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中、小猪场非洲猪瘟防控的现状与对策

2025-02-20 00:00:00傅国璋丁家龙郑家茂李春艳段定然
中国动物保健 2025年1期
关键词:非洲猪瘟现状对策

摘要: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野猪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目前没有安全有效的预防用疫苗,也无有效的治疗药物。非洲猪瘟严重威胁着生猪产业的发展,猪场一旦发病将会对生猪养殖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非洲猪瘟是当前养猪场疫病防控的重中之重,猪场务必要将非洲猪瘟防控的各项风险点熟记于心,制定完善防控方案,将各项防控措施细化并落实到位才能将非洲猪瘟的传入风险降到最低。

关键词:非洲猪瘟;现状;对策

2018年8月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后,农业农村部很快制定《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采取各种措施防控非洲猪瘟疫情的传播,方案对全国各地非洲猪疫情防控进行科学指导,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在全国的传播。但由于我国生猪养殖体量大、中小养殖户多、养殖环境比较复杂、非洲猪瘟毒株分布广、疫情防控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等原因,病毒在家猪和部分野猪中定植已成为客观现实,结合非洲猪瘟病毒本身的特性,农业农村部决定实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策略,建立常态化防控机制,并按照“系统梳理、分类指导、精准防控”的原则制定了《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以下简称防控指南),指导各地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1]。防控指南对养猪场防控非洲猪瘟疫情有很高参考价值。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后,非洲猪瘟病毒在持续变异与演化。2019年出现人工缺失毒,2020年前后出现自然致弱毒(临床症状出现但连续几天检测阴性,最终仍然检测到阳性),2021年10月份后出现基因I型毒株(临床症状多样,隐蔽性更强,间歇性排毒,早期诊断困难,水平传播能力强);2023年10月份报道了高致病性的Ⅱ型与Ⅰ型的重组毒株,生产上临床症状更加不典型,复杂化程度也更高[2]。面对复杂严峻的防控形势,笔者对我市910家中、小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消毒设施、猪场与村寨、公路距离等生物安全因子进行了调查了解,调查结果如表1。调查发现多数中、小猪场非洲猪瘟防控状况堪忧,隐患较大,存在生物安全水平不高,防控风险点不清,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防控信心不足等问题,非洲猪瘟疫情发生的潜在风险极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现将调查情况及应对策略报告如下,供猪场防控非洲猪瘟参考。

1 腾冲市中、小猪场非洲猪瘟防控的现状

(见下页表1)

1.1 中、小猪场生物安全水平较低

2024年3月组织对我市中、小猪场进行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相关安全因子调查,调查了猪场选址的生物安全距离是否达标、猪场生活区与生产区是否分开等9个重要非洲猪瘟防控生物安全关联因素,共调查中、小猪场910个,调查情况见表1。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猪场都在猪场附近就地售猪,运猪车辆和贩猪人员等高风险因子接近猪场,增加非洲猪瘟传入风险;超过八成的猪场没有制定非洲猪瘟防控方案,防控思路条理不清,重点不突出,随意性强;有超过一半的猪场猪舍地离居民区、公路干道安全距离不足,如周边村寨有疫情发生,犬猫和鼠、蝇等动物活动难以控制,病毒的传入防不胜防;六成多的猪场没有进产区消毒通道,进场消毒设备、设施不健全,进场消毒措施落实不彻底;有超过三成的猪场没有隔离猪舍,购进猪只一旦发生疫情,要控制消灭十分困难。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模式的猪场不到四成,频繁引进猪只使疫情风险剧增;猪场因占地不足(按饲养标准,每头经产母猪占地面积要≥50 m2),猪场设计布局不合理,猪群生产单元结构不够清晰,猪舍间距不达标,有的猪场道路净、污不分开,有的排污沟暴露,有的甚至各栋猪舍的用具、工具不分开;病死猪无害化处置不规范;没有制定非洲猪瘟防控方案,人员、物资进入猪场消毒无害化处理措施不够彻底,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1.2 非洲猪瘟防控重点不突出

调查还发现,中、小猪场非洲猪瘟防控风险管控重点不突出。猪场对防控指南列举的运猪车辆、猪只出售购进、高风险人群、购进生产物资等非洲猪瘟防控的高风险点的警惕性不够,防范措施不严密,有些猪场兽药及饲料推销员、养猪人、猪只贩运户等高风险人群随意进出,绝大多数猪场对猪只销售、购猪等存在巨大传播隐患的风险点认识不足,售猪地点离猪场太近,有的猪场购进猪只不进行隔离。对外来潜在风险重视程度不够,采取的措施不严谨,而在饲养环节中机械、频繁地消毒。中、小猪场如果不能正确分析判断猪场非洲猪瘟可能的传入途径及风险高低,非洲猪瘟防控的方法措施针对性也就不强,防控工作容易出现纰漏,使非洲猪瘟病毒传入发病的风险增加。

