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作
- 木薯间作甜瓜模式对木薯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瓜时发现,间作比单作木薯每公顷增收2.64~4.86万元;宋付平等[9]在木薯间作蜜本南瓜时发现间作比单种木薯产量提高38%左右;廖浩培等[10]调查发现,木薯套种香瓜的净收入是单作木薯的4.7倍。光能是植物产生有机物的能源,其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作物的光合生理特征和干物量[11]。有研究发现合理的密度栽培既可减少地表裸露,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可改善间作群体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种内竞争,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从而实现作物高产[12-13]。如闫庆祥等[12]在木薯间
热带作物学报 2023年10期2023-11-11
- 玉米大豆间作对大豆农艺、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米大豆间作和大豆单作2 个处理,另设玉米单作处理,各处理小区面积4.8 m×6 m,3次重复。玉米大豆间作每个处理种2带,带宽2.4 m,带长6 m,玉米和大豆播行按2:3种植,玉米行距为40 cm,大豆行距为30 cm,株距均为12 cm,玉米和大豆间距70 cm。玉米单作行距60 cm,株距22 cm,大豆单作行距40 cm,株距13 cm。所有田间管理措施均采用当地常规管理方法,施肥分别为尿素(含N 46%)、过磷酸钙(含P2O514%)和氯化钾(含
农学学报 2023年8期2023-10-15
- 间作百喜草对坡地茶园氮素流失的影响
场降雨事件中顺坡单作(T1)、顺坡间作(T2)、梯台单作(T3)、梯台间作(T4)的茶园径流量,分析径流中氮素浓度及其流失量间变化规律,间作植物为百喜草。结果表明:综合顺坡(T1、T2)和梯台(T3、T4)的径流量,间作处理的茶园比单作的径流量减少;顺坡中,间作比单作的TN浓度、AN浓度、NN浓度、TN流失量、AN流失量、NN流失量降低最高分别为32.0 %、44.4 %、23.8 %、38.5 %、49.8 %、30.8 %;梯台中,间作比单作的TN浓度
福建农业科技 2023年4期2023-07-13
- 牧草不同种植模式对重金属去除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为试验材料,采用单作和间作模式,研究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牧草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去除和富集以及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在处理1和处理2复合污染土壤中,间作模式处理下皇竹草和黑麦草Pb、Cd、Cu和Zn富集系数均极显著地高于单作模式。与种植牧草前相比,单作皇竹草处理1和处理2土壤的Pb、Cd、Cu和Zn含量分别降低了49.59%、87.80%、67.48%和73.55%,56.07%、88.73%、63.75%和72.25%,单作黑麦草处理1和处理2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3年2期2023-05-30
- 带状复合种植对大豆和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决的关键问题】对单作和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玉米光合特性各项生理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以及对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对比分析,明确高产复合群体的光合生理机制,为探索复合种植增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供试大豆品种为黔豆7号和黔豆12号,贵州省油料研究所选育,2个品种均为贵州大豆大面积生产主推品种,其中,黔豆7号耐阴性较好,黔豆12号耐阴性表现一般。玉米品种为金玉818,贵州省旱粮研究所选育,贵州玉米生产主推品种。1.2 试验设计大豆-玉米
贵州农业科学 2023年5期2023-05-17
- 姜堰区利用间作控制小麦蚜虫实现农药减量的示范试验初报
处理:(1)小麦单作(不施药)、(2)小麦单作(用药防治)、(3)麦油间作、(4)麦蒜(葱)间作,每处理面积均为300 m2,试验田四周种植1.5 m宽的小麦作保护行。1.3 试验过程小麦于2021年11月12日—13日播种,于2022年6月2日收获。在麦油间作田中,油菜∶小麦按1∶4的面积套种;在麦蒜间作田中,大蒜∶小麦按1∶2进行间作,大蒜于2021年10月8日开沟封闭种植;在麦葱间作田中,大葱∶小麦按1∶2种植,大葱于2021年11月15日移栽,洋葱
上海农业科技 2023年1期2023-03-01
- 紫花苜蓿/燕麦间作的光合特征及其对产量的调控效应
.)间作较相应的单作均提高了其光能截取率及光合作用[4,5];花生/谷子间作时,间作花生光能利用率较其单作显著升高,而谷子无显著变化[6]。虽然已有研究探索了已对间作组合下作物光合特性,但是不同间作组合中作物的生态位、叶片形态、生育期等使其对光能的吸收和转化效率尚不明晰,因此,针对不同的间作组合仿佛进一步对其光合特性进行研究。间作中,作物的光合作用直接决定着碳代谢的强弱,最终反映生产性能的高低,这是由于间作中作物间的相互遮挡使其吸收到不同程度的短/长波光线
草地学报 2023年1期2023-02-10
- 枣苜间作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
大量研究报道,与单作相比,果草间作不仅能够优化土壤养分状况,有利于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还可以提高果树行间相对湿度,抑制杂草生长,优化果园小气候[4-5]。紫花苜蓿耐干旱、耐盐碱、生存能力强,是发展枣草间作模式的优质选择。已有研究表明,在果园行间种植苜蓿,一方面能够调节果园微域环境,减少虫害,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果实品质,提高牧草产量和营养成分含量[6-8]。国内外对果草间作研究较多,但因地域差异、果树和牧草品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22期2022-12-01
