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流行现状分析及主要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5-02-19 00:00:00蔡世龙郑凯张志萍
关键词:危险因素基因突变甲状腺癌

【摘要】甲状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头颈部内分泌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无传染性,主要累及甲状腺,另外还会累及食管、气管等,疾病发展到晚期会累及骨、肺。甲状腺癌目前无法完全治愈,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因此,现就甲状腺癌的流行现状、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等方面研究进行阐述,以期为甲状腺癌的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甲状腺癌 ; 流行现状 ; 危险因素 ; 基因突变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5.04.0138.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5.04.043

甲状腺位于人体的颈前部,形似蝴蝶,构成部分包括左右两侧甲状腺叶加中间峡部,主要由滤泡细胞、滤泡旁细胞两大类细胞组成,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可发生恶性病变。甲状腺的恶性病变即甲状腺癌,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 [1],按照组织学来源及具体的分化程度,可以将甲状腺癌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分化型,另一个为未分化型,分化型占比大概90%,可以进一步分成两类,分别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滤泡状癌,前者生长缓慢,恶性度较低,常为多发性结节,实性结节质地较硬,表面凹凸不平,易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活动度差,少数时候结节增长快速,可出现囊实性结节,其约占儿童甲状腺恶性肿瘤的90%,占成人甲状腺恶性肿瘤的80%~85%,且未分化型甲状腺癌占甲状腺癌的1%~2%,早期即可发生浸润和转移,其恶性程度高,且预后差,死亡率高达20%~50% [2];后者恶性程度超过甲状腺乳头状癌,但很少经淋巴结转移,一般通过血行向骨和肺等远处转移,其病理特征是存在小的滤泡[3-4]。甲状腺癌若未及时进行规范化治疗,可持续恶化,压迫颈部气管和神经,导致呼吸不畅,还可见声音嘶哑,对日常生活有极大影响,甚至危及生命。鉴于此,现就甲状腺癌的流行现状和主要危险因素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甲状腺癌的流行现状

1.1 国外流行情况 甲状腺癌在全球的流行趋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亚、南亚和北美洲地区的发病率较高,且甲状腺癌在女性中频发,全球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为10.1/10万,比男性高3倍[5]。且有报道称,发达国家男、女性发病率分别为发展中国家的4~5.5倍[6]。

1.2 国内流行情况 东亚国家发病率最高,其发病率是排名第2位北美的两倍,我国属于地域大国,新发病例约占全球新发病例的一半以上[7],现从地区、时间、人群三大层面对我国甲状腺癌的流行情况展开细致性分析

统计。

1.2.1 地区分布特征 甲状腺癌在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具有不同的发病率,发病率由东部、中部到西部地区依次降低[8]。首先,进行区域分布特征的调查统计,以甘肃省为例,甘肃省甲状腺癌发病情况呈现一定的地域分布特征,表现为河西地区发病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的特征[9]。其次,相对于农村而言,甲状腺癌在城市具有更高的发病率,不同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高低不同,这可能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服务能力、资源分配及诊治方式的差异有关[10]。

1.2.2 时间分布特征 1990年至2019年国内甲状腺癌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对国内近20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进行统计,发现其一直处于升高的变化趋势,2022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为46.61万例,死亡为1.16万例[11-12]。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大概归因于人们体检意识的增强、恶性肿瘤筛查技术的提升及辐射暴露人群的

增加。

1.2.3 人群分布特征 首先分析性别分布特征,各年甲状腺癌发病率按照性别不同来分,中国女性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从2000年至2016年增长了近10倍[13]。其次,分析年龄分布特征,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在50~54岁年龄组迅速升高,死亡率在40~45岁年龄组迅速升高,在85岁年龄组达到高峰。有可能因为,50岁以后的人群更重视体检,从而导致该人群检出率升高更为显著[14]。

2 影响甲状腺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甲状腺癌的病因尚不明确,但目前的相关研究显示其主要与碘摄入异常、辐射、性别、BMI、雌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基因突变、地理环境及其他相关因素有关。

