特殊类型,“在正史《循吏传》外,尚能在不少士大夫身上看到循吏的影子”。从积极意义的角度来看,循吏在推行汉代“以孝治天下”政策、传播“孝思想”、推广“孝伦理”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他们对保障政权稳定、淳化乡里风俗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学界对汉代孝行思想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汉代孝文化、孝伦理、孝思想与国家治理方面,对循吏在孝思想传播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拟结合文献及考古资料,对汉代循吏在孝思想传播方面的作用略作探讨。一

    中州学刊 2022年5期2022-06-08

  • 明代循吏的仕履及历史贡献 ——以《明史·循吏传》正传循吏为中心
    070)“安得廉循吏,与国共欣戚。”[1](P357)自司马迁首开为循吏立传之先河,后世史书多因袭之,循吏也成了中古时代官吏之中的优秀典型。张廷玉《明史·循吏传》(以下简称张本《循吏传》)虽仅载录明代循吏124人,却是包罗了一个特征群体。明代循吏始终受明朝政局的影响,与明朝国运息息相关。他们不但对当时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后世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样一个特殊群体,颇受学界关注。前人多从传文出发,长于综合研究而缺略尚存[2-4],或在其他研究中偶然论及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3-20

  • 政平讼理:传统国家治理中的循吏司法及其现代启示 ——以汉代为中心
    法。在传统中国,循吏承担着养民、教化和理讼三重使命,是传统国家治理的中坚力量和主导群体,被视为中国历史的“正能量”[1]。循吏在推行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坚定的治理追求、鲜明的治理风格和独特的治理技术,在治理实践中践行了“德法共治”,实现了“治”与“教”的统一,达到了“政平讼理”的治理效果,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了有益的传统借鉴。一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循吏”概念辨析循吏,又称“良吏”“能吏”,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官僚群体。自司马迁在《史记》中作“循吏列传”,并被班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3-11

  • 循吏文化构建及其干部教育意义
    201209)“循吏”是我国历史上官员队伍的特殊群体,他们具有的良好的儒学训练,获得了相应的执政能力,更容易为民心所向,当然这也是上述人能够获得历史名声的原因,他们的成长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原因,但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他们所承载的部分价值观是需要解构的,从而认识其中固有的标签的,分析其历史变化过程,发现其在当代文化价值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作用,这也是为了“期待”能够更好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分析和解释。如果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说,这些人训练和培养的过程对于当下干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12-31

  • 隋书·循吏·赵轨传
    《史记》中始作《循吏列传》,歌颂“奉职循理”的好官。《循吏列传》一共记载了五个人物,前两个孙叔敖、子产都是著名的贤相,司马迁只是简略叙述,后三个公仪休、石奢、李离则是因为司马迁的记载才得以流传青史的普通官员:公仪休不接受百姓赠鱼,因为妻子织布织得很好,担心会让百姓的布难卖,就把妻子休了;石奢因为放走杀人的父亲,虽然获得楚昭王赦免,但还是深感有愧于本职工作自刎而死;李离因为下属听信错误口供而误杀人,虽然晋文公极力开释,他还是引咎自杀。实际上这三个人才是《循吏

    领导月读 2021年9期2021-12-29

  • 古代循吏治水举要
    )《史记》首现“循吏”,首创《循吏列传》,此法为后世效仿【注:如无特别说明,本文循吏资料均引自:《二十四史(附清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第2版】。一般说来,循吏专指具有奉职循理、谨身廉平、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等基本特点的古代地方官员。众所周知,我国水旱灾害频繁,治水是“为政之要”。“洵乎井田之后,水利之有关于民生国计,而古之循良,无不以此为为政之先务也”[1],循吏担当“郡县治,天下无不治”的重任,是“为政一方”的楷模,丰富了多元治水,循吏