- 超早熟玉米与马铃薯间作效应的研究
种植有多种模式,单作和间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种植组成部分[1]。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处于寒温带,无霜期短、是典型一年一熟制种植区,单作是主要的种植模式。随着育种技术的发展,超早熟型玉米在该地区种植面积日趋扩大,在单作种植模式下,理论产量一般在400 kg/667 m2左右,甚至更低。为了提高超早熟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和土地利用率,进行玉米、马铃薯间作试验,为本地区种植模式调整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玉米供试品种为超早熟型玉米品种九玉201,
耕作与栽培 2022年4期2022-10-31
- 氮磷分施和间作对春小麦花期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同施肥量、春小麦单作和间作下小麦开花期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变化,旨在揭示不同施肥水平下春小麦豌豆间作种植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旨在为改善土壤环境和制定合理施肥量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农作站(北纬37°25′19.72″N,东经112°34′34.56″E)。该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历年平均降水量397.1 mm,年平均气温10.4℃,无霜期179 d,日照时数2 527.5 h。供试土壤类型为壤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10期2022-10-15
- 高粱大豆间作对高粱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试验设计设计高粱单作对照、大豆单作对照和3 种高粱大豆间作处理,共9 个处理(表1),套作行比分别为2∶2、4∶2、2∶4。随机区组设计,3 次重复,每小区12 行,行长8m,行距0.6m。依据各品种大田生产适宜密度播种,辽杂19 种植密度为10.5 万株/hm2,辽杂37 种植密度为15.0 万株/hm2,辽豆29 种植密度为18.0 万株/hm2。表1 各处理详细信息2019 年试验于5 月18 日播种,2020 年试验于5 月20 日播种。高粱播种时
中国种业 2022年9期2022-10-13
- 氮肥对盘江白刺花和王草不同种植模式下根茎叶中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为研究对象,对其单作和间作模式下采取不施氮、中氮、高氮3个施氮浓度处理,比较根、茎、叶的N、P、K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根、茎、叶的养分含量、变化特征和分配规律,揭示其限制性营养元素,以期为灌草间作模式和大田管理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区概况试验区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贵州草业研究所试验基地,位于东经107°33′33″~107°33′39″,北纬25°51′33″~25°51′51″,平均海拔980 m,属亚热带
贵州畜牧兽医 2022年4期2022-08-25
- 苜蓿、绿豆与玉米间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处理,分别为玉米单作处理、苜蓿单作处理、苜蓿与玉米4:8间作处理、绿豆单作处理和绿豆与玉米4:8 间作处理。每个处理100 m2,每个处理3次重复。夏玉米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绿豆和苜蓿为推荐用量。施肥量为N 210 kg/hm2、P2O575 kg/hm2和K2O 75 kg/hm2;施肥方式为玉米五叶期开沟条施,一次性施肥,成熟期采样。玉米品种为浚单29,绿豆品种为毛绿一号,苜蓿品种为中苜一号。1.3 测定指标玉米成熟期采集0 ~20 cm
磷肥与复肥 2022年6期2022-08-02
- 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玉米套作群体产量和水氮利用
,其中种植模式设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和小麦/玉米套作3种模式,施氮量分为N0、N1、N2 3个水平(分别对应于小麦 0、120、240 kg·hm-2,玉米 0,180,360 kg·hm-2),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田间随机排列。在小麦播前对该地进行耕作并划分小区,每个小区的面积为52.5 m2(10.5 m×5 m),相邻小区之间留50 cm宽的隔离区并起垄,以防止水分养分发生侧向运移。小麦行距20 cm,播种密度360万粒·hm-2。玉米行距50 cm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2年4期2022-07-28
- 间作白三叶草对茶树地上部生长及氮素含量的影响
有报道。本研究以单作茶园为对照,对间作白三叶草茶园开展大田对比试验,调查新梢生长及分析茶树氮素吸收情况,以期能够明晰间作白三叶草对茶树生长的影响,为生态茶园建设和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和评价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试验地位于浙江省缙云县三溪乡轩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基地(28°45′N,120°15′E),海拔约650 m,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年降雨量1 437 mm,年平均气温17 ℃,光照充足,年无霜期245 d。参试茶树品种为白叶1号,5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7期2022-07-15
