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明,袁琴
职业院校传媒类专业“项目市场化”教学模式
——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何光明,袁琴
职业院校传媒类专业传统的项目教学仅仅停留在项目本身,项目完成后就结束了整个教学过程。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对项目教学过程进行延伸,即将项目市场化转化为商品,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介绍了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传媒类专业“项目市场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实施方式。
职业院校;传媒类专业;项目市场化;教学模式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重庆市大力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社会对传媒类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适合岗位需求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作为全国第三批高等职业示范院校,树立了“就业导向、能力本位、走工学结合道路”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做了很多工作。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2007年传媒艺术系传媒类专业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2008年组建了“栏目剧实验班”,通过与各级电视台携手,采用制播分离方式,首次将真实的项目引入课堂,由师生共同创作栏目剧,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根据协议价格售予播出平台。在教学活动中,由行业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师生共同参与到项目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分析借鉴相关院校的改革经验,总结出了职业院校传媒类专业“项目市场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西部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专家预计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将存在巨大的缺口。自举办高职以来,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就业导向、服务区域经济”办学理念不断深入。结合西部地区实际,联合传媒行业,实施全程工学交替,首创中国电视栏目剧高校协作体,创建“项目市场化”教学模式,得到行业企业、社会和学生的认同,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为了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职业院校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力求解决目前教学上存在的“五个脱节”:(1)教学目标理想化,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脱节;(2)教学内容学科化,核心能力培养与岗位要求脱节;(3)教学方法单一化,学生技能实践与生产实践脱节;(4)教学评价一元化,学校评价标准与行业标准脱节;(5)教学成果陈列化,教学成果转化与市场推广脱节。
根据重庆乃至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明晰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行业需求开发能力标准,实现教学目标与工作的结合;面向职业岗位开发项目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的结合;立足教学工厂组织工学交替,实现教学方法与工作的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实施校企互认,实现教学评价与工作的结合。该模式中,“行业需求、职业岗位、教学工厂、工作过程”都直接与“工作”关联,“能力标准、项目课程、工学交替、校企互认”都直接与“学习”关联,“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教学成果(影视作品),并将影视作品转化为商品,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实现了成果转化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思想(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市场化”教学模式
运用教育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采取比较法、实验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在影视广告专业“栏目剧实验班”试点,系统构建起“项目市场化”教学模式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1)项目市场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根据传媒行业工作岗位需求和能力标准,依托中国电视栏目剧高校协作体,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教师共同组成课程体系开发团队,联合企业共同制定传媒类专业“项目主导型”课程体系。其中,行业专家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就工作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提供意见;职业教育教师则基于这些要求以课程形式设计具体的教育过程,形成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材等文本的编制。2008年组建“栏目剧实验班”,按真实项目进行教学,通过与省、市、地级电视台携手,学生参与栏目剧摄制过程,在“做中学,学中做”。至2011年共组建了四届栏目剧实验班,培养栏目剧制作技能人才100余人,用人单位对学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解决了教学内容学科化与岗位要求脱节的矛盾,实现了核心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相适应。
以我院影视广告专业栏目剧班为例,将栏目剧班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式、循环式的方式进行项目课程体系的设计。这种方式的核心特征是课程内容以从简单到复杂的系列典型产品或服务为主线展开,每个项目均包括本专业主要工作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其工作过程都是一致的。如栏目剧班课程要求学生根据市场项目,完成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编辑这三个中心任务,且每个工作任务均要保证项目的完整性及延续性,则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设计若干个项目课程,每个项目课程都重复学习这三个工作任务。这种方式尽管工作过程是重复的,但由于项目不同,具体内容和要求不会重复,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在项目课程的具体完成过程中均要严格按照教学工厂要求,及时与教学团队密切沟通,随时调整实施方案,项目的完成则由行业专家协同学校教师从教学角度和作品实际情况完成评测,如果达标,则由教学工厂负责将该产品推向市场,完成教学成果转化。
(2)项目课程教学的实施。统筹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结合专业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是采用“教学工厂”的形式来实施教学,具体的做法是将校内传媒实训基地变身为“教学工厂”,在“教学工厂”运行中采用“教学—生产”的动态结合,“教学工厂—行业企业”的双向互动,实现教学项目市场化。“教学工厂”实际上是承载教学功能的工厂,其岗位的设置、人员的分配和具体管理都将教学功能和企业生产功能有机结合。具体到影视广告专业的教学工厂,通过分析电视节目制作的一般流程,设置编剧、导演、摄像、灯光、剧务、场记、录音、制片、包装等具体岗位,学生在不同的岗位可以学习到不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多个岗位的结合又具备独立生产各类电视节目的能力。为保证生产的常态化,“教学工厂”还结合市场需要和行业要求进行制度化的管理。
