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干
- 李煜作品典型物象“阑干”的多重功能研究
痛,都多次出现“阑干”与“栏杆”两物。在古诗词中,“阑干”最早是指竹子、木头或者其他东西编织而成的一种遮挡物,后来就引申为纵横交错的样子,它的意思比较广,也包含“栏杆”之意。从具体的语境可以得知,李煜词中的“阑干”皆为“栏杆”义,出于方便,后文把“阑干”与“栏杆”统一称呼为“阑干”。在学者的研究里,如赵晓琳(2016)[2]和胡咏(2015)[3]皆认为李煜作品中的“阑干”是意象,是李煜表达其内心世界的重要载体,其中既有李煜对昔日韶光的追思,又有对物是人非
林区教学 2022年7期2022-03-17
- 月 夜
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写作,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寒夜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开头两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用简笔写意般勾勒出一幅冷月斜照图。半夜时分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2年10期2022-03-13
- 唐诗宋词里的“凭栏”意
或是“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在这些“凭栏”处,看到了主角们相似的忧郁和愤懑,凄凉的晚景映衬着他们孤独的身影,唯有那阑干中有一份短暂的支撑,起码可以暂时依靠。也正因为可以依靠,那么便可吐露心声,抒发情感,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便由内而发,深沉而又哀怨,是众多文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思念或是闺怨,也数不胜数。在中国古典建筑中,阑干具有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属性,它是实体围墙的抽象化处理,是划分标志,空间中同时蕴含着时间因素。一、凭栏意象整体概述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里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4期2021-09-07
- 阑干
么造得美观可靠的阑干,也真堪叫作“雕阑”了。历史上最早的“雕阑”,大概可见于所罗门王所建造的圣殿和王宫,据《旧约·列王纪》载,所罗门王从异国运来罕有的檀香木(almugwood),用来制作宫殿内的栏杆。圣殿宽二十七米;王宫更宏伟,宽四十四米,所需的栏杆不计其数。他的后妃每天在宫殿行走,倚栏挥扇,鬓影衣香之外,还有阵阵大自然树木的馥郁到处飘荡。所罗门王的宫殿已不可复睹,今天常见的西式古典栏杆,总多一排接一排,作瓶状设计,不是上窄下阔,就是上阔下窄,虽有婀娜之
台港文学选刊 2020年4期2020-12-09
- 细读晏几道的《虞美人》
,《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似乎并不是那么有名气。这大概是因为:第一,这首词是闺怨词,主题比较普通;第二,这首词的语言朴素、自然;第三,这首词没有太奇特的构思;第四,“虞美人”这个词牌决定了这首词在形式上也不能有太大的变化;第五,这首词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并无多大的新意。但是,我们细细品读这首词,却也可以发现它的精彩之处。“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曲阑干”即曲曲折折的阑干,它告诉我们词中的主人公幽居于深深庭院。再联系整首词,我们可以推测词中的主
青年文学家 2020年8期2020-05-06
- 湖光水色调
一色间湘妃竹上斑阑干龙女泪珠涟托信悔姻缘戏台上正唱柳毅传戏台上正唱柳毅微闻兰芷动芳馨素茶巧含烟遍山云雾收一盏华水香拢岸满壶银针蕴杏色浮沉旗枪展说书讲到三国乱醒木拍下卷千倾湖水碧映天山色风月倦波光潋滟晴方好斜雨又撒落卷不起的珠帘把酒临风岳阳楼水天一色间湘妃竹上斑阑干龙女泪珠涟托信悔姻缘戏台上正唱柳毅传噙一枚香茶片盘桓在舌尖个中甘苦不为他人传说到再见时千条雨丝纷乱柳雾青烟正被紫燕穿说到再见时千条雨丝纷乱柳雾青烟正被紫燕穿柳雾青烟正被紫燕穿戏台上正唱柳毅传正唱柳
意林彩版 2019年7期2019-09-10
- 月夜
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注释】更: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被分为五更,每更约2个小时。北斗:北斗星。阑干:纵横交织的样子,这里比喻北斗星横斜的样子。南斗:南斗星,共有6颗,位于人马座。新:第一次。【翻译】夜深了,月光洒在地上,照亮了半边屋子。天空中群星璀璨,时移物换,北斗星和南斗星正悄悄变换着方位。今夜,春意暖人,原野间蛰伏的小虫子都醒过来了,它们的鸣叫声从纱窗外透了进来,这还是今年第一次呢。【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夜的
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 2018年3期2018-11-29
- 凭阑望断古行处
洪宇阑干,又作“栏干”,诗人爱凭栏,是因为处于古建筑的环境中,这是一种相对固定的位置,而阑干是由内而外的一种边界。凭栏可以远望,而远望往往是可以激发情思的,登临倚阑之人多了,这种行为便凝固成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拥有文化内蕴的动作。总的来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境涉及阑干这一意象。一、绘景抒欢1.纯粹绘景刘方平在《月夜》一诗中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生动而又宁静有致的月夜之景,写出了静谧春月下料峭寒意却略略染暖的感受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11期2018-03-07
- 中国古典文学里为何常见“登高凭阑”