- 间作对澳洲坚果牛大力根茎叶和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分别为澳洲坚果单作模式、澳洲坚果和牛大力间作模式及牛大力单作模式。每盆种植4 棵苗,苗间距为40 cm(图1)。每处理设置10个重复。试验期间正常浇水管理,不另外施肥。图1 不同种植模式Fig.1 Different cropping patterns1.4 指标测定2021年6月15日取样。采用全株收获法采集植物根、茎和叶,采用土钻按五点取样法获取土壤样品。每处理设置5个重复。根、茎和叶采用浓硝酸-高氯酸消煮[17],土壤采用四酸消煮(盐酸∶硫酸∶氢氟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2期2022-05-09
- 核桃/大豆间作对氮素吸收利用及转移的影响
量明显高于相对应单作吸N 量的加权平均值[12-13];南酸枣/花生间作系统中,5年生南酸枣竞争利用了9.66%的施于花生的N 肥,促进了花生生物固氮[14];燕麦/花生间作系统提高了成熟期花生的固氮效率,燕麦地上部N 素积累量比单作增加了49%,且间作花生中N 素向燕麦的转移率达21.4%[15]。土壤N 素和豆科作物固定的大气中的N 素是低投入豆科和非豆科间作最主要的N 素来源,豆科作物在参与间套作时均表现出较强的N 素优势。核桃Juglans reg
经济林研究 2022年1期2022-04-12
- 沿黄灌区玉米间作油菜对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①
间作玉米)、玉米单作、油菜单作3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9个小区,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其中:玉米间作油菜处理中间作玉米的带宽120 cm,播种3行玉米,玉米行距划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为宽窄行,宽行80 cm,窄行40 cm,株距24 cm,种植密度为8×104株/hm2;间作油菜带宽100 cm,播种4行油菜,行距为20 cm;单作玉米行距为宽行80 cm,窄行40 cm,株距30 cm,种植密度为8×104株/hm2。单作油菜的行距为20 cm。在玉
热带农业工程 2022年6期2022-02-13
- 太行山南麓核桃-菘蓝/决明复合系统种间水分关系
表明,农林间作比单作具有产量优势;Muñoz-Villers等[7]研究得出咖啡(Coffea arabicaL.)复合系统的种间水分互补关系。也有农林复合系统种间水分竞争的报导,如核桃树/花生(Arachis hypogaeaL.)[8]、旱季的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Roxb.) Burtt et Hill.)/花生[9]及枣农间作系统[10]。量化不同复合系统的种间水分关系,有助于合理选择和配置农林复合系统[4]。农
林业科学研究 2021年4期2021-12-27
- 紫花苜蓿/燕麦间作对燕麦碳、氮代谢及其物质积累的影响研究
式,即:紫花苜蓿单作(SA),燕麦单作(SO),紫花苜蓿与燕麦间作(A/O),每个处理重复3次。试验先将紫花苜蓿栽植于备好土的塑料桶中,间作则将紫花苜蓿栽植于桶的一侧,后期间苗时紫花苜蓿单作每桶留20株,间作每桶留10株。待紫花苜蓿出苗2天后,对燕麦进行催苗使其露白,随后再将其均匀移入间作桶的另一侧,燕麦单、间作每桶所留株数与紫花苜蓿相同。燕麦出苗前每天用喷壶浇3次水,保持土壤的正常湿度;待燕麦出苗后,每3天浇一次水,确保燕麦和紫花苜蓿的正常生长。该试验分
草地学报 2021年10期2021-11-09
- 镉胁迫对桑树与马铃薯间作植株生理生化的影响
DA含量显著低于单作[11]。【研究切入点】桑树对重金属Cd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但与农作物间套作的研究较少,鲜见桑树与马铃薯间作修复Cd污染土壤的研究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探明镉胁迫下桑树与马铃薯间作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的变化,以期为桑树与马铃薯间作修复Cd污染土壤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土壤 镉污染土壤,采自赫章县野马川镇尾矿
贵州农业科学 2021年9期2021-11-03
- 不同花生棉花间作配比下的土壤养分、作物产量和收益研究
收能力较强,长期单作、轮作必定会导致土壤中某些元素的损失[3,4]。因此,深入研究花生棉花间作下其土壤养分、产量表现和收益后择优推广,对缓解棉油争地矛盾、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尤为重要。汪宝卿[5]、李海涛[6]等研究认为,花生棉花8∶4大小幅间作种植,年际间换带轮作,可作为盐碱地棉花花生复合种植的最优配置。慈敦伟[7]、牛银亭[8]等研究认为,单作条件下,花生产量和效益最高,棉花产量和效益最小,花生棉花6∶4等幅间作种植,可作为棉花花生复合种植技术的最佳株行
山东农业科学 2021年8期2021-09-12
- 棉田间作系统的农田小气候特征及光合特性
种间作模式及棉花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和甘薯单作4种单作模式。每处理重复3次,共21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长为6.0 m,宽5.5 m,面积为33.0 m2。供试品种:棉花为赣棉杂1号,由江西省棉花研究所选育和提供;玉米为甜糯玉米、甘薯为南昌农家种、大豆为东北毛豆,均购自江西农业大学农贸市场。间作模式:于4月17日翻耕开沟播种棉花,行距和株距分别为100 cm和40 cm,施钙镁磷肥375 kg/hm2(基肥)、氯化钾225 kg/hm2(基肥∶苗肥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13期2021-08-04