    江西水利科技 2021年5期2021-04-02

  • 循吏”与“酷吏”的为吏之道
    类官员,分别以“循吏”“酷吏”名之,并为之列传。从此,后世亦多以“循吏”和“酷吏”,来评价官员。司马迁为“循吏”和“酷吏”列传,本不在同一个评价层次上,“循吏”“酷吏”都不是完美的官员形象,但后人不察,往往将两者对立。于是后人心目中“循吏”一般解读为才能平平、老实颟顸的官员,“酷吏”则是有才无德、行事张扬的能吏。“循吏”和“酷吏”之分给传统社会的为吏观增加了丰富的内涵,也使得“为吏之道”之类的行为守则,有了一个立体生动的参照标本。中国古代最早的官员准则《尚

    领导文萃 2021年6期2021-04-02

  • 论中国古代循吏文化的思想内核
    25000)何为循吏?司马迁认为循吏即“奉法循理之吏”。班固认为,“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的地方官员可称为循吏。余英时先生作史料梳理和考辨后指出,司马迁所推崇的循吏是“汉初文、景之世黄老无为式的治民之官”,而班固所理解的“循吏”则为“昭、宣以下那种‘先富后教’型的循吏”[1],代表了儒家的德治主张。自《史记》始,“循吏列传”成为正史中的固定体例。历代正史中有传的循吏,必有独到的施政理念和突出的治理业绩。一、中国古代循吏举例《史记·循吏列传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6期2020-12-26

  • 两汉循吏如何治政施策
    《史记》开创为“循吏”立传的先河,“二十四史”中有十九史为清正干练的古代官员立传,这些人被称为“循吏”或“良吏”。《清史稿》中也有《循吏传》。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的开头便写道:“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他认为,官吏奉公守法、尽职尽责,按法律和规矩施政就能把自己管辖的区域治理好,没有必要实行严刑峻法和苛政暴政,不该对老百姓采取高压态势。班固在《汉书·循吏传》中写道:“(循

    月读 2020年11期2020-11-28

  • 明清循吏为官理念与施政活动研究
    白春霞摘 要:循吏是明清社会行政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从政理念上,循吏忠以事君、恭以事长;清廉施政、治事安民;敬以处事、自律正己。其施政活动,强调可“弃官以全政体”,他们劝课农桑,发展地方经济,勤政尽职,决断狱讼,使社会公平公正,教化一方,传承文化,造福黎民百姓。明清时期的循吏虽然人数不多,但其行为理念对当时社会发展还是产生了较大影响。关键词:明清时期;循吏;清正廉洁明清时期的循吏是一个群体,主要包括知县、知州、知府、道员、布政使、按察使等,其中以知县

    中州学刊 2020年7期2020-08-31

  • 《明史·循吏传》编纂考述
    古代史书中,以“循吏”为体裁,对本朝官吏中符合入传标准者进行专门收录的,始于汉代司马迁《史记》。据统计,在二十四史中,立有《循吏列传》的共十九部(虽有个别正史称为《良吏传》《良政传》或《能吏传》,如《晋书》《宋书》《元史》《辽史》等,然其内容与《循吏传》并无二质,所以统称为《循吏传》)。《明史》可谓是二十四史中修撰时间较长,最为难产的一部。从清顺治二年(1645 年)开馆纂修,到乾隆四年(1739 年)武英殿本刊印。期间,凡四次开馆,五换监修,七易总裁[1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04-06

  • 循吏:名垂青史的好官榜样
    一类官员被称为“循吏”,是古人心中的好官榜样。为什么古人称好官为“循吏”呢?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不朽巨著《史记》中,曾专门撰写了一篇《循吏列传》。他开篇言道,“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大意是说,好的官吏只需要严格遵守法理人情,就可以治平天下,根本不必采用严刑峻法。从此,循吏成为古人心中好官的代名词。历朝历代所修的“正史”,绝大部分都遵照《史记》体例为循吏专门列传,让他们流芳千古。古往今来的官员成千上万,能入《循吏传》者,不过区区数百人而已,可谓

    检察风云 2020年3期2020-03-20

  • 论嘉庆《洛阳县志》中的循吏和清官
    471023)循吏和清官,含义大致相同,主要指那些精忠报国、克己奉公、清廉公正、爱民如子、善施教化的好官。作为传统社会中官员的典型,“他们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基石,也是王道政治的脊梁,对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封建王权的巩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1]。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也是河洛文化的发祥之地,自古以来佼佼之才灿若繁星。其中爱国敬业、勤政爱民、廉洁自律、大公无私的循吏与清官,留下许多佳话美谈,已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河洛廉政历史文化。这不仅是当代洛阳人的自豪之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3-02