韩立平阑干,不仅是古典诗性文明的一个符号,也是传统文人超越精神坎陷的依凭。凭着阑干,人们可以从困顿中翻上来,完成人生的最终淬炼。现代旅游景点的玻璃索桥,悬挂着科技文明的魅力。游客游走于被玻璃隔绝的悬崖深谷之上,很容易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征服者姿态,把对象化的自然踩在脚底。而亭台楼阁上的阑干徙倚,则是传统中国融入自然的一种温和方式。人们的手脚可随意伸出阑干之外,掬一怀淋漓山色、水月空濛,或拍一拍阑干的尘土,抖落烦襟,仰天长啸。阑干是有局限的,不像索桥一样横行,无
月读 2017年12期2017-12-15
- 初冬夜饮
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品一品此诗首句用典,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出京,点明独酌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次句承上实写夜饮,“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迁徙之苦,只此四字,總括了多年来游宦生涯所饱含的辛酸,在叙事中进一步烘托忧伤凄婉的情怀。第三句一笔宕开,忽然插入写景——“砌下梨花一堆雪”,用写景衬托一下,不仅使全诗顿生波澜,也使第四句的感叹更加沉重有力。妙在最后又以问语出之,与前面三个陈述句相映照,更觉音情顿挫,唱叹有致,使结尾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2017年44期2017-12-08
- 登高凭阑:中国人的独特情怀
中国人的独特情怀阑干,不仅是古典诗性文明的一个符号,也是传统文人超越精神坎陷的依凭。亭台楼阁上的阑干徙倚,则是传统中国融入自然的一种温和方式。凭着阑干,人们可以从困顿中翻上来,完成人生的最终淬炼。登高能赋者可为大夫古典文学中很早就对登高有过描述。《诗经》记载,“升彼虚矣,以望楚矣”“陟彼岵兮,瞻望父兮”。《楚辞》曰:“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古籍中还提到“君子九能”,其中之一就是“升高能赋”。班固《汉书·艺文志》甚至直言,“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古
新传奇 2017年39期2017-11-15
- 情缘(绝句小说)
着的情感。她涕泪阑干,猛敲键盘。月半,风寒,他的头像依然灰蒙蒙一片。她无力地闭上眼,愕然,心酸。锥心的牵念,痛心的流连,灸烤着无形的网线。无眠夜,李海看似无心的话语,在他耳边反复回旋:她是放荡女,夜夜舞厅买醉、寻欢。网缘,情缘,难道真的要遗失在痛的边缘?他不甘!再次点开她的qq,她的留言让他惊恐难安。素白中,她睁开疲惫的眼:“李海是我曾经的初恋,我已将他的‘劣迹整理后交到法院。”她的话语让他震惊,羞愧满面。“为清白、为挚爱,我必须做出了断!”她气息微弱,抖
当代作家 2017年8期2017-09-04
- 训练营地
示例: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唐·白居易《长恨歌》)解读:这两句通过视觉形象刻画出了杨贵妃的痛苦心情,玉容寂寞,泪水纵横,这都是从脸上表现出来的内心苦楚。但仅有这一句,形象不够鲜明,所以下面加了一句“梨花一枝春带雨”。杨贵妃是著名的美人,当年李白曾在《清平调》中把她比作艳丽的牡丹花;现在,她处在十分痛苦的境地,白居易便以带雨的梨花来比喻她。通过这一比喻,尽管她泪流满面,神情凄然,但给读者看到的,仍是很美的艺术形象。2.观察下面两种哭的类型,任选一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6年38期2017-04-13
- 中国古典文学里为何常见“登高凭阑”
立平荡胸生层云。阑干,不仅是古典诗性文明的一个符号,也是传统文人超越精神坎陷的依凭。凭着阑干,人们可以从困顿中翻上来,完成人生的最终淬炼。现代旅游景点的玻璃索桥,悬挂着科技文明的魅力。游客游走于被玻璃隔绝的悬崖深谷之上,很容易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征服者姿态,把对象化的自然踩在脚底。而亭台楼阁上的阑干凭倚,则是传统中国人融入自然的一种温和方式。人们的手脚可随意伸出阑干之外,掬一怀淋漓山色、水月空蒙,或拍一拍阑干的尘土,抖落烦襟,仰天长啸。阑干是有局限的,不像索桥
大观(书画家) 2017年5期2017-03-22
- 宋词鉴赏二则
踏枝□冯延巳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①移玉柱?穿帘海燕②惊飞去。满眼游丝③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注]①钿筝:用金翠宝石装饰的筝;玉柱:筝上定弦用的玉制码子。②海燕:传说燕子来自海上,故称“海燕”。③游丝:指在空中飞扬的虫丝。1.上阕中“六曲阑干偎碧树”的“偎”字富有特色,请作赏析。答:2.结合“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殘好梦无寻处”两句,分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答: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6年33期2017-03-03
- 月夜传情 春意氤氲
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太知名的诗人,喜写景咏物之作,擅长绝句,他的诗语言清丽,想象微妙,婉而多致,在当时独具一格。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
课外语文·中 2016年10期2016-09-10
- 试论唐宋词家的“阑干情结”
是唐宋词作中,“阑干”这一意象在词家笔下因使用频率之稳定,表情达意之广远,终在中国渺渺茫茫的词林中建构起了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线。一、关于“阑干情结”的三点阐述现今有志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者都不约而同的表达了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古代文学的研究是一项“投入大而产出少”的活动。事实的确如此。作为一名初涉者,我无法对唐宋词家的所有词作一一涉猎,而只能对堪称其“家”者之词择其一二论之。在本文具体说来包括温庭筠、李煜、冯延巳、欧阳修、柳永、苏轼、周邦彦、辛弃疾、李清照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2期2015-05-25
- “梦啼妆泪红阑干”,只因留恋“少年事”?