- 小麦玉米间作和氮肥对作物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合理的间作比单作种植更易获得高产稳产[2-4],提高水分利用效率[5]。在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下,间作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效率而备受关注。陕西关中地区光热资源优越,灌区耕地83.2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22.9%(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2012)。该区域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降水时期与作物需水关键期严重错位,这一矛盾导致该区水资源利用率低,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在雨养条件下,应更加重视农业用水的有效
西北农业学报 2021年6期2021-07-16
- 不同高粱大豆间作模式对产量及水分养分利用的影响
高秆高粱晋杂22单作(G1,株距15.8 cm)、矮秆高粱晋杂34单作(G2,株距12.2 cm)、大豆单作(D,株距14.4 cm)、2行高粱2行大豆间作(2G1∶2D、2G2∶2D,高秆高粱株距9.3 cm,矮秆高粱株距7.0 cm,大豆株距7.0 cm)、2行高粱3行大豆间作(2G1∶3D、2G2∶3D,高秆高粱株距8.0 cm,矮秆高粱株距6.4 cm,大豆株距9.5 cm)、2行高粱4行大豆间作(2G1∶4D、2G2∶4D,高秆高粱株距7.6 c
华北农学报 2021年3期2021-06-30
- 油葵绿豆不同行比间作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作;CK1,油葵单作;CK2,绿豆单作;每个处理3 次重复,小区面积为32 m2(4 m×8 m)。油葵单作播种密度为48 000株/hm2,行距60 cm,株距30 cm。绿豆单作播种密度为117 000 株/hm2,行距50 cm,穴距30 cm,每穴留苗2 株。油葵和绿豆同时于4 月15 日播种,播种前施复合肥(15-15-15)750 kg/hm2、硼砂15 kg/hm2作基肥。油葵在现蕾期至开花期追施尿素150 kg/ hm2, 其他田间管理与一
湖南农业科学 2021年2期2021-05-17
- 菌根与间作对紫色土-水界面氮流失的削减效应*
其中种植模式包括单作玉米(MM)、玉米/大豆间作(MSI)、单作大豆(MS),菌根处理包括抑菌(MI)、未抑菌(NM),共6 处理,每处理重复3 次。试验装置(专利号:ZL 201420184013.4)为铁皮制作的长方体(见图1),规格长×宽×高=90 cm×30 cm× 0 cm,装等量0~25 cm 耕层原状土壤,下装碎石,出水孔内侧与土壤接触界面用60 目尼龙网封住,且在尼龙网与土壤接触面之间填入一层小石子,以防止土块随渗流水涌入造成渗流管堵塞,起
土壤学报 2021年1期2021-04-08
- 不同间作模式对田间小气候特征及凤丹光合特性和种实性状的影响
1]等方面,且对单作条件下凤丹的部分生长特性也有少量研究[12-14]。间作模式能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合效率,可通过合理配置种植种类达到增产的目的,因而,对凤丹间作模式进行研究,了解单作和间作模式下凤丹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差异,有助于凤丹栽培措施改进和产业化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收益。鉴于此,作者以凤丹单作模式为对照,利用植物生长特性的不同,选取有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且适宜在河南种植的女贞(LigustrumlucidumAit.)、木瓜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0年4期2020-08-10
- 新疆杨树-紫花苜蓿林草复合系统中根系分布特征及生产力
的生产力,分别与单作紫花苜蓿和单作杨树进行比较,了解杨树-紫花苜蓿复合系统中根系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以期为林草复合系统的推广优化及林草间作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石河子147团,地理位置为86°10'E,44°37'N。该地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年平均气温6.6℃,年降水量110~200 mm,年蒸发量1 500~2 000 mm,无霜期148~187 d。土壤类型为轻盐化灌耕灰漠土,有机质含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0年2期2020-06-10
- 北疆杨树‖苜蓿复合系统中根系分布特征及产量
布特征,并分别与单作杨树和单作苜蓿比较,以期为林草复合系统在北疆的推广优化及林草间作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地点研究地点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147团七连 (东经86°10′,北纬44°37′;平均海拔450 m)。该地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6~7.1 ℃,年降水量189~200 mm,年蒸发量1 500~2 000 mm,无霜期148~187 d[20-22]。试验地土壤类型为轻盐渍化灌耕荒漠土,土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0年6期2020-02-03
- 间作大葱对桔梗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行研究,设置桔梗单作、大葱单作和桔梗大葱间作行比3∶2、4∶2、5∶2共5个处理,利用原位取土法收集不同处理的根际土,并进行根系分泌物的提取与GC-MS分析。结果表明,单作桔梗和桔梗大葱间作根系分泌物中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相对含量高达23.51%~39.63%,而且桔梗大葱间作根系分泌物中该物质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单作桔梗和单作大葱;间作大葱提高桔梗根系分泌物中角鲨烯、β-谷甾醇、岩皂甾醇等抗胁迫物质和苯并噻唑、2-甲硫基苯并噻唑这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11期2019-12-24
