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对奶山羊养殖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该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不仅能影响奶山羊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奶山羊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进行说明,分析奶山羊养殖与布鲁氏菌病防控现状,并探究奶山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技术要点,旨在为养殖户提供科学的防控指导,降低疾病对奶山羊养殖业的危害,以达到预防疾病、保障奶山羊健康生长的目的。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奶山羊;流行特征;防控技术要点
布鲁氏菌病病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宿主,对动物和人类健康均构成潜在威胁。该病在动物中,尤其是奶山羊群体中,具有极高的感染率和致病性,严重影响奶山羊的生长发育和乳制品的产量与质量。奶山羊作为重要的经济动物,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户的经济收益和市场的乳制品供应。然而,布鲁氏菌病的存在却成为制约奶山羊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该病不仅导致奶山羊体质下降、产奶量减少,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威胁到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因此,需要对奶山羊布鲁氏菌病进行有效防控,以降低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保障奶山羊的健康生长,促进奶山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 奶山羊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的动物传染病,尤其在奶山羊中较为常见。此种疾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都会发生。布鲁氏菌病多表现为地方性或散发性流行。虽然全年都可能发生疫情,但其暴发往往局限于特定的地区或以零星病例的形式出现。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多样,主要传染源为患病和带菌的羊只[1]。病原菌广泛存在于病羊的皮毛、粪便、分泌物、肌肉组织、羊水、流产胎儿以及精液中。健康羊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染布鲁氏菌,包括直接接触病羊,或是间接通过食用被病原菌污染的水源和饲料。此外,病原菌还可以通过粘膜、皮肤、呼吸道或生殖道等途径传播。通常情况下,成年羊特别是青年羊妊娠期对该病菌的易感性比较高,初产羊最易感染,流产率也更高。随着产仔胎次的增加,易感性会逐渐降低。布鲁氏杆菌的潜伏期相对较长,使得初期感染的羊群常常表现出非特异性的症状,如长期发热、盗汗以及关节和肌肉疼痛等。随着病情的恶化,奶山羊还会出现生殖系统症状,如流产、死胎、弱胎和胎衣不下等,严重影响奶山羊的繁殖能力和生产性能[2]。
2 奶山羊养殖与布鲁氏菌病防控现状
在陕西省千阳县,奶山羊养殖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千阳县被誉为奶山羊发展的先锋县,存栏量高达28万只,年产奶量达到10万吨,产值更是达到25亿元。此成就得益于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科学养殖和新技术的应用,通过科学养殖和标准化管理,羊羔的存活率超过96%,切实提高了奶山羊的产量和养殖效益。千阳县奶山羊养殖主要以莎能奶山羊为主,拥有国家级的核心育种场,致力于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近些年,在奶山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方面,千阳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千阳县积极执行“5 433”技术路线,通过开展区域监测净化工作,以确保奶山羊群体的健康。并通过多措并举,致力于开展布病净化工作,旨在从源头上减少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风险。同时,实施“3 468生物安全管理机制”,提升了全域生物安全水平,为防控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进行无害化处理方面,推行了“54 321”模式,实现了县域全覆盖,有效防止了病原体的扩散。为进一步加强疫病防控,千阳县还强化了移动监管措施,筑牢了疫病防控的屏障。最后,通过细化措施,采取多形式开展宣传培训,提高了公众对布鲁氏菌病防控的认识和参与度。
3 奶山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技术要点
3.1 科学处置布病羊只
在奶山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工作中,结合奶山羊的销售市场基本状况,相关部门应逐步提升布病扑杀补助标准,并加大无害化处理补助力度,以弥补养殖场因扑杀布病羊只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在此过程中,应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发奶山羊相关保险产品,建立起保险与无害化处理之间的联动机制,为养殖场提供更为全面的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3]。如此,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养殖场的抗风险能力,还能促进保险业务从传统的“保成本”模式向“保收益”模式转变。在具体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范,确保处理过程更加安全以及有效。而且,还可以积极探索布病阳性奶山羊无害化处理后的资源化利用途径,通过专线收集,统一集中处理,将加工后的产品用作饲料,或者通过高温加工处理,使其达到安全食用的标准。如此,不仅能够减少病羊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奶山羊因病死亡的利用价值,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有效控制奶山羊布鲁氏菌病的传播,保障奶山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3.2 重视羊只调运管理