1.3 防控信心不足

目前,非洲猪瘟无针对性疫苗,养殖大环境病毒污染较为复杂,多数中、小猪场规划设计不够规范,防疫设施不健全,非洲猪瘟对中、小猪场防疫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中、小猪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比较严峻,加上猪价持续低迷,养猪亏损严重,多重因素对中、小猪场防控非洲猪瘟疫情信心造成打击,导致中、小猪场对非洲猪瘟防控的信心不足,非洲猪瘟防控的积极性不高,少数猪场防控态度比较消极,在现有条件下,应该采取和落实的防疫措施不到位、不彻底,更不用说再投资建设完善防疫设施设备了。

2 中、小猪场非洲猪瘟防控的对策

2.1 完善设施、落实措施

中、小猪场普遍存在消毒防疫设施简陋、设备不完善的问题,难以适应当下非洲猪瘟防控形势需求。在非洲猪瘟没传入以前,没有一个病可以给猪场造成毁灭性打击,消毒防护设备、设施不完善的弱点并不是很突出,非瘟传入以后,这个缺点就暴露无遗。中小猪场如果要防得住非洲猪瘟,一定要加大防疫设施、设备的投入,完善防疫设施,增加防疫设备,防疫设施、设备要达到可以对所有不得不进入猪场的人员、物资进行去除风险(无害化)处理需求,如喷淋、浸泡消毒设备,照射消毒设备,加热消毒设备、清洗设备、熏蒸消毒场所等。具体来讲要建好三道防线,进场要有车辆物资、人员消毒通道,对车辆物资和人员进行消毒,进生产区要有人员消毒通道对进入生产区的人员进行消毒,进猪舍要有脚踏消毒池,对饲养员及可能带毒的物件进行消毒。笔者的建议是猪场每个环节的消毒无害化设备可以简便,但必须配全,而且要坚持使用并发挥其作用。从入场的车辆(人员)消毒通道及消毒池、进入生产区的消毒通道,每栋猪舍入口处的脚踏消毒池到防止禽鸟鼠等其他动物进入的围墙、护栏、围网再到物件、物资消毒设备、设施一样都不能少。防护、消毒设施、设备是清洁、隔离、消毒灭源、防止风险动物进入等生物安全的基础。消毒前一定要对消毒物进行必要的清洁清理,消毒一定要选用对非洲猪瘟病毒高效的消毒药,消毒前要对消毒物品及场所进行准备,不同场所及物品选用适合的消毒方法,同时还要考虑消毒药浓度、温度、湿度、清洁度对消毒效率的影响,要保证消毒面面俱到、彻底不留死角。猪场环境、场地消毒频率建议每周1次即可,猪场周边有疫情发生可视风险高低增加消毒频次,过度的消毒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滞后的消毒风险增加。

2.2 突出重点、健全防控方案

非洲猪瘟病毒是大分子双链DNA病毒,病毒核酸外包裹着一层脂质包膜及蛋白质衣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而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对外界的抵抗力极强,不易失活,它可以在空气中保持活性数日,在pH为3.9~11.5的溶液中不易失活,在血液、粪便和组织中长期存活。在猪及野猪上致病力极强,可在钝缘软蜱体内存活数年,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防疫。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较为广泛,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受损皮肤直接传播,也可通过其他渠道间接接触病原传播。目前非洲猪瘟主要有4种传播模式,即野猪丛林循环传播、蜱-猪循环传播、家猪循环传播及家猪-野猪循环传播,但最主要的还是以家猪循环传播模式为主,病猪通过排泄物、分泌物向环境中大量排毒,病毒污染生猪生产经营:养殖、销售(运输)、加工、食用的各个环节,从这些环节直接或间接传入其他猪场(群)。蜱虫可直接传播病原,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极强,不易失活,人、很多动物(家禽、猫、狗、老鼠、飞鸟)、昆虫(苍蝇、蚊子)可以机械传播非洲猪瘟病毒。中小猪场要认识非洲猪瘟的传播流行特点及传播的关键风险点,结合猪场疫病防控实际,在建设完善防疫消毒设施的基础上,要制定非洲猪瘟防控方案,并严格按方案实施非洲猪瘟预防管理。非洲猪瘟防控方案应涉及猪场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从人员、物资出入到猪只的引进、出售,从环境控制到有害生物入侵防护及消灭,每一个可能存在的风险点都要找到去除风险的有效途径,落实每一项防控措施时务必要彻底、全面,要重视细节,减少纰漏。建议防控方案条款中应包含非洲猪瘟防控风险的严格禁止项、严格按要求执行项、完善改进提高项等几个层级疫病防控管理相关内容条款,非洲猪瘟防控方案要明细详尽,每一个条款都要结合猪场的实际,有实用性、有针对性、有可操作性。方案一旦制定,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一定要按方案严格执行。