  • 循吏”与“清流”历史之辩的政治诠释与时代意蕴
    摘 要:“循吏”与“清流”的历史之辩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独特现象,也是我国传统政治理性的一种表现形态。这一问题表面上是两种不同官员形象的对比,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政治理性内在张力的外显,是两种不同政治理性观念的博弈。其发生逻辑在于政治理性自身的价值性,在于价值评价的差异性。它的实质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野,其中“循吏”是工具理性的表征,“清流”是对价值理性的彰显。新时代“循吏”与“清流”历史之辩的本质启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需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执政

    理论导刊 2020年1期2020-02-03

  • 《史记·循吏列传》循吏形象考论 ——兼论司马迁的“礼治”倾向
    273165)循吏,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形象。自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开端后,便被后代的正史所沿袭,成为后世诸正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以专门记载一部分特定的官吏。循吏到底是什么样性质的官吏使得司马迁为其单独作传,《循吏列传》的书写与司马迁本人的思想观念有何联系,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一直以来无有定论。一、《循吏列传》及循吏形象的研究现状及反思对于“循吏”的形象所涉及的文化内涵,学者通过研究大都认为:循吏是一个既有其特定文化传统、同时又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概念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2019-12-26

  • 汉代循吏“以教为治”的社会治理模式
    李雅雯摘要:循吏群体形成于汉代,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亦师亦吏”的双重作用。循吏“亦师亦吏”的角色定位渊源有二:一是儒家“以教为治”的治理思想,二是“以吏为师”的历史传统。二者均滥觞于上古三代,并在后世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在社会治理中,汉代循吏通过礼义道德教化、发展地方教育、整顿社会风俗等方式将“以教为治”的观念付诸实践,这对于稳定乡里秩序和促进蛮夷边地对汉帝国的认同有着重要意义。汉代循吏的社会治理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对当代社会治理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2019-09-18

  • 中国先秦至两汉的良吏观念
    。关键词:良吏;循吏;酷吏;吏治什么是良吏?从字面上来看,即为“贤能的官吏”,但在实际情况中,一位官员是否可以被评价为良吏是不易确定的。在正史中,首先为良吏做记载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循吏列传》,该传所记5位官员,楚国的孙叔敖楚王正确调整币制、修改车制,引导山民合理采伐,使百姓“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郑国的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掣,童子不犁畔”。鲁国的公仪休奉守廉洁,不受赠鱼,并不营产业,避免与民争利。而楚国石奢、晋国李离因未尽到职责而不惜

    速读·上旬 2019年5期2019-09-10

  • 廉洁自持的循吏
    者先己身。”古代循吏在仕途生涯中,敏锐地判断到只要自己在高位以身作则的话,就能刷新吏治,整顿作风,形成风清气正的局面。被孔子称为“忠”的楚国令尹斗子文位居要职,作风却十分简朴,无论饮食和穿着,都对自己要求极严。当时,楚国财力贫乏,为了充足国库,斗子文以强烈的家国情怀感,带头毁家纾难,把自己家中财产捐出来给国家。楚国由此从大夫到平民都向他学习,国库不仅充盈了,而且培养出楚人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古代循吏自幼读圣贤书,立志守节、清廉自守成为他们做人为官的座

    公务员文萃 2019年6期2019-07-10

  • 论中国传统司法中的循吏情结
    植根于民众内心的循吏情结,从古至今,它传承情理至上的思想,但法治社会则要求的是法律至上,这样的矛盾终究会对当代中国社会法律发展产生的不良后果。如何平衡两者关系才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法治社会的建设。循吏情结的核心是循吏,而循吏的本质不在“吏”,而在于“循”,即所谓的“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①。这就要求其得满足“奉法循理”的准则同时,保证着对法律的敬畏。在社会规律的遵循下,才能实现其施教政缓、导民便民的行为合乎法、合于理。至于循吏情结的内涵从根本来说是一

