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伟庚 邸淑娴 王晓龙
摘要: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发的猪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旅游及国际商业贸易往来等因素促进了非洲猪瘟迅速传播。许多无非洲猪瘟暴发的国家也面临着该病随时可能侵入的危险局面。猪科动物在非洲猪瘟传播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比较猪科不同宿主生態习性入手,对其在非洲猪瘟传播中的作用及不同宿主中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比较,揭示非洲猪瘟的传播生态学,从而为非洲猪瘟的防控奠定基础。虽然中国境内从未发生过非洲猪瘟,但从宿主角度,特别是野猪宿主出发,加强预防,目前来看是较为可行和必要的措施。
关键词:非洲猪瘟;非洲猪瘟病毒;野猪;家猪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传播迅速并且死亡率极高的疾病,临床上以高热、皮肤充血、内脏器官出血、病程短、死亡率高达100%等为特征。一旦传人,将会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食品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以至于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猪科动物是该病的储藏宿主,并且在非洲猪瘟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于不同猪科宿主在非洲猪瘟传播中的作用尚未见相关报道,希望本研究对该病宿主的认识有所贡献。
1非家猪宿主的生态特征及其传播方式
1.1非洲疣猪
猪科(Suidae)疣猪属(Phacochoerus)的非洲疣猪(Wharthog),主要见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非洲疣猪种群密度大并且分布广泛,这为非洲猪瘟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非洲疣猪习惯于白天出来活动,晚上在废弃的非洲食蚁兽的巢穴或洞穴中栖息。在南部非洲,非洲疣猪是季节性繁育,出生后6~7周的仔猪一直呆在巢穴中,穴居习性导致其感染率增大,感染ASF后,出现病毒血症。非洲疣猪耐干旱耐高温再加上其繁殖能力强,与家猪接触几率高,所以在ASF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非洲丛林猪和非洲红河猪
分布于西部和中部非洲的非洲丛林猪(Bush-pig)和非洲红河猪(Red river hog),都属于猪科非洲野猪属(Potamochoerus),非洲红河猪是传统意义上的“非洲野猪”,均可与家猪进行繁殖,对ASF都易感,可通过直接接触将ASFV传给家猪。二者无穴居的生活习性,习惯于夜间活动,喜欢栖息于茂密的丛林中,种群密度低,二者都以小的家族群活动,赤道地区可见大群活动,使得二者感染病毒的几率减少,所以二者在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中并不是主力军。
1.3非洲巨林猪
仅出现在中部非洲海拨3750m的高山林地的非洲巨林猪属于猪科巨林猪属闭(Hylochoerus),很少有其感染ASF的报道,由于其在非洲的分布也仅限于有限的茂密的森林地区,因此也不是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携带者。
1.4野化猪和欧亚野猪
欧亚野猪(wild boar)和野化猪(feral pig)属猪科猪属,都对ASF高度易感。由于病毒毒力不同,所以感染非洲猪瘟后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所不同。欧亚野猪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在北部非洲部分地区也有,但比较少见,一般黄昏和黎明活动觅食,晚上休息,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
由家猪逃逸后在野外繁育而成的野化猪,主要分布在加勒比海、太平洋岛屿和印度洋。欧亚野猪和野化猪都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方式将ASF传给放养的家猪。
2家猪的特征及其传播方式
家猪间主要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其传染源主要是携带病毒的家猪和病死猪,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猪的粪尿及血液制品传播。家猪对ASF高度易感,感染后出现的症状由感染毒株的毒力决定,死亡率也随之不同。如果ASF在家猪中一旦建立感染,感染猪就会成为主要感染源,在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在发病期间,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康复猪虽然临床症状消失,但是在消失后1个月内,仍具有排毒的能力。
目前,非洲猪瘟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外来疫病,但是,由于我国贸易快速发展以及旅游业的盛行带来的人员来往密切,导致非洲猪瘟传人的风险明显加大,最重要的是与我国接壤的俄罗斯疫情严重,所以我们更应该积极地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出现疫情,对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食品安全造成伤害。
非洲猪瘟的传入风险主要有猪及猪产品的引进、旅客入境的携带品及口岸生活垃圾、野猪的流动等方式。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深入了解其生态习性以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而进行预防和防控,阻止其传入我国带来严重的后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