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是当前我国充实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渠道。乡村教育理解力不仅关系到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环境的适应程度,更影响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公费定向师范生未来能否真正融入乡村社会的关键所在。然而,地方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培养意识滞后,课程内容缺乏乡村教育元素,校园文化乡村教育氛围营造不足,乡村教育实践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阻碍了学生乡村教育理解力的发展。为此,可以通过强化培育意识,聚焦乡村教育核心目标;融合乡村元素,构建全面课程教学内容;营造乡村氛围,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完善实践体系,强化乡村教育实战能力等途径来培育定向师范生乡村教育理解力。
[关键词]地方高师;公费定向师范生;教育理解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5) 01-0080-04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教育发展成为实现城乡教育均衡、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而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2020年 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20〕5号),提出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乡村教师。[1]乡村定向师范生政策是对国家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延伸和补充,乡村教师的定向培养已成为我国当前乡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渠道。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乡村教育的成效。地方高师院校根植于地方,其建校初衷及所处地域决定“在地性”,其定向师范生培养必须始终围绕“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目标。通过培养熟悉地方、具有乡土意识与乡土情感、愿意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师范生,与当地基础教育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社会发展。教育理解是作为理解主体的师生在与教育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在感情、认知与行为方面不断筹划并实现自己的生命可能性。[2]乡村教育理解力是公费定向师范生在未来乡村教育实践中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综合包括乡村教育理念、乡村教育思维方式以 及乡村教育思想活动等。[3]乡村教育理解力不仅关系到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环境的适应程度,更会影响他们在未来教学实践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因此,深入探讨地方高师院校公费定向师范生乡村教育理解力的培育困境与路径,对于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乡村教育理解力的价值意蕴
(一)增强职业认同感与使命感:教育理解力与专业成长的深度融合
教育理解力不仅涉及公费定向师范生对教育过程的认知,而且深刻影响着他们对职业角色的全面剖析与接纳。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他们凭借对教育的深刻认知,持续构建并深化对教育知识的认识,内化并实践教育信念,进而收获深远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这种源自内心的驱动力促使他们更加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强化了其职业归属感与责任感。公费定向师范生通过乡村教育理解,逐步领悟到乡村教育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他们在促进乡村教育复兴中所肩负的责任与神圣使命,从而深化他们对于乡村教育独特价值的坚守信念。对于定向师范生而言,乡村教育将不仅成为他们职业生涯的基石,即一种赖以生存的方式,更是他们实现个人成长与进步的重要土壤,是他们心灵归宿的形而上学层面的精神寄托。他们只有扎根乡村,才能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才能为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他们要通过教育理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寻求专业成长的机会和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二)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情境化教学与教育经验的深度整合
公费定向师范生通过培养乡村教育理解力,实现教育认知与实践的深度结合。这使他们不仅能深入理解乡村教育的特定环境和条件,还能在未来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理解,设计出符合乡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通过情境化教学,将乡村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融入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乡村教育理解力也让他们注重在教育过程中不断重构意义,通过情境再现、切身体验和意义创生,生成独特的教育经验,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教育文化。这种教育文化的形成,不仅丰富了乡村教育的内涵,还提升了乡村教育的品质,为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定向师范生还通过教育理解力,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他们不仅关注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还能积极挖掘和利用乡村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如乡土文化、自然景观、社区资源等,使这些资源成为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乡村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推动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解力与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乡村教育理解力在价值论视域中,以寻求教育本真意义为价值取向。这要求公费定向师范生不仅要关注教育本身,还要将教育置于乡村社会的大背景中,以开放的姿态主动组织乡村各方力量助力乡村教育的发展。公费定向师范生通过教育理解,认识到乡村教育在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建设,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他们利用教育理解力整合普适性教育经验和乡村从教特殊经验,对乡村教育知识系统进行校本化改造,使知识传授既符合乡村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开阔其视野。这种知识传授的方式,不仅能提高乡村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增强他们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公费定向师范生还通过教育理解力,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结构的优化和乡村社会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为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地方高师院校公费定向师范生乡村教育理解力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意识滞后:乡村教育理解力重视不足