    职工法律天地 2019年2期2019-03-02

  • 《明史·循吏传》考误五则
    350109)循吏是中国古代官员中的特征群体。《明史·循吏传》的修纂历经了万斯同初稿、王鸿绪二稿和张廷玉定稿,始告完成。由张廷玉担任主纂修官的定稿《明史》,载录了123位明代循吏。其载录的人数之多,文本内容之丰富,为二十四史之最。通过分析本传,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明代循吏的群体特征和为官理念;探析文本背后的明代政治文化;同时探寻清代史官的循吏观念。然而该传由于编撰者的疏忽和当时条件限制等因素,存在部分舛误和表述不当。学界对此曾做了一定的考误,但仍难免有遗漏

    图书馆研究 2019年5期2019-01-21

  • 做人做事做官的“十大关系”
    中历练自己。做“循吏”与当“能吏”古往今来,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循吏”,另一种是“能吏”。“循吏”就是做事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着来,按流程、走程序,一步不少、一环不缺。干工作需要这样的“循吏”,然而,我们还需要大刀阔斧、开拓创新、勇于突破的“能吏”。“循吏”是可以成为“能吏”的,而“能吏”同时也可以是“循吏”。一个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就应该既是合格的“循吏”,又是优秀的“能吏”,而且还同时是值得称道的“廉吏”,这才是时代所呼、事业所需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

    新传奇 2018年42期2018-12-18

  • 且说循吏和清流
    同的态度,即“重循吏慎清流”的用人观点,由此引发了人们几百年沸沸扬扬的争吵。用循吏还是用清流?直到今天也确实还是一个问题。循吏者奉法循理之吏也,从汉代起就对其有定义。循吏有两大特点:一是为了办成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不得不采用非己愿的手段,牺牲自己的精神品格;二是不把自己的才能当作换取名利的筹码,为事不为己。如果不需要让渡道德品格就能把事办成只能称其为干吏,如果把本事用在以权谋私利上就是腐败分子。戚继光无疑就是一枚标准的循吏。戚所处的年代,北方边境俺答入侵,

    新城乡 2018年11期2018-11-22

  • 论《贵阳府志·明循吏传》中循吏的执政特色及其现代启示
    :文章首先探析了循吏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接着总结了道光《贵阳府志·明循吏传》中循吏的执政特色;最后立足于现实,揭示出《贵阳府志·明循吏传》的当代价值与启示,通过对明代贵阳循吏执政事迹和思想分析研究,指出如何利用贵阳古代循吏文化做好当今的官德建设和廉政建设。关键词:《贵阳府志·明循吏传》 循吏 执政特色 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8)03-66-71循吏亦称廉吏、良吏或能吏,相当于今人所理解的奉公守法、清

    贵州文史丛刊 2018年3期2018-11-07

  • 汉代礼法结合统治模式的确立与演变
    礼法结合的深入与循吏政治的盛行汉武帝以来,面对汉初数十年君臣“无为”而导致的“罔疏而民富”、社会失控的局面,汉朝统治者一方面大兴礼治,实行礼乐教化,另一方面又重启法治传统,重用酷吏,到汉宣帝时,最终确立了德刑兼用、“霸王道杂之”的社会控制模式。宣帝幼时曾流落市井,因而早年间颇好刑名,甚至曾因时为太子的元帝“柔仁好儒”,而转而偏爱“明察好法”的淮阳王,“意欲用淮阳王代太子”,险些掀起一场更换继嗣的风波。[2](P277)然而晚年时的汉宣帝思想有所转变,面对吏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2018-04-03

  • 中原文化的传播载体
    移民; 太学; 循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中原地区(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扮演了文化发源地的角色, 中原文化长期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 表现出很强的辐射性。 中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在中原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正因为如此, 中原文化与整体的中华文化保持了很高的重合度,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 中原文化不仅实现了在中原大地的传播, 而且从来没有停止向外扩散的脚步。 中原文化的传播与扩散, 不仅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 也存在于中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2017-04-24