2.1 碘摄入异常 碘作为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少的一个原材料,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是维持机体代谢平衡的一个重要物质。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对物质及代谢的影响;第二,对器官系统功能的影响;第三,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碘离子会经由细胞膜上的钠碘同向转运体进入到甲状腺滤泡细胞当中,其被氧化之后,会和甲状腺球蛋白酪氨酸残基连接,并生成单碘氨基酸及二碘氨基酸,两种物质通过过氧化氢、过氧化酶的作用,生成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随之分泌至血液发挥相应作用。尿碘是评价碘营养水平的常用指标,人体当中的碘大部分都是从食物获取(80%~90%),90%左右碘经肾脏排出,因此,碘营养水平就可以通过尿碘水平来衡量。一般是通过中位尿碘浓度反映碘营养水平,学龄儿童和一般成人若中位尿碘浓度lt;100 μg/L,即为碘缺乏,若介于100 μg/L至199 μg/L,表示碘适宜,若介于200 μg/L至299 μg/L,表示超足量碘摄入,一旦达到300 μg/L及以上,认为是碘过量[15]。影响甲状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其中碘摄入异常在诸多研究中都已经被证实,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非常关键的一种物质,其摄入量与甲状腺疾病发生率为“U型关系”,可以解释为,碘摄入过量、不足,都容易引发甲状腺疾病[16]。

2.2 辐射 在机体所有器官中,甲状腺对辐射的敏感性最高,如果机体一直处于辐射环境中,会出现异常反应。基于核事故的科学证据表明,暴露于辐射会增加甲状腺癌的风险,尤其是儿童及青少年,可能和细胞有丝分裂早期有一定的关联性[17]。姚锡宇等[18]研究结果发现,甲状腺癌发病可能与电离辐射有关。

2.3 性别 甲状腺癌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大约为1∶3,甲状腺癌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4位,好发于30~40岁的女性群体中[19-20]。由此可见,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可能是由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较高,而雌激素可能会刺激甲状腺细胞的增长,从而增加患甲状腺癌的风险,且女性在青春期、妊娠期、更年期等不同阶段,雌激素水平会发生明显变化,这种激素的变化可能会刺激甲状腺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2.4 BMI BMI可以反映体型的胖瘦程度,以及体脂累积的程度,有研究表明,肥胖会影响甲状腺癌的发病率[21]。且当BMI增加5 kg/m2,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提高10%,甲状腺癌腺外侵犯的风险随BMI升高而增加,预后较差,甚至死亡[22-23]。张志焕等[24]研究中,将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病例组超重和肥胖占比高于对照组,随着BMI的增大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也随之上升。分析其原因为,BMI水平较高的人群,其脂肪因子、性类固醇、胰岛素等物质水平较高,这些物质都会作用于甲状腺,刺激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进而诱发甲状腺癌。

2.5 雌激素 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Rβ)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的情况,其中ERα会刺激肿瘤细胞增殖,其激动剂可导致甲状腺肿瘤细胞增殖,增强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量;ERβ会诱导甲状腺肿瘤细胞凋亡,其激动剂可抑制细胞增殖,对Bax的表达予以强化,当两种物质的比例平衡性丧失,会让细胞行为改变,进而诱发甲状腺癌,雌激素还可致甲状腺癌细胞的黏附和迁移及侵袭增强,导致肿瘤细胞转移[25]。且有报道称服用避孕药是导致甲状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避孕药的主要成分就是孕激素和雌

激素[26]。

2.6 促甲状腺激素 张建等[27]研究结果发现,甲状腺癌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组和对照组,且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随甲状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为:⑴促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后可使肿瘤血管生成,从而促进肿瘤生长或者引起受体功能区基因突变,导致信号转导异常,从而导致正常甲状腺组织癌变;⑵促甲状腺激素通过抗氧化传导通路促进甲状腺癌侵袭能力[28]。