地方高师院校在公费定向师范生乡村教育理解力培养上的意识滞后,表现为多重维度的缺失。首先是教育理念层面的忽视。地方高师院校在教育理念上往往过于追求知识的标准化和学术化,而忽视了乡村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院校在培养公费定向师范生时,更多地关注其学术能力和教学技能的提升,而忽视对其乡村教育理解力的专门培养。院校未能充分认识到,乡村教育理解力不仅是公费师范生未来从事乡村教育工作的基础,更是其能否在乡村教育环境中有效发挥作用、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其次是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地方高师院校往往缺乏针对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差异化培养方案,未能将乡村教育理解力作为公费师范生培养的核心素质之一。部分地方高师院校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过程中,热衷于扩大办学规模、学科门类的扩张、科研水平的提升,以跻身于综合大学之列,忽视了师范专业建设、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4]这种培养目标的模糊定位,使得公费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难以获得针对乡村教育的专门指导和训练,从而难以形成对乡村教育的深刻理解和认同。最后是高师教师认知偏差的制约。部分高师教师认为,由于公费师范生具有乡村生活背景,他们自然而然地就具备了对乡村教育的理解和认同。这种认知忽视了乡村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公费师范生个体差异对乡村教育理解力的影响,导致他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公费师范生乡村教育理解力的专门培养和引导。
(二)课程内容脱节:乡村教育元素缺失
在地方高师院校公费定向师范生乡村教育理解力培育的过程中,课程内容与乡村教育实际的脱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是课程内容的城市化倾向。当前,地方高师院校的课程内容往往过于追求城市化、现代化,乡村教育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以及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往往被忽视或边缘化。在课程设计上,院校更多地参考了城市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导致课程内容与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这种城市化倾向不仅体现在教材的选择上,更深入到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使师范生难以形成对乡村教育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课程内容与乡村教育实际的脱节还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上。在地方高师院校的课程中,有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即使设置了实践环节,也往往缺乏与乡村教育相关的实践内容和机会。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公费定向师范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乡村教育实践中,更难以在实践中深化对乡村教育的理解和认同。
(三)校园文化缺失:乡村教育氛围营造不足
在地方高师院校公费定向师范生乡村教育理解力培育的过程中,校园文化的缺失对公费定向师范生乡村教育理解力的培养也存在深远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校园环境缺乏对乡村教育的展示和宣传是公费定向师范生难以形成直观认识与情感体验的重要原因。在当前的校园文化中,城市教育的元素和案例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乡村教育的相关内容则相对较少。这种不平衡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师范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难以接触到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难以形成对乡村教育全面、深入地认识。同时,由于缺乏对乡村教育的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师范生往往难以产生对乡村教育的深厚情感,进而影响到他们未来从事乡村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与安排缺乏对乡村教育的关注,进一步阻碍了公费定向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深入理解与认同。多数校园活动,如专题讲座、学术交流会及社会服务实践,往往聚焦于城市教育的热点议题与最新进展,而对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与面临挑战关注不足。这种活动安排导致师范生难以通过亲身参与形成对乡村教育的深刻认知与充分接纳。他们大多只能依靠书籍资料或他人转述获取乡村教育的零星信息,缺乏直接参与乡村教育实践的机会,进而难以构建起对乡村教育的全面认识与深入理解。
(四)实践机制不健全:乡村教育实践机会匮乏
公费定向师范生乡村教育理解力培养的实践机制不健全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其核心表现为乡村教育实践机会的匮乏和实习质量的低下。一是合作机制不健全,实践机会难以获得。公费定向师范生获取乡村教育实践经验的桥梁在于院校与乡村学校间合作机制的完善程度。但当前众多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与乡村学校间的合作框架尚待强化,致使师范生实习期间难以获取充分的乡村教育实践平台。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沟通不畅、资源分配不均及利益诉求差异等多重因素。因此,深化院校与乡村学校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将成为保障师范生实习机会的关键。二是实习过程中的辅导与反馈机制存在不足,直接削弱了实习成效。其中,指导教师的数量不足、专业能力欠缺以及反馈机制不健全,均是影响指导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完善实习指导与反馈机制,确保师范生能够及时获得有效地指导和反馈,是提高实习质量的关键。三是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教学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对乡村教育环境、学生特征及社区文化的深入理解。这种偏向技能训练的教育方式,制约了他们乡村教育理解力的全面发展。
三、地方高师院校公费定向师范生乡村教育理解力培育对策
(一)强化培育意识,聚焦乡村教育核心目标
强化地方高师院校公费定向师范生乡村教育理解力的培育意识,是确保乡村教育获得高质量人才支撑、推动乡村教育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师范院校需从多个维度深化对乡村教育的理解与认识,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培养策略。
首先,深刻认识到乡村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重要作用,明确公费定向师范生作为未来乡村教育主力军的角色定位。院校领导层及全体教师不仅要在理论层面对乡村教育有深入的了解,更要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乡村教育的现状与挑战,从而增强对乡村教育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感。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乡村教育培训、实地考察和调研,以及邀请优秀乡村教师来校讲座和交流,可以有效提升教师对乡村教育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投入,为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应优化教研内容,将乡土情怀的培育融入公费定向师范生的课程体系中。学校教育应构建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课程文化,[5]通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育资源以及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公费定向师范生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再次,注重培养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在面向乡村教育方面,师范生要具备关键的教育教学知识、教育教学能力与育人情怀,这是乡村教师的首要职能。[6]也是培养他们乡村教育理解力的重要前提。这要求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结合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为公费定向师范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同时,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为未来的乡村教育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融合乡村元素,构建全面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培养师范生乡村教育理解力的核心环节。作为培养公费师范生的地方高校, 应在中观层面教师教育过程中凸显“地方性”价值取向[7],融合乡村元素,构建全面课程教学内容。首先,融合乡村元素是提升公费定向师范生乡村教育认知的关键。乡村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价值的塑造。