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强调“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鞍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鞍钢)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积淀了丰富的工业文化遗产。鞍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打造具有鞍钢特色的红色钢铁文化,为加快推动新鞍钢高质量发展、建设更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增强历史自觉,
持续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传承
鞍钢是“鞍钢宪法”的诞生地,曾创造了我国钢铁工业史上多个“第一”,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工业文化遗产数量多、价值高。鞍钢党委站在传承红色基因血脉、加强职工精神文明建设、扩大企业文化影响力高度,深刻理解把握新时代做好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保护传承的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基因血脉的使命担当。鞍钢工业遗产群是我国现存最早、产业链保存最为完整的工业遗产之一。目前登记在册、具有较高价值的各类文物和藏品就有一万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423件,形成了鞍山钢铁、攀枝花钢铁厂、本溪湖三大国家工业文化遗产群。其中,鞍山钢铁、本溪湖遗产群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鞍钢宪法”列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事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事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见证了我们党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筚路蓝缕、锐意进取的艰辛历程,承载着红色鞍钢的基因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必须薪火相传、代代相承。
强化价值引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鞍钢工业文化遗产,蕴含着鞍钢人矢志不渝的精神观念和价值追求,是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的鞍钢精神的外在表现,构成了推动鞍钢改革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鞍山钢铁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一代代钢铁人在“只能种高粱”的废墟上,依靠自己力量恢复生产,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和第一炉钢水;攀钢作为完全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建设与发展起来的我国战略后方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是三线精神的发源地;本钢(前身本溪湖煤铁公司)是中国近现代冶铁工业的开端,史称“南有汉冶萍,北有本溪湖”,在我国近现代冶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这些工业文化遗产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爱企热情最生动的教材,合理运用好这些工业文化遗产,教育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更好地认识和认同鞍钢精神、鞍钢文化,树立正确观念和远大追求,增强文化自信心、自豪感,激发职工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提升文化软实力,涵养厚重企业文化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具有鲜明红色基因的中央企业,鞍钢流传至今的文物和工业文化遗产,是讲好鞍钢故事、展示企业文化魅力的不竭源泉和有效载体。多年来,鞍钢集团党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红色文化传承,延续“红色鞍钢”历史血脉,擦亮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特色品牌,打造了具有鞍钢特色的红色钢铁文化,成为鞍钢企业文化的重要名片。
坚持保护第一,
最大限度保留历史风貌
工业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属性,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鞍钢党委坚持保护第一,在科学保护工业文化遗产上下真功夫、硬功夫、细功夫。
摸清遗产底数,做到“心中有数”。鞍钢党委全面开展工业文化遗产调查梳理工作,邀请专家对现存文物价值进行系统评估,留存影像资料,建立科目台账,设立安全责任人公示牌,形成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4年,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鞍钢党委组建专业工作小组,对所属3个行政区32处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实地调查工作,为进一步加强保护利用奠定基础。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全力开展抢救性修复,对室外陈列的大型铁质文物昭和制钢所1#高炉、2300毫米三辊劳特式轧机、无缝钢管定径机,通过申请专项保护资金、聘请专业团队修复等方式,最大限度保护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井井寮旧址”进行主体修缮、恢复原貌。
