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文虎
(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 030001)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形线虫引起的一种比较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旋毛虫适应性强,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到目前为止已有150多种哺乳动物感染此病。旋毛虫最早是在1835年由英国的Owen首先发现,随后陆续很多地方相继发现了旋毛虫。我国最早在1881年的厦门发现,旋毛虫病的流行和蔓延对食品安全威胁很大。近些年,关于旋毛虫病的报道屡见不鲜,猪旋毛虫感染率高达18.7%,而且其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危害极大。
旋毛虫病分布广泛,全球各地都有发生,对人畜健康危害极大。我国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6个省发生过此病,仅仅在云南人感染暴发流行就有430多起,2万多人感染,200多人死亡,而且近些年有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西北、东北、西南、河南、湖北等地病情比较严重。猪旋毛虫病的感染率上升就会造成人旋毛虫病也同时随之上升,1995年,广西德保县隆桑镇百站屯一户农民用自家养的一头肉猪腌制成酸猪肉宴请亲朋,造成旋毛虫病的流行,87人就餐,66人吃了腌酸猪肉,其中有64人发病,5人死亡。
旋毛虫病的感染途径主要是食入了被旋毛虫污染的食品或饲料,也可以通过母体垂直传播给胎儿。
人感染旋毛虫病,主要是食用了感染了旋毛虫的肉类及其制品。一是生食或者食用了没有彻底加工的被感染的猪肉以及猪肉制品,或者食用了被感染的马、牛、羊等草食动物的肉制品;二是有些食品如涮锅肉、爆炒肉丝、宫爆肉、饺子等,对嫩度、鲜度、火色比较讲究,以致于不能杀死旋毛虫体,导致食用后感染,这是食用熟食的主要感染方式;三是刀、案板、手被含有旋毛虫的肉制品污染,导致其他食品也被污染,这就是有的人没有吃猪肉也会感染发病的原因。
猪感染发病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如给猪饮用洗病猪肉的泔水,饲喂餐馆的剩菜剩饭,或蚕食了感染旋毛虫的老鼠尸体而发病。
防治猪旋毛虫病的原则为“以治灭源,治、检、管结合”,有效阻止旋毛虫进入人、动物的食物链,减少感染机会。
要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宣传旋毛虫病的危害以及相关知识,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此病的危害,改变生熟不分、吃生肉的习惯,肉制品都要经过适当时间的煮熟或冷冻来杀死猪旋毛虫再食用,烹调加工要把生肉、熟肉分开,做到两刀两案。严禁用泔水作为饲料,猪舍内要做好灭鼠工作,严防猪食用死鼠。如果出现疑似病人或病猪,都要进行早诊断、早治疗,以免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防控猪旋毛虫病最关键的措施就是消灭传染源,但是旋毛虫生活史比较特殊,宿主特异性极差,因此提出“以治灭源”。有的人认为强化检疫检验,做到每头猪都检疫,不漏一头,就可以防控此病,但是即使不漏检一头感染了旋毛虫的病猪,也不能把感染链切断,如屠宰场刺杀放血处、排出场外的屠宰废水中都含有感染性旋毛虫包囊幼虫,而且它们在外界的存活时间长,还有肉屑、血液、被污染的工具等都可能成为传染源。这也说明了在发现病猪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前就已经向环境中散播了传染源,因此,在猪的饲养过程中把传染源杀死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方法。也就是在感染源进入猪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将其杀死,防止其再感染,也避免了在屠宰的过程中产生污染,造成恶性循环。在饲养过程中丙硫苯咪唑是控制和消灭猪旋毛虫病的最佳药物,如将其按照0.01%~0.02%的浓度均匀拌在饲料中喂猪,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猪旋毛虫的发生,也可以将体内的蛔虫、肺丝虫杀死[1]。
通过对当地猪旋毛虫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发现,猪旋毛虫病的发病率和饲喂食物下脚料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最好禁止饲喂厨房的碎肉、残肉汤水等,即使饲喂也要将其煮沸杀灭虫体,减少感染的机会。另外,此病的发生率也和饲养方式有关系,放养模式发病率高,圈养模式发病率相对较低,因此最好采用圈养。
加强屠宰检疫也是防控猪旋毛虫病的关键措施,其对控制和消灭人畜旋毛虫病意义重大。在猪的饲养过程中采用“以治灭源”的同时,要强化猪的检疫和检验,来进一步提高“以治灭源”的效果,活猪检疫为阳性者,要做好无害化处理。屠宰后的猪肉必须做旋毛虫检验,检出的带虫猪肉必须进行无害处理,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
目前,对于旋毛虫病猪肉的无害化吃力方式主要有高温、辐射、腌制、冷冻等。在加拿大、美国多采用低温冷冻的方法来杀死猪旋毛虫。哈尔滨肉联厂采用低温处理旋毛虫病猪肉,处理后的猪肉对人畜安全无害[2]。但是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高温处理是最安全也是最常用的方式,一般认为肉的中心温度达到70℃,并且持续时间达到10min以上,可以将旋毛虫杀死。因此,也要养成吃熟食的习惯,不吃生的或者半生不熟的肉食,防止感染旋毛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