要想有效防控布鲁氏菌病的跨区域传播,县畜产局严格实施运输车辆和人员的备案制度。所有参与奶山羊调运的车辆和人员,必须在县畜产局进行备案登记,确保调运过程的可追溯性。同时,加强对跨区域调运奶山羊的监管力度,确保每一批次的奶山羊都经过严格的检疫程序。对于跨省调运的奶山羊,必须提供布病检测阴性报告,并在通过指定通道进行查验、消毒合格并签章后,方可进入省境。输入地应实施到场隔离观察制度,对调入的奶山羊进行30 d的隔离观察,确保其健康无恙且检疫合格后方可合群饲养。要想进一步提升检疫监督的效率,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奶山羊产地检疫出证流程,实现检疫监督全链条信息的闭环管理。如此,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信息的遗漏或错误,还能提升整体防控工作的效率,进一步规范奶山羊的调运管理,切断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
3.3 强化羊只布病监测力度
在强化羊只布病监测力度方面,应根据奶山羊的感染状况和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率,科学制定监测方案,以确保监测工作更加有效。对于已经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养殖场,应立即禁止羊只的调运,以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并在相应区域进行全面检测,淘汰所有阳性动物。并且,应保证每季度进行一次检测,直至连续两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后,方可恢复调运。对于每半年连续两次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养殖场,可以将其划分为净化场,但仍需每年开展一次监测工作,以确保彻底消除所有潜在感染。在规模养殖场,除自主开展监测外,还应定期接受官方的主动监测,特别是对新调入的奶山羊、高流产率的畜群以及其他可疑情况,应进行全面采样监测,确保疫情能够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控制。对于肉牛肉羊、奶牛养殖场等风险场所也应注重监测,形成全面的监测网络,防止布鲁氏菌病的传播。此外,人群与奶山羊的密切接触时,如挤奶、屠宰、加工等,同样需要强化监测工作,确保人类健康不受布鲁氏菌病的威胁。通过加强对基层兽医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识别和诊断布鲁氏菌病的能力,确保监测工作更加准确以及有效。
3.4 加强羊群饲养管理
要想有效防控奶山羊布鲁氏菌病,养殖者应当重视饲养环境的卫生与消毒工作,建立以消毒卫生工作为核心的羊场安全卫生制度。应定期对圈舍、场地等被污染的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并按时除粪,实施定期的全面消毒计划,确保羊只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通风良好且保持干燥,从而降低病原菌的传播风险。还应注重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羊群,减少因外购羊只而引入病原菌的可能性。如果确需从外部引种,应严格遵循检疫、监测流程,确保新引入的羊只不带布鲁氏菌病或其他传染病,方可混群饲养或作为种用。此外,对于放牧的羊只,也应加强其管理和监测,避免其与野生动物或来自疫区的羊只接触,防止交叉感染。通过做好饲养管理工作,不仅能提升羊群的整体健康水平,还能有效减少布鲁氏菌病在羊群中的传播机会,提高养殖效益。
结语
综上所述,奶山羊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对奶山羊养殖业构成严重威胁的传染病,通过全面了解和掌握其流行特征,并结合千阳县奶山羊养殖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遏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与蔓延。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养殖场户应充分认识到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奶山羊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促进奶山羊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星,陈宇.畜间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与建议[J].畜牧业环境,2023,(21):96-98.
[2] 白鸽,梁晓兵,王国超,等.浅谈规模奶山羊场布鲁氏菌病监测净化[J].中国畜禽种业,2023,19(09):110-115.
[3] 孙亚仙.山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浅析[J].中国动物保健,2023,25(07):7-8.
收稿时间:2025-1-9
作者简介:李维娟(1979—),女,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疾病诊疗、疫病防控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