- 甘蔗花生间作对红壤有效磷、pH值的影响
间试验,设置甘蔗单作、花生单作和甘蔗/花生间作3个种植模式,探讨甘蔗/花生间作对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pH值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单作处理相比,甘蔗/花生间作能显著提高作物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却降低了根际土壤pH值。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甘蔗和花生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根际pH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在红壤上甘蔗/花生间作根际土壤的酸化是促进土壤磷有效性增加的原因之一。关键词:甘蔗;花生;间作;土壤有效磷含量;pH值;单作中图分类号:S3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11期2019-07-22
- 紫花苜蓿‖玉米间作对玉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下,经济产出大于单作紫花苜蓿和单作玉米[5]。玉米是需氮量较大的C4作物,适量的供氮有利于促进其叶绿体合成。玉米为须根系,将其与豆科植物间作会增加玉米根系水平和垂直尺度的生态位,增加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减少氮的损失[6]。紫花苜蓿与玉米间作体系中玉米为优势种,因此其竞争养分能力较强,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玉米与紫花苜蓿的间作复合群体与单作群体比较,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及鲜草和干草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7]。氮素的吸收及利用与玉米体内氮代谢及氮代谢相关酶有
草原与草坪 2019年3期2019-07-19
- 施钙对不同种植模式下花生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作的种植模式。与单作比较,间作模式花生截获的光能较少,其生长发育和产量主要受弱光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提高间作花生耐阴能力成为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重点。孟维伟等[7]研究结果表明,玉米 ‖ 花生3∶4 间作模式(3行玉米4行花生),充分利用了玉米行间边际效应和单株生产潜力,保障玉米稳产或少减产,挤出宽带间套种植花生,是实现粮油均衡增产的一种重要间作模式[7],符合当前我国农业稳粮增油形势。前人研究表明,玉米 ‖ 花生间作对间作玉米为正效应,但对间作花
华北农学报 2019年3期2019-07-05
- 玉米‖棉花的作物生理特性及根系特征研究
提高粮食产量。与单作相比,间作小区易形成良好的农田小气候,不仅增加作物对光的吸收效益,还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提高抗旱能力,间作复合群体可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浪费[1]。因此,探究间作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西北地区是我国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如果能够将优良的能源作物与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进行间作种植,将有可能在获得大量生物资源的同时获得经济作物及其深加工产品等高附加值产物[2-3]。棉花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年6期2019-02-27
- 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不同饲草作物生产性能、效益评价
植模式?既能解决单作苜蓿田第3~4茬草雨季收获难、同时又能提高苜蓿第3~5茬草的土地资源利用率,是本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有关苜蓿间作技术的研究报道,多以苜蓿间作于玉米(Zeamays)、小麦(Triticumaestivum)等粮食作物的行间为主,刘忠宽等[6]在80 cm/50 cm、100 cm/40 cm、120 cm/35 cm、140 cm/24 cm玉米的大行距间作苜蓿处理,明确间作单位面积纯收益均显著高于对照,通过苜蓿间作有增加土壤有机质、有
草业学报 2019年2期2019-02-25
- 和田枣树/小麦系统氮素吸收利用差异研究
间作体系内间作和单作加权平均值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以及复合群体中对不同土壤深度土壤矿质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探明枣麦间作系统内的养分累积特点,进一步阐明枣树和小麦复合体系对氮素高效利用的空间生态位补偿机制。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试验所用品种均为当地主栽品种:冬小麦为新冬20号(Xindong 20),播种日期为2014年10月25日,收获日期为2015年6月25日;枣树均为骏枣(Junzao),收获日期为2015年10月5日。1.2 方法1.2.1 试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年5期2018-10-25
- 核桃-小麦复合系统土壤碳密度动态特征