2.7 基因突变 基因改变是第二原发性肿瘤发生的重要内源性因素,在遗传学、细胞免疫学的研究当中发现,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鼠肉瘤病毒(Ras)、RET基因信号通路激活和P53基因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性,具体分析情况如下:⑴BRAF基因。BRAF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过程,属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在甲状腺肿瘤细胞胞内外信号传导中起关键作用,最常见的是BRAF突变(T1799A)编码的BRAF V600E突变,其中活化环内氨基酸的缬氨酸被谷氨酸取代,可使BRAF激酶活性持续活跃,活性增加高达500倍。我国西北地区甲状腺癌患者BRAF V600F突变率为86.70%,在约7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BRAF突变占40%~45%,且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年龄相关,且患者病死率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29-30];⑵Ras基因。Ras基因编码的蛋白位置是在细胞膜的内侧,以信号传导分子形式参与到Ras-Raf-蛋白激酶激酶(MEK)-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传导通路和磷脂酰肌醇N-激酶/蛋白激酶B(PI3K/Ek)信号传导通路,Ras基因一旦发生突变,就会使得Ras蛋白信号分子持续性活化,进而导致细胞发生恶性增殖,引发肿瘤。恶性甲状腺肿瘤中均能检出Ras基因家族位点突变,其中乳头状甲状腺癌中,Ras表达水平较高,低分化的甲状腺癌中,也能测得Ras基因突变,Ras基因突变主要作用于甲状腺癌发病早期,并不会影响或决定细胞恶性转化与否[31];⑶RET基因。RET是编码甲状腺激酶受体的原癌基因,归于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家族,其与配体结合后,胞内的催化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磷酸化,激活下游信号转导通路,调节细胞生存并诱导细胞增生;同时可以引起激酶活性及信号传导途径的变化,进而调节细胞的增殖、存活及迁移等情况。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发现了不同类型的RET/甲状腺乳头状癌染色体重排,RET基因主要通过染色体重排而激活,而在遗传性和散发性的甲状腺髓样癌中发现了RET位点突变基因,RET基因主要通过种系或体细胞的突变而激活。在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中,有20%~80%的RET基因的体细胞会发生突变,大多数突变位于第918密码子,导致相关信号通路失调,致使细胞异常生长及分化;而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常见的基因改变是RET/甲状腺乳头状癌染色体重排,是RET编码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的3'末端序列和其他基因的5'末端序列并置而形成的嵌合基因,且当前已经发现的能与RET重排的基因多达10种,它们的启动子区及部分编码区与RET的TK区融合形成不同类型的融合基因[32-33];⑷P53基因。P53基因作为抑癌基因,突变的P53蛋白可以抑制人体野生类型P53基因活性,表现为细胞突变、丢失、重排等形式而失活,造成细胞的遗传不稳定并向恶性增殖演变,DNA损伤无法修复,两者可能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造成患者体内抑癌基因转为癌基因,促进了甲状腺癌由高分化转变为低分化或者未分化进展,导致甲状腺癌的形成[34]。

2.8 地理环境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乃至不同地区均有一定的差异性,甲状腺癌高发地包括冰岛、夏威夷,还有菲律宾,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发现都处于火山多发地,因此猜测甲状腺发病率可能和火山熔岩环境有关。分析具体原因在于,火山熔岩环境中存在较多的有害气体和稀有金属,比如氯化氢、硫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以及钒、硒、锌等金属,长期吸入或接触后,会对机体产生急慢性作用,降低机体防御能力,随即增加肿瘤发病率[35]。

2.9 其他因素 霍诗睿等[36]研究结果发现,空气污染、环境温度、紫外线辐射和绿色植被对中国甲状腺癌的发病有一定影响。心理因素也和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不良情绪、焦虑/压力大会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其均是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37],因此,平日里要注意控制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开朗的心态,其原因分析为,不良情绪可能会引起大脑皮质和下丘脑发生变化,从而削弱免疫系统,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从而使肿瘤的发生率增高。

3 甲状腺癌的预防

甲状腺癌病因虽不明,但对于碘摄入异常、辐射这些已经明确的危险因素,能够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案。鉴于此,为了预防甲状腺疾病,需要对各地区水碘水平加以监测,结合当地饮用水中碘含量,对碘盐标准进行制定,定期调查尿碘水平、水碘水平及碘盐含量,进而制定更理想的甲状腺癌防治方案。避免接触电离辐射和放射性尘埃,对放射科医师、放射性核素接触者等特殊从业者及需接受CT、X线检査的患者应正确使用铅帽、眼镜、护颈、防护服等防辐射装置,缩短紫外线暴露的时间,降低紫外线暴露频率,可降低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在日常生活中应在合理运动、健康饮食的基础上控制体质量,日常生活中应多食用含硒、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并适量摄取含碘的食物,少食用速食食品,食含铜、铅、锰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等食物,并可以多食用花椰菜、青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其可抑制雌激素对甲状腺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促进作用,且应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将体质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避免含有雌激素的药物,这在女性中显得尤为重要。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辐射暴露和辐射剂量,且日常生活中应减少手机的使用时间,远离辐射程度较高或环境较差的地区,如核设施、核电站、化学工厂等,避免机体内基因突变,且需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恰当地宣泄和调节不良情绪;最后,应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和超声波检查,帮助及早发现甲状腺异常,从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4 小结与展望

甲状腺癌属于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各个国家地区的发病率都在不断升高,其原因可能与诊断水平提高、甲状腺疾病筛查力度增加等有关。本研究发现,甲状腺癌的流行特征存在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差异,就我国而言,甲状腺癌相对于农村,城市发病率更高,相对于男性,女性更易患病。对疾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除了碘摄入异常、辐射两大因素,还和性别、BMI、雌激素、甲状腺激素、基因突变、地理因素等其他因素有关。鉴于这些高危因素,可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方案,以积极降低发病率,减轻社会疾病负担。目前认为甲状腺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未来需要充分认识甲状腺癌的各种危险因素,以综合、客观地评估甲状腺癌的风险。

参考文献

陈亚柯, 徐青青, 孙宁, 等. BECN1、性别决定区Y盒转录因子9表达与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研究[J]. 癌症进展, 2021, 19(9): 915-918, 934.

