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小学阅读教学正逐步从单一的篇章教学模式转向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转变强调了阅读教学的启发性、灵活性和可靠性,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新《课标》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将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作为核心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究小学阅读教学中对“四重”策略的运用,即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重视阅读习惯的养成、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及重视阅读思维的激发。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阅读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 阅读教学 “四重”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02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实施,小学阅读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背景下,教师们开始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四重”教学策略——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重视阅读思维的拓展,成为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这种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文章将围绕“四重”策略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其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效果,以及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积极影响,并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一、当前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教学方式单一化。小学阅读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流,教师通常采用“讲授式”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限制了课堂互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难以形成有效的交流和讨论。结果,学生的学习往往变得被动,缺乏主动探索和深入思考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未能内化成自己的思维和能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单一化,也导致了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教师观念陈旧,不能与时俱进。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教学方法。然而,当前仍有部分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上,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关注。这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和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他们往往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如机械记忆和重复练习,缺乏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习惯的培养。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得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阅读范围狭窄。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范围对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小学生的阅读时间普遍不足,课外阅读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和保障。学生们的阅读材料往往局限于教材和有限的课外书籍,缺乏广泛涉猎不同类型和主题的阅读材料的机会。这种狭窄的阅读范围限制了学生视野的拓展和知识面的拓宽,使得他们在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上的能力提升受到限制。此外,由于缺乏深度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只关注表层信息,而忽视了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探究和思考。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二、小学阅读教学中运用“四重”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阅读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途径,更是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广泛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词汇和多变的句式结构,这对于他们写作技巧的提升和日常口语交际能力的增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阅读还能够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接触不同的文学作品,他们的审美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这种素养的提升不仅限于学校学习,还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和自如地运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四重”教学策略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阅读中,积极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这种策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所读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在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终身学习能力成为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关键时期。通过“四重”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同时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些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更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适应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
三、小学阅读教学中对“四重”的运用策略
1.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创设互动式阅读环境。教师可以设计互动式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阅读的乐趣。例如,当教授与自然和动物相关的话题时,教师可以引入《神奇校车》系列图书。这套书籍以一辆能变形、穿越时空的校车为载体,带领孩子们进行各种奇妙的科学探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者进行校车探险的模拟活动,让学生在扮演书中角色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科学知识,同时也能在互动中体验阅读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阅读动机。
组织课外阅读俱乐部。建立一个课外阅读俱乐部,为学生提供一个分享和讨论阅读体验的平台。例如,可以围绕流行的儿童文学作品《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来组织一次主题讨论会。在讨论会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最喜欢的角色,以及对故事情节的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书中的主题和道德寓意,如勤奋、诚实和贪婪的后果。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在交流中发现阅读的社交价值,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热情。
开展阅读与创作结合的活动。通过将阅读与创作相结合,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阅读完《小王子》这本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创意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写一封信给小王子,告诉他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回顾书中的内容,思考小王子的性格和可能的反应,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通过将阅读与个人表达相结合,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化为长期的阅读习惯。
2.重视阅读习惯的养成
制定阶段性阅读计划。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持续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个阶段性阅读计划。以《夏洛的网》为例,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友谊和牺牲的感人故事。教师可以将这本书作为学期阅读的核心,制定一个详细的阅读时间表,比如每周阅读两到三章,并设定每月至少一次的班级讨论会。在每周的阅读中,学生需要完成阅读任务,并在阅读日志中记录自己的感受和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每月的讨论会可以围绕书中的主题、人物性格发展,以及道德寓意进行深入探讨。例如,讨论会可以探讨夏洛和威尔伯之间的友谊如何影响他们的命运,或者讨论书中的牺牲主题如何反映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这样的计划,学生不仅能够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在不断交流与讨论中深化对书中主题和人物的理解。
创设互动式阅读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互动式的阅读环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秘密花园》为例,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然、成长和变化的故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根据书中情节进行表演。在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研究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这不仅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还能够在互动中体验阅读的乐趣。例如,学生可以分组准备,每组选择书中的一个章节进行表演,通过服装、道具和对话来再现书中的场景。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每个角色的心理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整个故事的发展。通过这样的互动式阅读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够在互动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阅读。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阅读资源和更便捷的阅读方式。以《海底两万里》为例,这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科幻小说,讲述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海底探险。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使用电子阅读器或阅读应用程序来阅读这本书。通过在线阅读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同时参与到在线讨论和分享中。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Kindle或iBooks等电子阅读器,这些设备不仅携带方便,还提供了丰富的注释和词汇查询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预测与推理的阅读策略。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预测与推理的阅读策略,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预测与推理,学生能够根据文本中的线索,对故事的发展做出合理猜测,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验证自己的假设。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爱丽丝梦游仙境》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爱丽丝进入的奇异世界和遇到的奇特角色,预测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情节。通过这样的预测与推理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理解故事内容,还能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文本联结。文本联结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先前知识、经验或情感进行联系,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文本联结,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并提高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王子》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小王子在不同星球上的冒险经历,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结。学生可能会将小王子遇到的各种角色与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人进行比较,或者思考小王子对友谊和爱的看法与自己的理解有何异同。通过这样的文本联结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同理心和情感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提问与反思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反思。这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监控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绿野仙踪》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关于故事情节、角色动机或主题意义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问:“多萝西为什么要离开家乡?”或者“铁皮人、稻草人和胆小的狮子分别代表了什么?”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思考自己在阅读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通过这样的提问与反思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4.重视阅读思维的激发
在阅读教学中融入思辨性问题,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思辨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这种方法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表面的答案,而是深入探究文本背后的含义。例如,当教授《金字塔》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和它的历史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描述它的结构。学生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古埃及人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建造如此宏伟的建筑,以及金字塔对于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意义。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语文核心素养。
鼓励多角度阅读。多角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理解文本,拓宽他们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本的主题和角色,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灰姑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灰姑娘》和《白雪公主》这两位角色的命运,讨论她们在逆境中所展现的品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不仅能理解故事的相似之处,还能思考不同角色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反应。这种多角度的阅读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挑战。
利用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在阅读《草房子》这本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项目,让学生分组探究书中描述的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差异。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搜集资料、采访家人等方式,收集信息并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每个小组需要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这样的项目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通过对小学阅读教学“四重”策略的探究,我们认识到,教师在实施这些策略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更要重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发展。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当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师的引导和支持是关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此外,家校合作也不可忽视,家长的参与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助力他们在阅读中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王湛月《传统语文阅读策略教学运用研究》,西南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2] 车威杰《单元整合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小作家选刊》2023年第28期。
[3] 陈思宇《浅析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有效教学路径》,《语文课内外》2022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