在农林复合系统与单作系统对土壤碳影响的简单比较[10-12],对农林复合系统土壤碳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很少。然而过程研究是模型建立的关键。本研究以渭北黄土区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核桃(Juglansregia)经济林与当地主要口粮小麦(Triticumaestivum)形成的间作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核桃和小麦的单作系统为对照,讨论核桃-小麦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动态特征。为建立农林复合系统碳循环模型、理解地球碳循环过程提供帮助。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8年4期2018-08-02
- 不同栽培方式对2个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细菌性 条斑病抗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本试验在水稻品种单作、间作条件下,利用不同施肥量对水稻性状、细菌性条斑病抗性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研究,为水稻增产、抗病,获得更高效益提供理论依据和农业技术实践措施[19]。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点设在福建福清水稻种植实验基地,位置约119°25′37″E,25°33′21″N,海拔约4.6 m。本区域年活动积温在6 000~6 600℃,年均降雨量1 050~1 500 mm,雨热同季,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湿润多雨日照短, 7-9月多
植物保护 2018年4期2018-08-01
-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其对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式为处理, 黄瓜单作和西芹单作种植模式为对照, 利用Illumina公司Miseq平台对上述不同处理土壤进行16S rDNA细菌群落多样性高通量测序分析和田间接种黄瓜枯萎病菌, 探讨黄瓜与西芹间作模式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对田间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的细菌物种总数最多, 群落多样性水平最高, 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黄瓜枯萎病; 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8年8期2018-07-31
- 枣棉间作系统棉花产量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构成研究多集中于单作棉田,对枣棉间作系统中的棉花光合特性及农艺性状变化研究却较少。因此,本研究拟通过不同的棉花间作种植模式来研究单作与间作、间作与间作中棉花的形态特征、光合特性、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变化规律,探明枣棉间作系统中枣树与棉花间的互作机理,为在北疆地区更好地推广实行枣棉间作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理论指导。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概况与设计试验于2016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五○团十五连(86°03′E,45°04′N)定位试验田进行,该地区干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年3期2018-07-04
- 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的棵间蒸发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主要因子,间作比单作棵间蒸发量高出3.3%~4.1%,留茬可降低棵间蒸发3.7%,也可提高土壤温度2.1~2.5 ℃。在不同供水水平的單作玉米各处理中,表层土壤含水量随供水量的增大而增大,棵间蒸发总量也随供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同一供水水平下,高茬收割小麦间作玉米群体的棵间蒸发量和蒸发总量低于小麦间作玉米群体。关键词:绿洲灌区;间作;供水水平;土壤含水量; LAI;地温中图分类号:S513;S5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18)
甘肃农业科技 2018年11期2018-06-11
- 施氮量对生育中期玉米花生单作及间作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氮量,对玉米花生单作及其间作体系生育中期地上部和地下部营养体及结实情况的影响,分析不同性状对施氮量的响应规律,为玉米花生间作体系氮素高产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于2018年4-7月,在云南省农科院昆明寻甸基地进行,海拔1900 m,低维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 ℃,供试土壤为黄壤土,土壤肥力中等。试验地块土壤基本理化性状见表1。表1 试验田土壤基本理化性状1.2 试验设计供试花生品种为云花生15号,玉米品种为尚玉
花生学报 2018年4期2018-04-16
- 玉米马铃薯间作系统中玉米的恢复性生长
速度和各项指标比单作小,中后期随着早种作物趋于衰老而在种间竞争中获利,生长速度大于单作,多数生育指标逐渐赶上单作的现象[8]。【本研究切入点】在玉米马铃薯间作中,马铃薯先种植,玉米在1.5~2.0个月后种植,因此其也应该存在恢复性生长;并且,这种恢复性生长会通过影响主作物玉米产量,而影响间作增产优势大小。至今,尚未有关于玉米马铃薯间作对玉米恢复性生长影响方面的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本项目以4行玉米间作4行马铃薯、单作玉米和单作马铃薯为研究对象,通
西南农业学报 2018年2期2018-03-21
- 花生玉米间套作田间试验