  • 略论司马迁的循吏观 ——以《史记·循吏列传》为中心
    究】略论司马迁的循吏观 ——以《史记·循吏列传》为中心王 晓 红(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循吏列传》是《史记》的“人物类传”之一。司马迁在《循吏列传》首次使用“循吏”之名,提出奉法循理、恪守本职是循吏的基本要求。《史记·循吏列传》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等五位 “循吏”的事迹,向世人展示了以礼、以德来治国为官的例证,体现了司马迁独特的循吏观:崇尚 “德治” ;强调“奉法循理” ;推崇“因循”“无为”,树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1期2017-03-12

  • 魏晋南北朝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分析
    魏晋南北朝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分析高建文(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二十四部正史当中,总共有十九部正史撰有《循吏传》,其中魏晋南北朝正史就有八部之多,几乎占据正史《循吏传》的一半。魏晋南北朝正史《循吏传》的撰立,描述了“循吏”清正、廉洁、仁义、爱民等行为,使人们对“循吏”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魏晋南北朝正史《循吏传》中“循吏”的择入标准,一要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如“清廉”“仁义”等;二要做出一定的政绩,如促进教化、审理刑狱、平定暴乱等;三要获得

    潍坊学院学报 2017年5期2017-03-09

  • 魏晋南北朝正史《循吏传》立传缘由与立传影响探析
    魏晋南北朝正史《循吏传》立传缘由与立传影响探析高建文(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循吏”作为中国古代官员为官的正面典范,一直是古代官吏的楷模。二十四史中,共有十九部正史撰有《循吏传》,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八部之多,几乎占据正史中的一半。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史《循吏传》的撰立是由封建统治阶级的阶级性、传统儒家文化以及“循吏”事迹客观史实三个因素所决定的,并且《循吏传》中对“循吏”清正、廉洁、仁义的描写,加深了人们对于“循吏”的认识,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02-24

  • 从《史记·循吏列传》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及其局限性
    21从《史记·循吏列传》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及其局限性康雪宾**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奇著,其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阔,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几乎都有涉及,但司马迁毕竟没有专门的政治理论著作,《史记》虽然具有百科全书的特点并且对政治发表了不少看法,从中表达了丰富的政治思想,但却散布全书的各个角落,十分不成系统,只有对全书进行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地提炼出来。《史记》中的八书全是政书,蕴含丰富的政治

    山西青年 2017年3期2017-01-30

  • 传统循吏观构建与实施
    迁《史记》首创《循吏传》,班固《汉书》承袭此体例。司马迁笔下的循吏注重守法敬法,而班固笔下的循吏更注重教化及事功能力。在之后的史学发展中,学者多承《汉书》之法,在于班固“循吏观”更符合传统社会对循吏的要求。但其《循吏传》均是对真正具有政治执行力官员的记录,就两种“循吏观”的实质而言,他们皆是站在国家角度对官员政绩的考察,皆是以树立政治典范,规范国家统治,最终维护封建国家统治为根本目标。从《史记》《汉书》中《循吏传》探究传统循吏观的构建、实施。关键词:《史记

    商 2016年25期2016-07-29

  • 公仪休:受贿是不合算的
    政,载入《史记·循吏列传》。循吏,守法循理的官吏。公仪休好吃鱼。有一天,一位客人送他一条鱼,他却不接受。客人疑惑地问道:“听说您爱吃鱼,我就拿了一条送您,为何不要呢?”公仪休回答:“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我今天身为宰相,能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如果因为一条鱼而受贿被罢免,明天谁能给我买鱼吃呢?所以我不能接受。”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堂堂一国宰相,收人区区一条鱼,算不了什么。可在公仪休看来,做大官不占小便宜的原则,是丝毫不能更改的。如果今天收下这条鱼,

    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9期2016-05-14

  • 论中国古代循吏的施政特点 ——以清《平利县志》为考察对象
    戴承元论中国古代循吏的施政特点 ——以清《平利县志》为考察对象杨明贵 戴承元循吏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优秀代表,他们不仅在施政之道方面为其他官员树立了典范,而且在推行仁政德治、传播儒家文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清《平利县志》所载职官治迹,将中国古代循吏的治政特点概括为四点:劝农事、新农技,以足衣食;恤民疾、惜民力,以安民生;兴文教、修学舍,以助文化;褒忠义、奖孝贞,以昭公义。循吏 循吏文化 施政特点 《平利县志》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12期2016-04-13