彦虎“梦啼妆泪红阑干”,只因留恋“少年事”?◎杨彦虎白居易的《琵琶行》,千百年来感染了无数失意落魄的文人。也许还有不少读者会与诗中的“我”“琵琶女”一样酣畅淋漓的哭过,但琵琶女“梦啼妆泪红阑干”,究竟所哭为何,颇费思量。从语境(“夜来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看,琵琶女伤心痛哭,是因一场关于“少年事”的梦。那么,“少年事”如何?我们多读几遍“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就能感受到这几句不只是琵琶女客观呈现自己才貌双
现代语文 2015年26期2015-03-01
- 秋海棠
素白的手抚上了石阑干。一缕寒冷如纤细的褐色的小蛇从她指尖直爬入心的深处,徐徐的纡旋的蜷伏成一环,尖瘦的尾如因得到温暖的休憩所而翘颤。阶下,一片梧叶悄然下堕,她肩头随着微微耸动,衣角拂着阑干的石棱发出冷的轻响,疑惑是她的灵魂那么无声地坠入黑暗里去了。她的手又梦幻地抚上鬓发。于是,盘郁在心头的酸辛热热地上升,大颗的泪从眼里滑到美丽的睫毛尖,凝成玲珑的粒,圆的光亮,如青草上的白露,没有微风的撼摇就静静地、不可重拾地坠下……就在这铺满了绿苔,不见砌痕的阶下,秋海棠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4年7期2014-08-21
- 辛弃疾词中的“阑干”意象及其忧国情怀
丹辛弃疾词中的“阑干”意象及其忧国情怀张译丹“阑干”意象频繁地出现在宋词之中,成为一个特定的情感符号,宋人常用以表达复杂的情思。分析了辛弃疾词中的“阑干”意象,并通过对这一意象的解读揭示了他的忧国情怀。阑干;忧国情怀;辛弃疾自《史记·封禅书第六》记载: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於执期,命曰迎年”[1]起,十二楼以及由此衍生的十二阑干就逐渐成为我国古典文化中特定的词语,并被词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内涵。而在古代历代历朝的文人中又以宋人最钟爱凭栏吟咏,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9期2012-08-15
- 宋词“阑干”意象发微
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2]可见,早在“词”这种文学样式兴盛之前,阑干已被作为一种诗歌意象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到宋代,这一文学传统被进一步继承和发展。随意翻拣宋词,我们会发现“阑干”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那么它到底有什么独特的审美意蕴而成为词人们钟爱的情感载体?它所承载的情感内涵以及抒写主题又有怎样的丰富性呢?一 “阑干”成为宋词中比较固定的意象的主要原因1.“阑干”的审美意蕴与词体一致。阑干,亦作栏干、栏杆,作为庭院、楼阁等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兼具实用与审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1期2011-04-07
- 长相思
楼下飞花楼上云。阑干双泪痕。江南人,江北人。一样春风两样情。晚寒潮未平。〔赏析〕早春的天气总是不断变幻。清朗空气化作浅浅阴霾浮上头顶,蔓延至心头。层叠的楼阁静矗在河岸,簇拥它的,是氤氲开来的早花,在风中摇曳着。词中的句子平静安详,描述了浅白雾色在阁楼的空隙中缓慢地绕行,忽然厚重了起来,成了云。词中景物转为人物的过渡尤其自然。同一阵春风抚摸了两岸人的脸庞,却不懂得每个人的别样心情。词人久久不肯离去,难得的沐风临江远眺,心中寂寥,却有无尽的话语,不知说与谁听。
意林 2008年8期2008-11-22
- 罗江怨 其三
远树接,倚楼人冷阑干热。〔赏析〕作者与被流放的丈夫杨慎短暂相聚之后,又面临离别的痛苦。依依离别时,妻子目送丈夫,“青山”已“隐隐遮”去丈夫的身影,她依然远眺,望着山间的“羊肠鸟道”。“雁声”、“马蹄”、“寒冬”、“孤鸟”进一步衬出了诗人送别的伤怀之情。而最后诗人凭阑远望,偎热“阑干”人凄冷的一句“倚楼人冷阑干热”更以冷热相映,一笔写出作者苦楚寄怀的心境,遂成千古名句。全诗叙述凄婉清雅,字字含冷,写尽离别愁苦与思念之情,诗中凄美的画面,读来感人至深。
意林 2008年5期200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