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体育与健康学科三大核心素养之一,体育品德是指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体育品德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体育领域的发展,还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在培养学生体育品德时,教师要分析当前现状,从明确体育品德目标、前置评价方案、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四个方面对教学活动进行分析与设计,以提高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和持续性,提高体育品德培养的连贯性与可持续性。
[关键词] 小学体育;体育品德;德育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主要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学科教学的全过程而言,学科知识与技能只是一方面,德育同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德育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碎片化、分散化的问题,导致德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新课标,教师应认真开展体育教学,彰显体育课程的德育价值,帮助学生在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培养体育核心素养,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笔者基于体育品德的培养,以耐力跑教学、跳跃教学、球类教学为例进行具体细化研究。
一、小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现状分析
学生在体育运动或活动中应遵守相应的体育规范及规则,进而培养自身所追求的体育价值和体育精神,形成相应的体育品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品德培养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目标主题不明确,描述空泛
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体育品德培养问题主要表现为主题意识缺乏、概念描述空泛,导致体育教学实施效率低、体育品德培养成果差。不同的体育项目蕴含不同的体育品德,如“跑”培养自我突破精神,“跳跃”培养果断意志,“球类”培养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针对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师需明确所培养的体育品德目标,并进行显性化描述。
(二)教学内容不适应体育品德培养需求
现阶段,教师对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以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为主,未将体育品德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同时,体育运动所含的体育品德的差异性,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体育运动进行阶梯形差异化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足球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但需要学生先熟悉足球运动中的盘带、传球技术。
(三)教学指向性低,评价指导作用弱
教学指向性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设计及安排上未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及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将学生学习状态与预设体育品德目标统合起来,否则体育品德的培养难以实现。在体育教学中,教学过程评价缺失、教学结果总结与改进不足凸显了体育教学评价指导作用弱。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效进行评价,从而改正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学习的效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发挥评价的指导和改正功能。
二、不同体育教学中体育品德培养的方式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列举相关体育项目,从明确体育品德目标、前置评价方案、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四个方面对教学活动进行分析。
(一)明确体育品德目标
任何运动项目或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体育培养方向都有所侧重。体育品德的多维度特性要求教师明确体育教学中体育品德的目标,并进行显性化描述,使其可量化、可评价。以耐力跑、跳跃、球类运动为例,分析体育教学主题之体育品德目标,具体见表1。
(二)前置评价方案
应将学生的过程培养和最终培养置于同等地位,这需要发挥教学评价的指导作用。教学评价不仅在课程结束后展开,更要有机嵌入课程教学全过程。要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和改进功能,需将评价方案前置,形成“课程目标—课程教学—课程评价—课程目标改进—课程教学改进—课程评价”的PDCA循环模式,促进体育学习及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评价方案前置要求教师提前设计评价策略及方案,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时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灵活调整课程目标及课程教学进程。
以“球类运动”中的竞争部分为例,该评价方案由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四个方面组成。其中,评价指标是指竞争意识的认知与发展。评价内容是比赛规则知识与方法,足球技术的熟练度。评价方法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评价标准见表2。
(三)重组教学内容
夯实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如在“球类运动”教学中,教师进行“合作与竞争”主题教学时,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习合作竞争和球类运动的基础知识及规则,理解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现实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笔者针对“足球”的“合作与竞争”主题重组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子主题,分别从主要学习内容、教学方式两方面进行教学重构,如表3所示。
(四)优化教学策略
德育需持之以恒,体育品德培养亦是如此。教师在体育品德培养过程中,运用教学策略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体育品德培养情境,使体育品德培养过程形象化。如培养学生的耐力意识,教师可在耐力跑中逐渐增加跑动距离,在篮球课程中举行15米折返跑比赛等,让学生深入参与教学活动,避免形式化、僵化教学。
第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因地制宜制定教学内容。体育学科教学项目和内容丰富,不同体育模块的教学内容差异较大,教学效果也不同。在课程设计、准备阶段,针对学生特定的体育品德培养需求,教师应充分认识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深入理解和把握教学目的及成效。
第三,在教学课程设计上,要保证教学的连贯性与持续性。体育品德的培养应从无到有,从基础到高级,体现教学的连贯性。在持续性方面,应采取兴趣化、游戏化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由衷地热爱体育活动,进而在非体育课程时间也能自发进行体育活动,达到培养体育品德的目的。
综上所述,体育品德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常态化坚持。深化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品德的培养,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体育核心素养水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滨,耿培新.新时代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建设的新使命与编写要求——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材编写建议的解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03):263-274.
[2]汪涛.小学体育与德育的相融共生[J].四川教育,2023(Z2):61-62.
[3]余邦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小学学生德育教育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22):165.
[4]李详.大单元教学中的体育品德培养探究——以专项运动技能大单元“篮球”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4(03):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