健全体系制度,确保“有法可依”。2017年,鞍钢党委成立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统筹负责鞍钢工业文化遗产规划和保护利用工作。自2022年起,由鞍钢博物馆代行鞍钢工业文化遗产管理权限,负责工业文化遗产申报、修复、利用等工作,同步加强对工业文化遗产产权单位、使用单位的监管工作。积极研究制定《鞍钢集团工业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试行)》《鞍钢集团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办法(试行)》,推动工业文化遗产保护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分级分类保护,力争“应保尽保”。按照“能保则保、能用则用”及“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鞍钢党委对规模较大、不可移动文物,划定保护范围,设置醒目标志,健全监控系统,明确专人监测,确保核心物项不被破坏;对仍在使用中的,加强日常维护,确保本体安全;对可移动文物实行入库集中保存。2014年,鞍钢党委利用原烧结总厂改建1.2万平方米博物馆和5.5万平方米钢铁主题公园,建成鞍钢博物馆,收藏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照片3000多幅、实物10000多件,鞍钢博物馆改造设计荣获伦敦设计奖国际展览类金奖。2021年,在鞍钢党委的大力推动下,建成攀枝花原点博物馆,真实还原了党中央建设攀钢、十万大军建设攀枝花的波澜壮阔历史画面;2022年,建成本钢文史馆,记录本钢从1905年成立以来“为工业中国而斗争”的光辉历程,展现本钢作为“共和国功勋企业”为中国钢铁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推动转化发展,
让工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鞍钢党委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传承与创新融合,千方百计挖掘工业文化遗产多重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更多文物走出库房,融入生活、服务人民。
坚持挖掘推广,让红色形象“立”起来。鞍钢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工业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红色资源属性。鞍钢党委积极发掘、整理红色资源,“唤醒”工业遗产,传递“红色能量”。编史修志以“立传”,编撰《鞍钢史》、鞍钢志以及《鞍钢组织史》《鞍钢年鉴》等书,编辑《“老英雄”孟泰》《雷锋在鞍钢的423天》《“鞍钢500罗汉”故事集》等,让红色资源“有名有姓”地展现出来。组织申报以“立名”,邀请工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评审鉴定,积极申报国家文物、工业遗产等。近年来,共申报确定“鞍山钢铁厂”等工业遗产29项,“鞍山制铁所1号高炉”等国家文物423件。《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0余家主流媒体聚焦鞍钢工业文化遗产,广泛开展宣传报道。鞍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到中央电视台《百年信物》栏目讲述了“鞍钢宪法”和新中国第一根重轨的生动故事,引发强烈反响。
注重研究展示,让历史记忆“活”起来。启动新时代“鞍钢宪法”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组建工作专班,引入外部智库,与时俱进赋予“鞍钢宪法”新的时代内涵。组建专家库,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文物修复、口述历史、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工业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意蕴。通过挖掘工业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不断提高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老物件”融入新时代,发挥新作用。与外部单位联合创作话剧《孟泰》,联合拍摄《雷锋在1959》《郭明义》《钢铁意志》等电影,不断增强红色资源感染力、吸引力。免费对公众开放鞍钢博物馆、雷锋纪念馆、孟泰纪念馆等;在鞍钢博物馆单设“鞍钢宪法”展厅,推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革命文物展览”“一切为了新中国——解密鞍钢红色档案”特展等,前者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
创新传承融合,让红色教育“热”起来。在鞍钢博物馆引入VR体验、球幕投影、虚拟漫游等数字化新技术,实现鞍钢生产工艺流程、鲅鱼圈厂区实景仿真参观,建立数字博物馆,让网友足不出户网上看展。举办大型直播探馆活动,邀请鞍钢历史文化专家带领广大网友“云逛”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工业文化遗产魅力,收获点赞量超22万。鞍钢博物馆“圈粉”无数,开馆以来累计接待230余万人次,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2024年成功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围绕文旅融合发展,鞍山区域打造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线的“钢铁之旅”工业旅游线路,本钢将本溪湖工业遗产群纳入“重走抗联路”红色旅游品牌,通过保留典型高炉厂房设备及生产流程等,用光电影像实物等场景设计,使游客直观感受钢铁从矿山采矿到冶炼的生产过程;通过宣传展示“鞍钢宪法”及孟泰、雷锋等英模先进事迹,凸显鞍钢独特文化内涵。加强与相关文旅单位合作,推动鞍钢矿业生态园正式对外开放,打造工业文化遗迹、生态自然景观、矿山生产体验相结合的旅游示范区。链接“鞍钢博物馆+钢铁生产现场+矿山复垦绿化示范园区”的鞍钢红色钢铁之旅工业旅游基地,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未来,鞍钢党委将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讲好红色鞍钢故事,打造特色企业文化,不断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动力,为加快建设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汇聚蓬勃力量。
(责任编辑:任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