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佳蓉++施顺飞
摘 要:《史记》和《汉书》都有循吏传,但是司马迁与班固在对于官吏的选择和评价上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司马迁 班固 循吏 不同
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史家绝唱,班固的《汉书》也有相当高的史学成就。但两人的社会背景、生活状况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两人的思想观点明显不同。本文就两人选择循吏的标准和对循吏的评价等方面作些分析。
一、循吏的标准
司马迁与班固笔下的循吏都是奉职循理,不至于严厉的官吏。但两人除却这个最基本的评价标准相同外,对循吏又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司马迁论述循吏时说:“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也就是说在法令刑罚并不完备,社会并不是安定时,官吏若能够按原理办事,不违乱纲纪,做出好榜样,百姓就能洁身自好。司马迁选择论述的循吏,均突出了他们在社会不安定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做出表率的特点。从《史记·循吏列传》全篇来看,司马迁笔下的循吏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都是在天下大乱背景下的楷模式的循吏。由此可见,司马迁选择循吏,是为突出循吏因个人的品质修为而产生的政绩,而非政治统治。他在《孙叔敖传》后面说:“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显然,在司马迁看来,所谓循吏能臣就是自我表率做得极好,百姓自然效法,天下自然晏然。
班固则截然不同。他认为没有汉初天下宴然之景,那么循吏也不会出现。他在《汉书·循吏传》中说:“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班固认为,汉初安稳的统治,使得官吏得到了教化,百姓跟着接受教化。由此可以得知,班固选择循吏,是为了突出官吏背后代表的政治统治。循吏的存在,代表着统治安稳,社会安定。继此他们谈论循吏的侧重点就各不尽同了。司马迁特别突出官员以身作则而民自化的品质,强调社会分工问题。这体现在他笔下的公仪休“食菇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燔其机”。自家的蔬菜好吃了,织的布质量好了,那农民和织妇的货物就卖不掉了,作为一个领取俸禄的人,就不能和老百姓争利益。百姓和官吏都是独立的,各司其职。这样才能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各业人员各有所赖。班固是受正统儒家思想影响的史学家,在对待官吏和百姓的态度上,偏向于官吏引导百姓,施教导民,而不会提倡社会分工。
二、循吏的作用
《史记·循吏列传》中说:“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司马迁所述的循吏都是奉法循理的无为型人物,循吏只要奉职循理,自树典型,百姓就自会效仿。在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下,要将地方管理得井然有序,这就需要官吏洁身自好,以自我为榜样来教化民众。特别突出的是孙叔敖的例子。楚王下令增高马车,孙叔敖认为“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于是提出君子都乘高车,然后“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也就做到了不教而民从其化。白寿彝在《史学家评论》序中评论过司马迁在循吏列传中表现的治民思想:“施教导民,树立典型,让远近效法,依其自然加以诱劝,以使民众得其便,乐其生。”由此可见,司马迁认为法律只是一种无可奈何时的辅助手段,最有成效的方式是以自然之道治民,这种热衷于自然无为的官吏,以他们自身为榜样,供民众效法,减少了频繁使用刑罚所带来的危害,是他所欣赏赞美的。而《汉书》所描述的循吏,表现在教民、化民、富民的业绩,如“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瞻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班固笔下的官吏都是仁爱好教化,适时将皇帝的诏令颁布并且实施,积极从事教化百姓的工作。同时班固也充分肯定了循吏在管理上的创新行为,比如文翁,“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才者亲自饬厉,遣诣京师,授业博士,或学律令”,作为官吏,首创学校官,以培养官吏,极具创造性。另一个循吏召信臣,则是“好为民兴利”,通过开辟水渠,建立水利设施,达到物阜民丰的效果。可见班固所列举的循吏,都是为民办实事的。他们一方面及时传递皇帝下发的诏令,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独特治理方式,为百姓谋福利。“以化民成俗为己任,积极务实,治绩斐然。”显然两人笔下对于循吏的作用评价侧重点是不同的。
三、相异的原因
司马迁与班固同样写循吏,结果却大相径庭。他们选取不同的循吏,也给予了循吏不一样的考量标准,同时看到了作为循吏的不同作用。而这些差异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所处时代的不同
司马迁的一生基本都处于汉武帝当政时期。文景之治,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后,西汉可以说蒸蒸日上,百姓也安乐富庶。年少登帝的汉武帝刘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司马迁看来,汉武帝时期选拔的官员,多是以强硬手段来打击豪猾,压抑贵戚、商贾。司马迁身处当世,足够了解当时官吏的威严,他认为当时的官吏过于功利化,太过于施展威严,因此缺少了先秦时期官吏对于自身品格的培养。他通过对孙叔敖、石奢、李离等先秦官吏美好品质的表现,抒发对于汉代酷吏苛刻行事的不满,可谓以古讽今。
班固一生经历了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与汉和帝四任皇帝。东汉自光武帝以来,一直维持着清静俭约的政治措施,并由明帝、章帝承袭,也可谓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有良好的学官制度可以使人才源源不断,优良的治民措施可以使百姓衣食不缺,官吏也都各司其职,百姓也都能安居乐业。所以他认为只有安稳的统治、清明的政治才能使百姓获得良好的教化,而循吏是良好教化的代表。班固没有经历汉武帝大肆兴改革的时期,没有司马迁一样对当朝统治者的诸多不满,相对于司马迁来说,班固言辞少了些激愤,多了些平和。
(二)迥异的人生经历
司马迁的童年生活都在家乡度过,不仅蕴蓄饱览故乡的名胜山川,也有机会听闻不少相关的历史故事与传闻,而这些都成为司马迁脑中积淀的素材。成年后又多方游历,不断了解民情风俗与时事政治。相比于博览群书,不断在书本中收集资料的班固来说,司马迁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所以他多以掌故来展现循吏的个性特征,突出官吏的自身品德。而班固则是从收集的资料进行概括总结,善于详述人物生平,追求史实,并以此折射出背后的政治。
(三)承继的思想观念
思想上司马迁与班固都是子承父志,深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颇通黄老之学,且盛赞道家学派。班固出生于儒学世家,这也造成了他们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司马谈认可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主张。因此司马迁笔下的循吏是无为而治的形象,以其自身的行动来教化百姓,抑制奸邪。班固深受儒学“仁爱”思想的影响,描写循吏大多都表现他们奉职循理,外宽内明的特点,且具有儒家的积极有为精神。
综上所述,因诸多因素导致司马迁与班固对循吏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评价,于是就有了风格迥异的循吏传。
参考文献:
[1][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司马迁.史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顾佳蓉,施顺飞 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 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