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将乡土自然、乡土艺术有机融入其中,通过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教材促使公费师范生热爱乡土、回归乡土、扎根乡村教育事业。[8]可以开设乡村文化概论、乡村社会学、乡村经济学等选修课程,让师范生深入了解乡村的文化底蕴、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增强他们对乡村教育的认知深度和广度。其次,构建全面课程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乡土情怀。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根植于对乡土文化的深切认同与热爱。将乡村元素融入课程设计,如增设乡土文学赏析、乡土艺术体验及乡土历史探究等课程,能够有效激发师范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与情感共鸣,进而深化其乡土情感。此情感的培养,不仅助力师范生更快适应乡村教育环境,亦促使他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乡土文化的承续与创新。再次,课程体系的设计需兼顾系统性与连贯性,鉴于乡村教育的复杂性与多元性,课程设计应强调跨学科融合,构建跨领域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并根据师范生的学习阶段与专业特性,合理规划课程内容与进度,确保课程体系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三)营造乡村氛围,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地方高师重要的文化现象,集中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公费定向师范生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同乡村教育。师范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自我成长需要的价值观念。[9]首先,营造乡村氛围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基础。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教育理念及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而乡村氛围的融入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设立乡村文化展示角、呈现乡村风光与艺术作品等举措,可在校园内营造出一种独特的乡村文化氛围,使师范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浸润于乡村文化的魅力之中。这种氛围的营造,不仅有助于师范生直观感知乡村文化,更能激发其探索欲与求知欲,进而深化其对乡村教育的理解与思考。其次,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时,应充分融入乡村教育的理念、乡村教育名人的事迹、乡村教育的成功案例等内容,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乡村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这样的文化构建不仅能够帮助师范生更全面地了解乡村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还能够激发他们对乡村教育的热爱之情与责任感,从而增强他们投身乡村教育的决心。再次,校园文化活动应注重多样性与创新性。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节、乡村教育论坛等活动,可以丰富师范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乡村教育实践体验,进一步促进他们对乡村教育的认同与投入。同时,这些活动还可以激发师范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将来在乡村教育中的创新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四)完善实践体系,强化乡村教育实战能力
师范生在学校所学习的教师教育理论知识只有结合真实具体的情境,并经过“再情境化”的过程,其意义才能被完整地建构,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育人实践。[10]要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实践体系,使公费定向师范生能够亲身体验、深入实践,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乡村教育实践能力。一方面,完善的实践体系是提升师范生乡村教育实战能力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师范生将学术知识转化为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要构建一个涵盖课堂实践、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等多层次的实践体系。在课堂实践中,师范生可以通过模拟乡村教育场景或案例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乡村教育的特点与挑战;在校内实训中,可以设立专门的乡村教育实训室,提供所需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让师范生进行模拟教学与反思;而在校外实习阶段,师范生则通过与乡村学校的合作,参与为期数周或数月的实地教学,亲身体验乡村教育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强化乡村教育实战能力是提升师范生乡村教育理解力的核心。实战能力的提升不仅意味着师范生能够掌握乡村教育所需的教学技能,还意味着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深化对乡村教育的理解。在实践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教育课题研究与改革项目、团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总之,乡村教育理解力对于地方高师院校公费定向师范生而言,是其未来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基石,也是推动乡村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培育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乡村教育理解力展现出了迫切的需求性与时代意义。因此,应持续探索与实践,不断优化培育路径,让公费定向师范生成为连接城乡教育、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为激发乡村教育的内在活力,实现教育公平和乡村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3735/202009/t20200903_484941.html,2020-09-03.
[2]熊川武.教育理解论[J].教育研究,2005(8):5-10.
[3]李健,原旭辉.高师全科师范生乡村教育理解力培养路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4):91-96.
[4]万正维.高校师范生就业认知偏差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30):115-116.
[5]周智慧.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的行动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9(1):100-107.
[6]时伟.教学卓越:卓越乡村教师培养的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20(4):35-40.
[7]郭芳.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地方性”价值取向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4):39-44.
[8]冉力,唐松林.乡土文化融入师范生校本教材建设研究:意蕴、理念与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8):145-149.
[9]王婷婷,向艳.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逻辑机理及路径优化[J].江苏高教,2024(1):86-90.
[10]胡重庆,缪淑芳.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4(11):52-59.
(责任编辑:孟冬冬)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学专项课题“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地方认同与融入研究”(22YBJ17);2023年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湘南地区乡村教师地方融入的现实困难与破解路径研究”(XSP2023JYC052);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教育部重点项目“新生代乡村教师地方融入的维度、特征及提升路径研究”(DHA230407)。
" "作者简介:刘小兰(1980—),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