2.3 树立信心、远离非洲猪瘟困扰

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三个要素,缺少任何要素传染病都不会发生。非洲猪瘟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在流行病学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感染性强;二是不能远距离空气传播,病毒通常要经直接接触或媒介机械携带病毒传播,因此传播速度较慢。预防非洲猪瘟要从这三个要素入手,尽最大可能地消灭潜在的传染源,切断可能存在的传播途径,提高猪群的健康状况,降低其易感性。中、小猪场一定要相信:只要防控方法得当,防控工作做得扎实、到位、全面、细致,非洲猪瘟一定是可以预防的。对于中、小猪场来讲,切断传播途径和消灭病原方法:一是禁止或限制高风险人员及物资进入猪场,重点要防范“五流”(人员流动、物品流动、车辆流动、水源流动、猪群流动)的风险;二是对非得进入猪场的人员及物资进行彻底消毒及无害化处理;三是尽可能限制鸟禽、鼠蝇等高风险动物入侵猪场,定期灭鼠杀蜱,灭蝇灭蚊。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防控指南对中、小猪养殖户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防控指南列举的餐厨废弃物、车辆、猪只、人员、风险动物及生物媒介、饲料、生产物资、水源等8个途径是非洲猪瘟的重要传播路径。养殖场要根据非洲猪瘟的传播流行特点结合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防控指南,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重视细节,分析研判、评估这些风险的等级,调整防控思路、策略,采取科学防控措施,化解传入风险。养猪场从场长到每一个员工都要明白清楚非洲猪瘟可能传入的各个风险点,各个风险点消除、化解应该采取的措施、方法。如国在养猪生产、生活过程中可能存在这些风险点(非洲猪瘟可能传入的渠道)时,应及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消除存在隐患。由于非洲猪瘟病毒要入侵猪场猪群一定是有渠道和途径的,只要管好可能的入侵渠道,切断可能的传播途径就能有效防止非洲猪瘟的传入和发生。

结语

在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形势下,中、小猪场面临的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复杂而严峻。但只要掌握所有动物传染病传播都必须具备的三个环节,清楚了解和掌握非洲猪瘟传入的风险点,将非洲猪瘟防控作为养猪生产的重中之重,从建场就开始设计谋划,完善防疫设施,强化生物安全观念,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强人员进出、物资进出、车辆进出、猪群购销、生物媒介入侵等的管理、管控,就能够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一是要禁止猪场人员出、入养猪场、生猪交易市场、屠宰场、猪肉加工场等非洲猪瘟高风险场所,猪场员工如因工作需要不得不出、入高风险场所,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进行去风险处理;二是要严格禁止养猪从业者、生猪贩运户、兽医、药品、饲料推销员等高风险人群进入猪场;三是要减少饲料、物资、设备、用具进入猪场的频次,对所有进入猪场的物资、物件要进行力所能及地消毒无害化处理,降低潜在风险;四是禁止购买鲜猪肉及猪肉制品到猪场加工食用;五是严格消除猪只购、销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传入风险隐患;六是要严防蜱、犬、猫、禽、鸟、鼠等可能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动物的入侵。总之要用一切手段切断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尽一切可能消灭可能的传播来源,只要清楚非洲猪瘟的传入风险点,防控工作做得扎实,防控的措施严密、彻底、到位,相信非洲猪瘟一定是可以预防的。■

参考文献:

[1]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P3-18.

[2] 张振江,孙恩成,朱远茂,等.中国非洲猪瘟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3,53(12):1767-1779.

收稿日期:24-11-29

作者简介:段定然(1968—),男。研究方向:动物疾病临床诊疗,动物疫病预防。

猜你喜欢
非洲猪瘟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双汇遭遇“非洲猪瘟”
齐鲁周刊(2018年33期)2018-11-10 02:05:08
我国东北首现“非洲猪瘟”,食用患病猪肉会致死
百科知识(2018年20期)2018-10-18 18:37:22
猪科宿主对非洲猪瘟传播的作用比较
四川省非洲猪瘟抗体检测结果与分析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0:44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