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古诗新唱”的融学科教学实践

2025-02-21 00:00:00王媛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5年2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小学音乐

【摘" "要】古诗作为人音版《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学段均有涉及。开展“古诗新唱”教学,将吟唱、诵读、表演、创造等活动有效融合,可以更好地丰富音乐课堂。为了解决当前“古诗新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从情境、活动、展示三个维度出发,将古诗文化与音乐教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音乐;古诗新唱;文化传承;融学科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将音乐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加以关联和融合”,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理解素养”。古诗内容作为人音版《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学段均有涉及。开展“古诗新唱”教学,将吟唱、诵读、表演、创造等活动有效融合,可以更好地丰富音乐课堂。然而,长期以来,“古诗新唱”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教师教学时往往采用朗诵法,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评价标准单一低效,不利于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文化内涵,无法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从情境、活动、展示三个维度出发,将古诗文化与音乐教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以“境”通意,多维度理解文化

教师可以“境”通意,创设多元化的情境,唤醒学生对古诗意境、词曲内涵的感知,营造有韵味的“古诗新唱”学习氛围,加深学生对古诗文化内涵的理解。

(一)领会古诗意境,初步了解文化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绪。古诗多以各类意象表达情感,教师在开展“古诗新唱”教学时,可通过意象创造情境,引导学生从歌曲、意境、节奏中探索文化。

例如,在歌曲《咏鹅》的教学中,可以先用谜语竞猜作为引入,谜面为“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学生兴趣高涨,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激发。接着,教师播放《咏鹅》的歌唱音频,以音乐意境为辅助,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节奏。

学生发现,第一段曲调中,三个“do”音重复使用,紧接一个四分休止符。这个组合展现出儿童发现鹅的惊喜,体会了儿童的顽皮、可爱。第二段一开始就提高了五度,曲调流畅,多在高音区回旋,充分表现了儿童看到鹅的兴奋、快乐,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热爱之情。最后教师将学生分为诵唱组、绘画组、表演组,传递热爱动物的精神文化,培养喜爱自然的积极情感。

(二)解读古诗意境,深入探析文化

古诗的节奏是学生感知旋律、探索文化、理解情感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自然的声律节奏进行朗读,抓住逻辑重音,了解独特的情感,让意境通过声音传递,以此培养学生表现古诗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歌唱素养。

例如,歌曲《春晓》抒发了诗人对烂漫春光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喜爱之情。授课时,教师将歌曲《春晓》的音乐节奏和古诗的韵律结合。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三)串联生活情境,鉴赏品味文化

音乐课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词的音乐内涵。教师可以从关联生活入手,勾勒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从多角度鉴赏古诗文化。

例如,歌曲《游子吟》以优美的旋律表达了母子之间的动人情感,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带领学生鉴赏其中的文化。基于学生对母亲在灯下缝补衣服的场景较为陌生的事实,教师先创设了类似的情境:你即将出远门参加一场比赛。临行前,妈妈认真地帮你整理行李。她反复确认,生怕遗漏了某样东西。学生代入情境,深入体会母爱的伟大。之后,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游子吟》,让学生通过聆听分析其在音区和形式上的不同。学生发现:第一版的旋律音域较低,像在对母亲低声诉说自己的心事;第二版的音域较高,旋律行进由高到低,表达了对母亲强烈的感情。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学会了用古诗表达情感,感受到音乐、古诗、文化、生活相互交融的关系。

二、以“动”思韵:多方式传达文化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深度挖掘音乐教材有效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达能力。活动是吸引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肢体律动、主旨新编、情境体验”等活动,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悟。

(一)肢体律动,初步表现文化

肢体律动是感受古诗节奏、情绪、旋律意境的重要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在“古诗新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跟随诗词节奏、动词提示等,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表现古诗中的内容。

例如,歌曲《但愿人长久》选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教师在教学时从对诗入手,即出示上句,让学生对出下句。有了前面的铺垫,再引导学生跟随古诗节奏创编律动动作。对于“把酒问青天”一句,可以将胳膊上扬,做“问青天”的姿势;对于“我欲乘风归去”一句,可以做交叉步转身的动作。在肢体律动中,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表现古诗的内容。

(二)主旨新编,探索主题文化

2024年春晚,一首《上春山》再次激发了人们对古诗的热情。该歌曲以“春”为主题,结合古诗特色、音乐旋律进行了二次创造。教师结合《上春山》,对人音版《音乐》中的“古诗新唱”内容进行了拓展,力求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例如,古诗《春晓》描绘了春天夜雨过后的晨景,体现了作者对美好春光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引入歌曲《上春山》,进行主旨新编教学,教学过程如表2所示。

(三)情境体验,诗情交融表文化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教师应以引导学生经历、参与、体验为主,让学生基于真实感受不断创新、探索古诗文化,提高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和文化表达能力。

例如,古诗《关山月》是一首琴曲,为了让学生感受歌曲旋律的情感基调,教师先播放《关山月》的朗诵视频,创造以下学习情境。

情境1:呈现辽阔的边塞图景,让学生体会征人的情绪。

情境2:呈现具体的战争画面,让学生感受战场的悲惨和残酷。

情境3:创设征人思念家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戍客思归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琴歌《关山月》并介绍古琴,让学生了解琴弦的低音、中音。 在理解乐理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深切感受了古琴曲的雄浑、苍凉,进一步理解了边塞精神。

三、诊“诗”趣唱:多途径传承文化

学习文化是为了传承文化。“古诗新唱”教学的后期,教师可尝试通过古诗沙龙、跨界展示等方法,带领学生传承、创新古诗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古诗沙龙,词与曲的共振

课堂末尾,教师组织古诗沙龙,引导学生立足主题,改编词曲,并交流成果,加深对古诗文化的理解。

例如,歌曲《咏鹅》围绕“鹅”展开,教师可以围绕该主题,组织学生结合音乐旋律,将三个“do”音和四分休止符融入古诗,创作新的作品,而后以沙龙的形式在班级内展开交流。学生创编了多种作品:有的根据歌曲的旋律,将“鹅”这一动物换成自己喜爱的其他动物,如猫、狗、兔子等,并对其特征加以描述;有的根据自己的喜好,为古诗《咏鹅》创编新的旋律。

(二)跨界展示文化,诗与情的赞赏

传承、推广古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古诗新唱”这一创新形式,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为此,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古诗新唱”文化传承活动。学生充分结合语文、美术、舞蹈等的学习经验,完成综合性成果。有小组演唱歌曲、表演舞蹈并录成视频发给自己的家人,有小组制作海报、书签等送给自己的朋友,还有小组制作伴奏乐器。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以班级展演的方式展示成果。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演绎、传承古诗文化。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等都获得了较大提升。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古诗以优美的诗句和丰富的情感打动人心。教师可以应带领学生解读古诗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将古诗文化与音乐教学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陈玉秀.跨学科背景下小学古诗教学策略例谈[N].语言文字报,2024-01-10(5).

[2]杨敏娟.吟诵经典:“古诗新唱”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施途径[J].数据,2023(1):111-1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小学音乐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50:26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49:03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8:50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59:10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7:23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