式为机械化操作。单作玉米模式:田间分垄同上。玉米行距60cm,株距30cm,每穴2粒,每亩种植3700株。单作花生模式:行距30cm,穴距18-20cm,每穴2粒,每亩10000-11000万蔸。1.4管理措施5月25日播种,每亩底肥45%复合肥30公斤,花生、玉米均采用大田管理模式进行,玉米在拔节期亩追施6-8公斤尿素,在大喇叭口期亩追施20公斤尿素。花生、玉米出苗后进行1次查补苗。管理做到同处理各小区田间保持一致,做到田间无杂草。同时作好各品种间的病虫
农民致富之友 2018年1期2018-02-26
- 农林复合对近地面微气候环境的影响
对象,以两物种的单作系统为对照,讨论农林复合系统对近地面微气候环境的影响,为农林复合系统经营管理和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核桃-小麦间作降低了2—10月近地面气温和地温,期间气温平均值分别比核桃单作和小麦单作低0.66℃和0.97℃,期间地温平均值分别比核桃单作和小麦单作低0.71℃和1.41℃。核桃-小麦间作提高了11月至第2年1月近地面气温和地温,期间气温平均值分别比核桃单作和小麦单作高0.49℃和0.40℃,期间地温平均值分别比核桃单作和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年5期2017-12-18
- AMF与分室磷添加对红壤上间作大豆生长及无机磷利用的影响
的根长均显著高于单作处理。间作-IOP50和间作-P0处理下,FM处理的大豆植株生物量较NM处理分别提高了65.41 %和48.76 %,单作-IOP50和单作-P0条件下,大豆植株生物量均以FM处理高于NM处理,分别增加了70.13 %和28.75 %。无论是否接种,间作-IOP50处理的大豆地上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单作-IOP50处理,且在P0处理下具有相同趋势。无论是否接种,单作-IOP50处理的大豆根系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单作-P0处理,且无论分室磷添加
西南农业学报 2017年11期2017-12-01
- 风沙半干旱区仁用杏作物间作对作物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甘薯间作、仁用杏单作、花生单作、谷子单作、甘薯单作7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仁用杏与作物间作能够提高光能利用效率,2012-2013年间作花生、间作谷子、间作甘薯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提高44.74%,51.60%,51.68%;仁用杏谷子间作比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分别高118.07%,33.09%,为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奠定了基础。仁用杏作物间作作物越靠近树行,光合作用受影响越重,而仁用杏谷子间作谷子边3行并未受到影响,间作谷子边行的叶面积指数
华北农学报 2017年5期2017-11-04
- 种间相互作用对牧草间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
三个处理,分别是单作柱花草、单作黑籽雀稗、柱花草/黑籽雀稗间作,观测了三个不同种植模式作物整个生育的物候期、整个植株生长量、生物量、生物量的当量比及不同种植体系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差异。结果表明:① 种植牧草270天后,间作体系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的当量比分别是3.05和3.52,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明柱花草/黑籽雀稗间种具有间作优势。② 与单作相比,间作体系黑籽雀稗物候期推迟5天;其生长量、生物量均高于单作,株高、根长、干草产量和根系产量分别高于单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年2期2017-05-11
- 川西北丘陵坡耕地苜蓿玉米间作田土壤水分与作物产量规律研究
3)通过比较玉米单作、苜蓿单作和苜蓿玉米间作3种种植模式的田间土壤水分含量和地表径流量,产量与产值等,明确了苜蓿玉米间作在四川丘陵坡耕地的土壤水分变迁规律.结果表明:(1)在降水较多的7月,苜蓿玉米间作田的土壤含水量在0~20 cm,40~60 cm和80~100 cm土层分别为19.5%~21.6%,18.2%~20.3%和16.3%~18.5%;在降水较少的12月,其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9.5%~21.7%,18.2%~20.1%和17.1%~18.5%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6年6期2016-12-23
- 大葱伴生栽培对日光温室连作番茄生长、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株大葱为处理;以单作的番茄为对照(CK)。番茄和大葱于2014年8月6日定植。分别于8月17日、9月17日和12月17日测定番茄株高、茎粗和叶片数生长指标,11月5日测定叶片光合参数,收获后测果实性状及产量。1.3 指标测定方法常规方法测定株高、茎粗、叶片数、单果质量和产量;果实硬度采用GY-1型果实硬度计(牡丹江市机械研究所生产)测定;可溶性固形物采用WYT-4型手持式糖量计(泉州中友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测定;光合速率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
长江蔬菜 2015年2期2015-12-12
- 续断菊与玉米间作系统不同植物部位Cd、Pb分配特征
续断菊生物量相比单作增加了31.55%,间作玉米生物量相比单作增加了29.02%。(2)从拔节期到成熟期,间、单作玉米各器官Cd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成熟期与拔节期相比,间作玉米根、茎、叶Cd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24.51%、29.06%、55.32%,单作玉米根、茎、叶 Cd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 22.05%、7.20%、45.02%。在不同时期,间作玉米根、叶Cd质量分数都低于单作玉米根、叶Cd质量分数。根部Cd质量分数在抽穗期和成熟期差异显著;叶部Cd质量