  • 唐代墓志中的纯儒形象与思想研究
    变革 古文运动 循吏作为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易,唐宋变革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这场变革几乎完全改变了中国士人的心灵结构,以至于两个紧邻的朝代在文化上却分成了“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不过,相比于在宋初便已经定型的“宋型文化”,所谓“唐型文化”则更像是一种过渡型文化,魏晋六朝文化许多特征在唐代依然明显,而两宋文化许多特征则在唐代发端。唐代士人的思想格局总体上以二元世界观为主,即儒家统治以社会人伦为主的方内世界,而佛道则盛行于以信仰

    天府新论 2016年3期2016-02-12

  • 唐宋“循吏”的历史书写与身份变迁
    048)唐宋“循吏”的历史书写与身份变迁张吉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48)摘要:分析了唐宋“循吏”的形象及其身份变迁的历史特征,认为由于社会变迁、史材选取上的偏重等原因,唐宋两朝的循吏所呈现出的表象有所差异,但其内在的循吏政治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关键词:循吏; 唐; 宋; 历史书写《史记》开《循吏列传》之先河,此后的正史也大多因袭了这一体例。这种著史思想的传承,更为重要的是循吏的突出政绩及其典范作用。对君主和民众来说,官吏的优劣至关重要。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12-09

  • 司马迁笔下的循吏带给我们的启示
    1200余字的《循吏列传》。记述的人物也只有五个: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这五个人中,前面四个的官职都是“相”,都是位高权重的大官,最后一个是“理”,是掌管刑律的大法官。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被司马迁列入“循吏”的这五个官员,位高权重,执掌国家大政,但司马迁并没有写下他们轰轰烈烈的功勋,而只写了一些琐屑小事,这是为什么呢?先说说什么是“循吏”?“循吏”这个词是司马迁的首创,在《史记》中,他还创造了一个词“酷吏”,把那些滥用职权、专司酷刑恶法的官员都

    博览群书 2015年5期2015-09-10

  • 司马迁与班固眼中循吏的不同
    》和《汉书》都有循吏传,但是司马迁与班固在对于官吏的选择和评价上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关键词:司马迁  班固  循吏  不同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史家绝唱,班固的《汉书》也有相当高的史学成就。但两人的社会背景、生活状况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两人的思想观点明显不同。本文就两人选择循吏的标准和对循吏的评价等方面作些分析。一、循吏的标准司马迁与班固笔下的循吏都是奉职循理,不至于严厉的官吏。但两人除却这个最基本的评价标准相同外,对循吏又有许多不同的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2期2015-05-28

  • 司马迁笔下的循吏带给我们的启示
    志勇司马迁笔下的循吏带给我们的启示文/田志勇在太史公司马迁《史记》所载人物列传70篇中,有一篇对我们今天极有启发意义的人物类传,这篇文章就是全文仅有1200余字的《循吏列传》。记述的人物也只有五个: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这五个人中,前面四个的官职都是“相”,都是位高权重的大官,最后一个是“理”,是掌管刑律的大法官。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被司马迁列入“循吏”的这五人,位高权重,执掌国家大政,但司马迁并没有写下他们轰轰烈烈的功勋,而只写了一些琐屑小事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5年9期2015-03-31

  • 清代循吏研究
    多的官吏群体中,循吏是其中的典型。对循吏的记载,见诸于历代正史的“循吏传”。受儒家文化影响,循吏除遵守法律外,还因循人情。循吏所因循的人情,体现于正史循吏的政绩中,尤其是理讼中。《吴中判牍》为清代循吏蒯德模撰写,是清代循吏理讼实践的代表,以此为中心,可更好地研究清代循吏。[关键词]循吏;人情;理讼;《吴中判牍》一、正史中的循吏古代中国,寻常百姓与皇帝是没有交集的,百姓所触及的是官吏,官吏是他们间的桥梁,将百姓的呼声上达至中央,同时将皇帝的旨意传达给百姓,故

