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屠宰同步检疫中旋毛虫的检验检疫处理

2025-02-20 00:00:00徐佳佳
中国动物保健 2025年1期
关键词:旋毛虫处理

摘要:猪旋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为旋毛虫,旋毛虫的成虫寄生于生猪小肠内,幼虫则寄生于肌肉组织中。该病已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不仅会对生猪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还会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在生猪屠宰同步检疫中及时捡出携带有旋毛虫的肉制品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该病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生猪屠宰同步检疫中旋毛虫的检验检疫方法及处理措施加以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猪屠宰;检验检疫;旋毛虫;处理

猪旋毛虫病已被列入我国生猪屠宰同步检疫的法定传染病清单,是屠宰过程中必须检测的疾病之一[1]。通过严格的检验检疫手段,能够及时检测出感染的猪肉,并对病害猪肉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其流入市场,从而保障食品安全及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 猪旋毛虫病概述

1.1 病原形态

猪旋毛虫体形呈细线状,颜色乳白,尾端对比头端更为细小。雌虫长度约为3.5 mm,宽度约为0.06 mm,其尾端钝圆,生殖系统为单管状结构,包括阴道、子宫、卵巢及输卵管等器官。卵巢位于虫体后部,子宫后段充满大量虫卵,成熟的幼虫通过阴门排出,阴门位置靠近虫体前部,占前1/5长度。雄虫长约1.5 mm,宽约0.04 mm,尾部有两片叶状交配附器,生殖系统同样为单管结构。旋毛虫分为有包囊和无包囊两类。有包囊的旋毛虫在感染宿主肌肉后,约18~20 d内逐渐卷曲,形成椭圆或纺锤形的包囊;包囊壁较厚,内部包含1~2条幼虫。无包囊的旋毛虫在感染16~17 d内呈弯曲或直线状活动,寄生于宿主肌纤维间,幼虫体长约为0.5 mm[2]。

1.2 生活史

猪旋毛虫的成虫通常寄生于宿主空肠及十二指肠的上段,而内含幼虫的旋毛虫包囊则主要寄生于宿主横纹肌细胞内。旋毛虫无法在外界环境中独立完成发育,需要经过宿主完成整个生活周期。因此,旋毛虫的宿主兼具中间宿主和最终宿主的作用,包括猪、野猪、人类、猫、犬、鼠及其他野生动物均可作为宿主。

1.3 流行特点

人类、大部分哺乳动物及食肉鸟类对旋毛虫均易感,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生猪吞食含有旋毛虫包囊的肉类后感染,人类多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旋毛虫的猪肉或其他肉类而感染。动物排泄出的未被消化的幼虫也是旋毛虫病的传染源,可通过蛆虫、苍蝇、昆虫等进行传播。养殖场内未经杀虫、消毒的器械设备、饲喂工具等也会造成间接感染。此外,妊娠母猪感染该病后也会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猪。

2 同步屠宰检验检疫方法

2.1 检疫准备

首先需对屠宰场环境和设施进行详细检查,屠宰场必须配备有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的相关设施设备,且需通过当地卫生检疫部门的审核。其次,要检查屠宰场内的消毒设备、专用工具、分区操作和人员培训。最后还要检查动物来源是否符合检疫标准,包括动物是否持有健康证明等。

2.2 生猪屠宰前健康检查

检查生猪体表是否存在皮肤损伤、肿块或其他异常现象,检查生猪健康状况,包括体温是否异常、消瘦、乏力等症状。对于存在异常情况的生猪,可以采集部分组织样本进行初步检测,确保其符合检疫标准。

2.3 标本采集

采样部位可选择膈肌、肩部肌肉、横膈膜及舌头等最常见的旋毛虫寄生部位,有助于提高检出率。采样数量根据屠宰规模而定,大规模屠宰场通常会采取10%~20%的样本抽检比例,每100头猪至少抽取2~3头猪进行标本采集,每批猪至少采集3个部位的样本。采集样本时,可用消毒刀具从选定的部位切取适量肌肉组织,通常每头猪采集50~100 g样本。

2.4 旋毛虫检验方法

第一,肉眼观察法。生猪屠宰后,先取出体内全部脏器,在其左右两侧的膈肌部位分别割下一块膈肌,编号保存作为待检样本。对于不同的肉样,至少割取20个样本,以提高检验准确率,确保检验检疫工作的科学性。一般情况下,最容易检出旋毛虫体的部位就是接近肝脏的横膈膜肌和接近肋骨的隔膜肌,可在该部位割取样本。获取检验肉样后,将其放在光线充足的操作台中央,将肉样肌膜彻底撕开,尽量舒展肌肉,使整块肌肉保持平整的状态,从多个角度肉眼观察肌肉中是否存在针尖大小的硬质白点。如果发现肌肉内部存在细小白点,则需进一步查看其外部包裹情况,观察是否为半透明水滴状物质,内部是否存在钙化情况。寄生情况较为严重的病死猪,其肌肉内小白点多呈乳白色,包囊发灰、发黄。