生态环境学报 2015年4期2015-12-06
- 种植牧草提高苹果幼树氮肥利用率
,春梢停长期,与单作苹果相比,种植牧草后苹果植株生物量、吸氮量及15N肥料利用率显著降低,这在低氮处理下尤为明显;而到秋梢停长期,与单作苹果相比,种植牧草后苹果植株生物量、吸氮量、15N肥料利用率及根系活力显著提高。至秋梢停长期,0~20厘米土层15N丰度及总氮含量为种植白三叶>种植鼠茅草>种植黑麦草>单作苹果,而在20~40厘米及40~60厘米土层15N丰度及总氮含量为单作苹果>种植黑麦草>种植鼠茅草 > 种植白三叶,表明种植白三叶、黑麦草和鼠茅草降低了
农家顾问 2014年12期2014-12-30
- 华北低丘山区2种林药复合模式的水分利用1)
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单作核桃和单作药用植物高11.86%和21.06%;间作菘蓝水分利用效率在苗期高于单作菘蓝,在其它时期均小于单作菘蓝。间作决明子水分利用效率在各个时期均小于单作决明子;在复合系统中,单位土地面积上核桃与菘蓝的耗水比例是0.70∶1,核桃与决明子的耗水比例是1.79∶1。单作系统耗水量均高于间作系统,其中,单作核桃耗水量比间作核桃高10.90%,单作菘蓝和决明子耗水量分别是间作模式的1.65倍和2.17倍;单位面积土地上复合系统的产量均小于单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年8期2014-08-02
- 砂田甜瓜套作向日葵系统的养分利用研究
油葵,套作系统比单作明显提高了作物的吸氮量、吸磷量和吸钾量。氮吸收量比单作增加50%~59%,磷吸收量比单作增加12%~41%,钾吸收量比单作增加33%~68%。砂田;甜瓜;向日葵;套作;养分利用砂田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独特的土壤覆盖和水土保持的抗旱耕作方式。砂田栽培是具有综合效能的旱作覆盖技术,符合免耕法的原理,可改善土壤的水肥热状况,具有的蓄水保墒、增温保温、促进早熟的作用,是其它免耕覆盖方式所不具备的[1]。庄浪砂覆盖面积接近0.67万hm2,
甘肃农业科技 2014年10期2014-02-07
- 苹果园种植牧草可提高氮肥利用率
,春梢停长期,与单作苹果相比,种植牧草后苹果植株生物量、吸氮量及15N肥料利用率显著降低,这在低氮处理下尤为明显;而到秋梢停长期,与单作苹果相比,种植牧草后苹果植株生物量、吸氮量、15N肥料利用率及根系活力显著提高。至秋梢停长期,0~20 cm土层15N丰度及总氮含量为种植白三叶>种植鼠茅草>种植黑麦草>单作苹果,而在20~40 cm及40~60 cm土层15N丰度及总氮含量为单作苹果>种植黑麦草>种植鼠茅草>种植白三叶,表明种植白三叶、黑麦草和鼠茅草降低
中国果业信息 2014年11期2014-01-23
- 小麦蚕豆间作对红壤有效磷的影响及其与根际pH值的关系
壤速效磷的含量较单作增加[11-12]。但是,关于小麦/蚕豆间作体系,特别是在红壤地区,小麦根际速效磷含量的提高与根际pH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根际土壤磷有效性以及根际土壤pH值的动态变化;探讨小麦蚕豆间作体系小麦根际pH与红壤有效磷含量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利用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多样性提高红壤磷的有效性和养分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在云南农业大学水资源与环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年1期2013-10-08
- 连作条件下间作模式对当归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品质等方面比单作系统更加有效[6,7]。研究证明,轮作和间套作是克服作物连作障碍的有效和根本途径[8,9]。用豆科牧草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既可以增加牧草和作物的产量及经济效益,又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和缓解作物连作障碍[10]。用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玉米(Zea mays)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棉田的较好前茬作物[11]。在连作花生(Arachis hypogaea)田上,花生/茅苍术(Atractylode
草业学报 2013年2期2013-08-20
- 马铃薯/玉米套作不同行比对马铃薯不同品种商品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商品薯率显著低于单作(Jamshidi et al.,2008;Al-Dalain,2009)。但间套作复合群体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不仅与套作马铃薯的商品性状和产量密切相关,还取决于套作玉米的产量,而这受套作马铃薯品种特性、行比以及生态区域等多种因素影响,套作经济效益并不一定均高于单作(Ifenkwe & Odurukwe,1990;Farooq et al.,1995)。西南地区是中国第二大马铃薯产区(隋启君 等,2008),马铃薯/玉米间套作是该区的
中国蔬菜 2013年4期2013-02-24
- 红壤丘岗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肥力状况的研究
能由表2知:油茶单作(B2)的pH值最高4.19,西瓜单作(C1)的pH值最低3.89,几种模式的pH值都低于4.5,小于4的有3个,占33.3%;4~4.5之间有6个,占66.7%。这说明土壤的酸化已非常严重。土壤pH值表征土壤溶液中活性酸部分。在强酸性土壤中,潜性酸的数量要远大于活性酸,是衡量土壤酸性强弱和改良土壤酸化状况的重要指标,通常用交换性酸总量(H+、Al3+)来表示。交换性酸和交换性Al3+最高的是柑橘单作(A5)为5.55 cmol/kg和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3期201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