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中的“阑干”意象及其忧国情怀

2012-08-15 00:49张译丹
关键词:愁思凭栏阑干

张译丹

辛弃疾词中的“阑干”意象及其忧国情怀

张译丹

“阑干”意象频繁地出现在宋词之中,成为一个特定的情感符号,宋人常用以表达复杂的情思。分析了辛弃疾词中的“阑干”意象,并通过对这一意象的解读揭示了他的忧国情怀。

阑干;忧国情怀;辛弃疾

自《史记·封禅书第六》记载: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於执期,命曰迎年”[1]起,十二楼以及由此衍生的十二阑干就逐渐成为我国古典文化中特定的词语,并被词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内涵。而在古代历代历朝的文人中又以宋人最钟爱凭栏吟咏,“阑干”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频频地出现在宋词之中,渐渐地成为宋代词人表达情思的模式化意象。无论是婉约派词人还是豪放派词人笔下都出现过“阑干”这个意象,它已经作为宋人言愁的常见表现形式。

作为一个情感丰富细腻的词人,思念故国的情愁、报国无门的不遇之感、不见雁书的思乡情思,代闺音作的相思之情共同构成了内心的全部苦闷,而这满腹的苦闷从根本上说皆是源自辛弃疾那一腔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本文旨在分析辛词中的“阑干”意象,通过对这一意象的分析来解读辛弃疾的忧国情怀。

一、“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思念故国的绵绵情愁

辛弃疾一生写了大量的词曲,而其最为精彩的就是他的爱国词。作为一个故国沦陷,不得已南下,尽忠报国的爱国战士,辛弃疾深深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然而,本属意收复失地,匡扶天下,却由于南宋的偏安政策而不得,于是只得将忧国的愁思付诸于阑干之上。如《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屈原开拓了以“美人香草”来寄托政治感慨的必兴手法,而辛弃疾这首词也是以“美人迟暮”来表现自己的情思。词的上片“伤春”写风雨摧花,春光凋零,而这也正是辛弃疾当时的处境,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反被小人所馋陷。下片写美人迟暮,则是对自己壮志未酬却身已先老的无限痛心。

词人思虑之愁无法排解,只得叹一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满腔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一生济世之才无法施展,本想把阑干拍遍,却不料阑干也不可以倚靠,也是“危栏”,可见其愁思之重、之深、之沉。也许并非阑干是“危栏”,而是词人心中的那一腔愁思,恐怕阑干也承载不起,恰如李清照那满腹的愁思“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但词人个人前途之愁何以如此深重,倚栏都不得?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其内心充满英雄的豁达和豪迈,岂会为个人前途而沉郁如此!其实,从整首词的深层寓意上看,不难发现使得词人满腹愁绪连倚栏也不得的原因正是词人对状若春末残花、江河日下的南宋国势的极度忧心。正所谓爱之深,忧之切,词人以“美人迟暮”来寓意自己满腔忠愤炽烈的忧国之情,显得沉郁顿挫,缠绵哀怨,而末了的一句“休去倚危栏”更是把这种愁思推向了极致,也表现出辛弃疾深沉的忧国情怀。

有凭栏而不得的,也有凭栏得以远望的,然而不管得或者不得,其都寄托着辛弃疾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沉忧虑。其《声声慢》即是这样一首登楼远眺,凭栏吟咏思念故国之作: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这是一首登楼即兴之词,虽是和韵,却也写的情深意重。词的上阕写登楼所见,首二句是写楼的气势,下二句则写词人登楼所见。他看见“太平万里”自然是高兴的,但末句一个“凭栏”一朓却使得诗人的欣喜之感急转直下,佳气葱茏的东南与难以收复的西北失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骤然敲击词人的内心,心情是再也难以平静下来了,对故国浓浓的思念之情便接踵而至。虽然下阕拓开一笔,写忘怀乡愁后的生活乐趣“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然而我们依旧能看到词人是藏起了隐痛来苦中作乐。作为一个精忠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人士,他本不属意于饮酒作乐,恢复中原收复失地才是他的最大乐趣,然而现实却不可得。整首词都表现出他内心的不安和对故国的思念,当这种对故国的思念、对国家前途的担忧的愁闷之情无处发泄之时,词人也只得凭栏远望,怅然而返。辛弃疾的这种愁思由凭栏起,又以凭栏完结,满腹愁情无人可解,于是只得将一腔忧国愁思尽付阑干之上。

二、“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惆怅之感

辛弃疾不同一般的典型文人,他不仅能歌善词,而且还是一个胸怀沙场之略的抗金战士,《宋史·辛弃疾传》中记载了他的一则史实: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2]。

其手刃义端的胆识气量颇有侠者风范,可以说辛弃疾正是一个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然而他的人生之路却充满坎坷,宦途多舛,其收复失地的抱负不能实现,最后只能饮恨于山林之间,其一生就是一首英雄末路的沉郁悲歌。曹操以杜康解忧,辛弃疾却只得登上层楼将这一生的不尽愁情拍于阑干。如他的《念奴娇》便是一首倚栏自伤的词:

风狂雨横,是邀勒园林,几多桃李。待上层楼无气力,尘满栏干谁倚。就火添衣,移香傍枕,莫卷朱帘起。元宵过也,春寒犹自如此。

为问几日新晴,鸠鸣屋上,鹊报帘前喜。揩拭老来诗句眼,要看拍堤春水。月下凭肩,花边系马,此兴今休矣。溪南酒贱,光阴只在弹指。

这是一首伤春之词,词中“尘满栏杆谁倚”把其春日慵懒的心态写的淋漓尽致,也暗示了辛弃疾略带消极的心态,而这一切也正是源于他怀才不遇的处境。

然而在辛弃疾词中单单写自伤的词并不多,他更多的是将个人不遇之感与家国黍离之悲结合起来。在辛弃疾笔下大量表达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作品,就本质上说都是借自己的不遇之感来抒发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更深层的思虑。国之不存,毛将附焉?辛弃疾正是把自己人生的失意之感与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思虑之愁结合在了一起,才谱出了一首又一首的沉郁高昂的爱国篇章。正如他在《水龙吟》里所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作为辛弃疾南下写的第一首词,其既是对山河破碎,故国不再的叹惋,也是对壮志成空,不遇之感的哀叹。词上片主要写景,写出妩媚多姿的江山,然而这样江山在他眼中确实“献愁供恨”的对象,可见其郁闷和愁苦何其浓厚,浓到见山则情满于山的程度。而“江南游子”一语,更是写得沉痛,写出了自己碾转飘零的惆怅和壮志未酬的痛苦。这难以按捺的愁绪,使得他不得不“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试图将愁闷之苦、愤烈之志拍于阑干以求宣泄。虽终不得解脱,然而那静默的阑干,在一声又一声的拍打声中,悄然地把词人那一江愁情送向了远方,在历史的天空里反复唱响回荡。

三、“凭画栏、一线数飞鸿,沈空碧。”凭倚画栏不见雁书的思乡愁情

作为一名常年羁旅在外的他乡之客,辛弃疾有大量的词是以思乡为主题的。然而,辛弃疾的思乡之情更多意义上是思念故国之情,其思乡的愁情暗含着浓郁的忧国情思。“阑干”作为一个独特的情感意象,在这里便被词人用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思。如 《菩萨蛮》:

西风都是行人恨,马头渐喜归期近。试上小红楼,飞鸿字字愁。

栏干闲倚处,一带山无数。不似远山横,秋波相共明。

当其羁旅乡愁无处可以派遣,唯有凭栏望乡,以解愁思。这是一首思乡词,词中“栏干闲倚处,一带无数”化自欧阳修《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出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本写出了家人倚栏远眺不见离人的痛苦,而这里辛弃疾却反其意,写行人闲倚栏干,眺望家乡,却被无数山阻隔不见远方,其思乡情切跃然纸上。与他《满江红》中:“凭画栏、一线数飞鸿,沈空碧。”语意相通,思念家人却不得相见,只有凭倚画栏,忘那飞过的鸿雁渐行渐远,不见雁书的隐痛便越来越厚重。词中辛弃疾表现思归却难归的复杂情绪,而这样的思乡情绪却也正和他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是一脉相通的,其思乡的愁思也正是其忧国情怀的一部分。

四、“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伤离别思故人的离恨情愁

“阑干”这一意象在宋词之中常用来抒发相思闺怨、忆旧伤别。作为豪放派的辛弃疾也写有大量的“男子作闺音”的闺情词,其也惯于将寂寞闺妇的惆怅情思倾诉于那静立无言的阑干之上。如:《鹧鸪天》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这是辛弃疾男子作闺音的一首词,借词中女子抒发了相思离情。词中一句“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将女主人公那种为情所困,思念离人的痛苦写到了极致,明知不可能望见,却依旧频频倚栏眺望,不能自已,这是何等深挚的情感啊!其与《昭君怨》中“独倚小阑干,许多山”所表现的相思之情是同样厚重的。其实辛弃疾爱情词中表现的诚挚的感情,是与他爱国的感情深挚是一致的,都是他那忧国忧民情思的表现,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五、结语

凭栏总是销魂处,“阑干”这个词人笔下的常客,总是和惆怅、失落联系在一起。在辛弃疾一生所写的600多首词中,“阑干”频繁的出现,其也与他的思念故国,不遇之感、离别愁恨相融合在一起,成为辛词表现忧国情怀的一个独特意象和情感载体。凭栏处,无限江山,而那无限江山的背后,正是那一腔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1]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第六[M]//史记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2:1403.

[2]脱脱,阿鲁图.宋史·辛弃疾传[M]//宋史卷四百零一·列传第一百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7:3919.

I207.23

A

1673-1999(2012)09-0108-03

张译丹(1988-),女,四川邻水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文学院2011级古代文学唐宋方向研究生。

2012-02-28

猜你喜欢
愁思凭栏阑干
立秋
错把异乡当故乡
凭栏诗境
天净沙·春
鹧鸪天·无题
秋思
清平乐·阿美歌舞
思远
松影阑干
纳兰词与李煜词之愁思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