通过“教学工厂”的成立,能够承担电视节目的制作,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解决了教学实施单一化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矛盾,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结合;解决了教学评价一元化与行业标准相脱节的矛盾,实现了教学效果与行业标准相统一,使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工厂”中得到提升,从而实现传媒类专业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3)项目课程和教学的评价。课程考核的标准是学校与行业共同制定的相关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及评估办法、考核标准,具体考核方法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对项目完成情况作综合考核评估。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在项目完成中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的提高情况,同时也将项目完成的情况即最终的作品以行业标准来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在这种真实项目的实战演练中,更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高,同时对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就业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教学成果转化为市场商品。通过与行业企业采取项目合作、组建电视台、传媒公司及影视类高校共同构成的高校电视栏目剧协作体,搭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解决了教学成果陈列化与教学成果转化脱节的矛盾,实现了教学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奠定了教学成果(影视作品)转化为市场商品的基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我们与重庆电视台《雾都夜话》《有话好好说》等栏目签订了购片协议,与四川广安电视台、河南许昌电视台等单位签订了影片定制协议,由教学工厂组织师生根据客户要求编写栏目剧剧本,并组织生产制作,在产品完成后由教学工厂统一递送至客户单位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由客户单位统一安排播出。迄今为止,教学工厂独立创作电视电影2部、独立制作栏目剧40余部且顺利播出,获得良好的收视率,具备了批量生产电视栏目剧的能力,实现了常态化播出。
在项目市场化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组建了栏目剧班,成立了栏目剧生产“教学工厂”,以学生和教师为生产小组,共同生产产品推向市场。不仅满足了教学工厂产品常态化生产的需要,而且使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满足行业的需求。
第一,创建了“能力标准、项目课程、工学交替、校企互认”的“项目市场化”传媒类专业教学模式。依托行业需求开发能力标准,面向职业岗位设置项目课程,立足教学工厂实施工学交替,基于工作过程实施校企互认,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商品,实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转化与工作相结合,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创建了传媒类专业“项目市场化”的教学模式。
第二,首创全国电视栏目剧高校协作体。“电视栏目剧高校协作体”将电视台、传媒公司与高校有机结合在一起,搭建栏目剧创作及推广的交流平台,解决职业教育走向市场的难题。通过项目审批,提供播出平台,协调行业兼职教师,实现教学过程企业化,使栏目剧生产走进高校课堂,实现教学项目市场化。
第三,组建企业化运作的传媒类专业 “教学工厂”。针对栏目剧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状,首创电视栏目剧实验班,组建“教学工厂”。师生共同参与项目生产,实施企业化管理。达到项目真实化、生产流程化、产品市场化的“三化”目标。让学生全程融入生产过程,营造了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提前在“教学工厂”中得到锻炼。
(1)推广性强,认可度高。“项目市场化”教学改革首先在影视广告“电视栏目剧”班试点,然后在影视动画、影视广告、编导、广告设计与制作等7个传媒艺术类专业进行推广,累计受益学生达1 800人。运用“项目市场化”教学改革后,学生到课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达到95%,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达到99%。招生人数平均每年递增5%,其中影视广告等3个专业进入“一专”招生。
(2)促进课程改革。“项目市场化”教学改革运用到课程建设中,建成院级精品课程3门(摄影、电视栏目剧摄制、数字影像制作);编写了《Premiere Pro CS4视频编辑项目教程》《数字影视后期合成项目教程》《多媒体技术》4门教材。
(3)学生专业能力提高。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先后获得全国首届广播影视类专业学生创作作品大赛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重庆赛区二、三等奖5项;重庆市教育摄影大赛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20余项;重庆市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20余项;重庆市高校动漫设计技能竞赛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6项;近两届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通过率在95%以上。
(4)教师教学成果显著。在“项目市场化”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1篇;组建影视广告教学团队;组建传媒技术开发与研究中心;获得省级摄影比赛一等奖2项;1名教师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1名教师2009年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十大杰出动画导演;师生参与制作的三维动画片《绿娃娃之生态小宝贝》(200集),由广电总局评审获得2009年度全国优秀动画片和2009年度全国精品动画片;教师主持《传媒影视类专业“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的影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传媒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工厂”系统化设计实践研究》《项目教学法助推影视类专业面向市场办学的创新研究》省级科研课题4项;师生独立创作电视电影2部;独立制作栏目剧40余部并在重庆电视台播出,分别于2009、2011年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栏目剧评优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我系的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国内各家省市级电视台、地区级电视台慕名来校选择栏目剧班毕业生。
(1)积极服务西部创意产业。项目实施以来,传媒艺术类专业共有1 800余名学生毕业,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主要承担栏目剧制作、影视制作、动画制作、广告设计等工作,为重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做出了贡献。
(2)综合素质高,得到影视行业企业的认可。与重庆电视台《雾都夜话》、重视传媒集团《有话好好说》、四川广安电视台等栏目实现全面深层次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熟悉和认同企业文化,学生受到企业好评。
我校作为全国电视栏目剧高校协作体发起单位,近年来,项目组在市内外大型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2次,举办教学改革师资培训班2期,召开成果推广座谈会、研讨会20余次,有10余所职业院校先后考察学习我院的教学改革经验。目前,重庆及西部省区有8所职业院校学习和借鉴了“项目市场化”教学改革模式。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谢定明,黄明胜,陈爱群.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
[3]吴全全.“项目教学法”: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收获之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
G642.0
A
1673-1999(2012)09-0204-03
何光明(1967-),男,四川西充人,硕士,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副教授;袁琴(1981-),女,四川广安人,硕士,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讲师。
2012-03-08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教学法助推影视类专业面向市场办学的创新研究”(11SKQ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