    黑龙江史志 2014年9期2014-11-25

  • 人情、循吏与《大清律例》关系探析
    。基于儒家背景,循吏多因循人情,并多体现于理讼。人情与法律和谐时,循吏理讼因循人情即是遵循《大清律例》;人情与法律冲突时,循吏多曲法申情。[关键词]人情;循吏;《大清律例》;关系一、人情、循吏与《大清律例》简析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追求。在我国古代,公平正义蕴含在天理、国法、人情之中,但彼此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天理无非人情”,“王法本乎人情”,公正蕴含于人情之中。传统人情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其内涵必然与儒家经义相符。儒家文化以仁和礼为核心,礼又忠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5期2014-11-10

  • 浅析唐代循吏的评价标准
    [摘 要]循吏和良吏都是历史上官吏中的优秀典型。自司马迁《史记》创立《循吏列传》起,以后各正史都延续了这一传统。《旧唐书·良吏传》记载良吏49位,《新唐书·循吏传》记载循吏25位。本文通过对这些良吏在各个方面所做出的功绩进行分析,力图探寻唐宋时期良吏的评价标准。[关键词]循吏;标准;政绩《新唐书·循吏传》开篇即言“治者,君也;求所以治者,民也;推君之治而济之民,吏也。故吏良则法平政成,不良则王道驰而败矣。”(1)可见,治国之人是国君,但其治国政策的执行者却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5期2014-11-10

  • 清代循吏系地方基层官员 多勤廉施政有民本意识
    张海英+“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中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的州县地方官之固定体例。《清史稿·循吏传》撰写者夏孙桐(1857—1941)在《清史〈循吏传〉编辑大意》中谈到,循吏入传之标准有三:其一,官阶以终于监司(布政使、按察使及道员)为限;其二,主要政绩发生在任内;其三,必须“廉、能”,缺一不可。按此标准,《清史稿》共记载了116名循吏的事迹。这些政绩卓著、勤廉施政的州县官,是清代地

    决策探索 2014年12期2014-08-02

  • 循吏与酷吏
    周映霞 戴继芹论循吏与酷吏周映霞 戴继芹循吏与酷吏是我国历史上两种表现非常突出的官吏,这两种官吏的所作所为都有明显的倾向性特点。本文从循吏与酷吏的定义、思想渊源、出现的原因、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以及他们的历史局限等方面,试作全面的论述。循吏 酷吏 儒家 法家一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并且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说道:“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

    史志学刊 2014年3期2014-04-10

  • 论汉代循吏群体性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美,应该说与汉代循吏这一官僚群体密切相关,他们“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祠”。①《汉书·循吏传》。对于这一官僚群体,学术界曾经给与了较多的关注,本文拟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汉代循吏之所以群体性产生的原因作进一步探讨,以助于今天对汉代吏治的全面认识和借鉴。一、汉代循吏群体性产生的制度平台汉代循吏之所以在历史上影响巨大,与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非个别而是群体性的出现有密切关系,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值得重视和研究。汉代循吏虽然不乏曾任小至啬夫、亭长、郎官

    湖湘论坛 2014年2期2014-04-07

  • 明代宗臣的循吏思想及其实践*
    读,笔者欲对宗臣循吏思想形成原因和实践活动进行深入观照,以便进一步考察嘉靖时期的官场生态环境、揭示宗臣循吏形象的意义和影响。一、宗臣的循吏思想“循吏”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史记·太史公自序》则曰:“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相比之下,后者比前者表达得更为清晰——“循吏”即指那些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3-12

  • 中国古代廉吏与儒家伦理浅论
    使用方面,或用“循吏”,或用“清官”,或用“廉吏”,诸家各不相同,对于廉吏伦理品格的关注也不够。①代表性的论著如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中的“四、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216页;魏琼《中国传统清官文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徐忠明《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彭勃《中华廉吏传》,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等。本文拟以“廉吏”作为古代优秀官员的统称,就廉吏概念、正史中所见之廉吏、廉吏的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2013-03-24