第二,人工消化法。使用盐酸、胃蛋白酶混合配制消化液,盐酸浓度控制为0.7%~1%,胃蛋白酶活力为200~300 U/g。切取100 g肌肉样本放入消化液中,37~42 ℃温度条件下持续消化45~60 min[3]。消化完成后,使用纱布或滤纸过滤掉消化液,用二重皿收集过滤液中的残留物,通过显微镜观察寻找旋毛虫的幼虫,体长约为0.5~1.5 mm。

第三,肌肉组织切片法。将采集到的肌肉样本切割处理成厚度约为1~2 mm的薄片,使用新型免疫荧光染色法染色处理或HE染色(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处理,在40倍和100倍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旋毛虫的囊虫。

第四,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该方法又称快速纸条检测法,广泛用于旋毛虫的普查、宰前检疫、产地检疫、进出口检疫等工作。取1~2 g不带脂肪的待检肌肉组织,充分剪碎后放入装有稀释缓冲液的瓶中摇晃均匀,静置10 min左右,胶头滴管吸取上清液,在检测卡中滴加2~3滴,10 min内观察结果。

第五,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检测)。使用商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肌肉样本中的DNA,针对旋毛虫特有的基因序列(如18SrRNA基因、ITS1区域等),设计引物进行实时定量PCR扩增。通过对照阳性与阴性样本,判断扩增产物的大小与特异性。

第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从生猪耳静脉采集血液5mL,常规分离血清,采用特异性抗旋毛虫抗体的ELISA试剂盒进行ELISA检测。具体操作时,在酶标包被板待测样品孔、标准品孔和空白对照孔内滴入不同浓度的待测样品、标准品各100 μL,晃匀后封板,37 ℃条件下培育3 0min。倒掉孔内液体后加满洗涤液,30 s后倒掉洗涤液,重复洗涤5次后拍干。除空白对照孔外的所有孔内各注入酶标结合物100 μL,封板后37 ℃条件下培育30min,同样洗涤5次。之后,每孔倒入显色剂A和显色剂B各50 μL,震匀后37 ℃条件下避光保存15 min。加入终止液50 μL终止反应,以450 nm波长依次测量各孔吸光度(OD值)。阳性结果:P/N值(待测样品吸光度与阴性对照吸光度的比值)>2.1;阴性结果:P/N值≤2.1。

2.5 结果判定

阳性结果:若人工消化法/肌肉组织切片法检出旋毛虫幼虫,或胶体金免疫层析法/PCR/ELISA检测结果呈阳性,则可判定猪旋毛虫感染,应立即将相关病猪隔离,并对阳性样本进行进一步确认,避免误检。

阴性结果:若人工消化法/肌肉组织切片法未检出旋毛虫幼虫,或胶体金免疫层析法/PCR/ELISA检测未能检出相关基因或抗体,则可判定该批次生猪符合检疫标准,可以进入屠宰、加工流程。

3 科学处理

符合旋毛虫检疫标准的合格猪,报送相关主管部门备案,进入市场销售。旋毛虫检出率达到一定标准(如1%以上),可判定为不合格猪,需进行销毁或特殊处理(如高温蒸煮或腌制)后加工。详细记录每个批次的检验数据,包括样本来源、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处理方法等。将每头猪的检验结果详细归档,供监管部门随时查阅,并及时向相关卫生监管部门提交检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检验方法、结果、处置措施等。

所有使用过的采样工具、消化液、实验室器皿等都需经严格消毒。屠宰后需对屠宰场进行全方位清洁,尤其是旋毛虫检测区域,更需要彻底的清洁与消毒,确保无交叉污染。

做好后续监督与管理工作,定期对屠宰场、实验室、检验人员进行审查,确保旋毛虫检验工作得到有效执行。定期进行能力验证和质量控制,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语

猪旋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也是生猪屠宰检疫工作中重点检测的传染性寄生虫病之一,危害性极大。因此,在生猪同步屠宰检疫过程中,应综合运用肉眼观察法、人工消化法、肌肉组织切片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PCR检测及 ELISA法等检疫方式,规范化和精准化旋毛虫的检验检疫工作,并采取科学处理措施,确保猪肉产品的安全,降低旋毛虫传染给消费者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颜廷陆.生猪屠宰同步检疫中旋毛虫的检验检疫及处理[J].当代畜牧.2022,(01):90-91.

[2] 王红军.畜禽屠宰检疫工作常见问题与优化建议[J].北方牧业.2024,(01):12.

[3] 李建云.生猪屠宰检疫中旋毛虫病的检验方法[J].云南农业.2019,(07):59-60.

收稿日期:2024-12-26

作者简介:徐佳佳(1995—),女,本科,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诊断和检测。

猜你喜欢
旋毛虫处理
猪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检疫方法和防治措施
猪旋毛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猪旋毛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措施经验谈
影响油田污水处理水质因素分析
视频后期剪辑制作中镜头时长的处理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38:40
声乐演唱中艺术与情感的深入处理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04:18
东风4B型内燃机车C6级维修后冷却风扇不动作原因及解决办法
桥梁软土基础处理应用
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商品猪旋毛虫感染情况调查报告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4
旋毛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