  • 诗经《羔羊》篇与东汉的循吏
    羔羊》篇与东汉的循吏李知默《诗经·国风·召南·羔羊》在《后汉书》及《汉碑集释》中的7次运用,几乎都是应用在统治利益阶层对官员的评价中。毛诗及齐鲁韩三家诗对《羔羊》一诗的解释,同中有异。对《羔羊》诗的应用与阐释都与东汉的循吏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诗经》功用的体现,属于《诗经》的历史应用经验。《羔羊》;东汉;循吏传统目前人们对《诗经》中诗作的释读大同小异,即文学欣赏、史料解读、训诂分析等形式。然而,作为五经之一,《诗经》是不可能成为单纯的文学作品的,对其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8期2012-08-15

  • 汉代循吏的行政风范
    马迁《史记》为“循吏”开立传之先河,循吏便成为后代史家修史所关注的一种重要的官吏类型。所谓循吏,就是奉公守法的官吏,为大家所公认的好官。班固在《汉书·循吏传》中进行了这样的概括描述: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民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生动反映了汉代循吏极具人格魅力。一、勤于政事勤政是汉代循吏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们在其位,谋其政,恪尽职守,勤奋努力,不偷懒懈怠、贪图享受、尸位素餐。史称王成为胶东相,“

    城市学刊 2011年6期2011-04-01

  • 略论北宋前期循吏的积极作用及其原由
    071051)“循吏”一词最旱出现于《史记·循吏列传》中,后为班固的《汉书》与范晔的《后汉书》所承袭,且为历代史书沿用。司马迁认为,循吏最基本的特点是“奉职循理”,即依循人情物理,依法办事的官吏。自《史记》之后,历代史书对“循吏”概念的理解都遵循“奉职循理”这一点。宋代循吏据史书记载以北宋前期居多,历史功绩也最大,所以本文集中考察该时循吏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作为,以阐释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本文所谓的北宋前期,大体是指太祖到仁宗这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期2010-04-12

  • 从《明史·循吏列传》看明代循吏的几个特点
    循吏”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循吏列传》,篇中有言:“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据司马迁之意,所谓循吏,简而言之,即为“奉职循理”,能够治理好国家和地方的官员。《史记》里的《循吏列传》后来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等历代正史所承袭,成为史书中记述那些贤良官吏的固定体例。《明史》卷二八一《循吏列传》,秉承了前代诸正史之传统,为那些“政绩可纪者”作传。该传作为研究明

    群文天地 2009年2期2009-05-11

  • 略论汉代循吏和酷吏的治政策略
    家思想熏陶的汉代循吏崇尚德治,以仁爱教化治民,以化人心为务,治理效果显著,深得民心;受法家思想影响的汉代酷吏则崇尚刑法,以严刑峻法治民,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无法赢得民众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循吏的德治和酷吏的法治在实践中都有不足之处,因此最有效的治政策略是德刑相济,将道德和法律两者结合作为统治手段。关键词:汉代;循吏;酷吏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2-0177-03就治政策略而论,汉代官吏大

    中州学刊 2009年2期2009-04-14

  • 杜甫与两汉循吏文化传统
    [关键词]杜甫;循吏;土风;朴拙[摘要]汉代文化独尊儒术,“循吏”乃两汉特有的人丈景观,为后代儒士实现人生价值打造了。经典范式,一生以儒为本的杜甫受其影响极大,无论为人为诗,都打上了深刻的循吏文化烙印。本文从展现良吏风采、关注风土民情、系心百姓疾苦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另外,杜甫沉郁顿挫、朴拙厚重诗风的形成,亦与其终生不解的循吏情结密切相关。[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04)04—0144—05

    东岳论丛 2004年4期2004-08-20

  • 难为的循吏
    卢敦基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说白了就是好官。司马迁先作《循吏列传》,后世因之,代有循吏传。一个真正的好官,其受百姓钦敬的程度甚至使人羡慕。如汉武帝时的名臣倪宽,任左内史时,收税看百姓的情形而决定时间的急缓,所以许多税常常拖着。有一次,军队要出征,国家急需钱粮,而倪宽由于税收得不足,法当免职。治下百姓一听说这个消息,惟恐失去这位好父母官,不约而同一起来交粮食。大家族用牛车拉,小家庭则挑担来,前脚接着后脚,队伍如长龙,络绎不绝。最后一算,收的钱粮还以倪宽最多。

    读书 1998年6期199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