康斗, 赵长久.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诊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 2023, 31(17): 3330-3334.

陈飞, 杨云, 俸瑞发. 未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 2021, 29(10): 1784-1787.

唐娟, 刘志艳. 第4版WHO分化型甲状腺癌病理分类及其进展[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 26(6): 504-509.

巨艳丽. 1990~2019年全球甲状腺癌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未来20年的预测[D]. 济南: 山东大学, 2023.

姚承志, 张译匀, 吴霞, 等. 1990-2019年全球甲状腺癌发病现状分析及2020-2030年发病趋势预测[J]. 中国肿瘤, 2023, 32(11): 848-855.

秦嘉黎, 刘善廷. 低危分化型甲状腺癌流行现状及诊疗规范的再思考[J]. 中华医学杂志, 2024, 104(30): 2791-2796.

吴春晓, 顾凯, 庞怡, 等. 2016年上海市甲状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与2002—2016年间变化趋势分析[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2, 27(1): 58-65.

张光耀, 郭伟, 朱奕潼, 等. 2009—2015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J].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3): 218-223.

马晶昱, 相智声, 林永添, 等. 2011—2020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J].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3, 37(4): 301-307.

苏未, 顼禹同, 王一诺, 等. 1990至2019年中国与全球甲状腺癌疾病负担比较分析[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6): 940-948.

陈永胜, 王军, 张永辉, 等. 1972—2021年江苏省启东市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及年龄 - 时期 - 队列模型分析[J]. 中国肿瘤, 2024, 33(6): 465-472.

渠宁, 王钰婷, 马奔, 等. 2022年度甲状腺癌研究及诊疗新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5): 423-430.

仇化微, 梁天孚, 黄苗苗, 等. 基于年龄 - 时期 - 队列模型的中国甲状腺癌发病死亡趋势分析[J].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 13(4): 270-274.

张鸿, 邹毅, 黄淑玉, 等. 孝感地区血清维生素D及尿碘水平对甲状腺癌发生风险的研究[J]. 中国医学工程, 2023, 31(4): 70-74.

吴华杰, 张楠, 李磊, 等. 甲状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研究进展[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2, 43(5): 162-167.

胡传祥, 郑向前. 辐射和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肿瘤临床, 2024, 51(5): 242-246.

姚锡宇, 相智声, 马晶昱, 等. 福建沿海地区甲状腺癌危险因素配对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2, 30(11): 816-820.

霍恺, 鲁文慧, 安连芹, 等. 沧州市甲状腺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河北医药, 2022, 44(10): 1571-1574.

孔垂芳. 年轻女性甲状腺癌患者生育忧虑影响因素[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 18(12): 1778-1781.

焦丽, 张生军. 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临床医学进展, 2024, 14(8): 400-406.

冯洪雨. 代谢综合征与甲状腺癌的相关性研究[D]. 唐山: 华北理工大学, 2020.

姚承志, 徐杰茹, 张敏, 等. 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死亡趋势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3, 27(6): 726-732.

张志焕, 赵海峰. 甲状腺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1, 21(9): 1478-1480.

徐发展, 姜超喻, 伊丹丹, 等. 性别相关因素对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J]. 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23, 42(1): 154-159.

汪正园, 臧嘉捷, 吴凡. 甲状腺癌及其危险因素[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21, 38(11): 1169-1172.

张建, 梁娴, 赵春生. 甲状腺癌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白细胞介素35及促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及意义[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 17(21): 3148-3150, 3155.

候丽影, 张国强, 罗全勇, 促甲状腺激素与分化型甲状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4, 44(3): 179-182.

刘燕, 曹广磊, 陈丽.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和BRAFV600E分子检测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价值[J]. 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22, 60(10): 57-61.

刘超宇, 黄林达, 马燕飞, 等. 甲状腺癌患者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民族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4, 21(9): 1235-1240.

付云平, 叶晖. Ras基因及蛋白与甲状腺癌的关系[J]. 医学综述, 2022, 28(12): 2397-2402.

黄彬, 吴耀华. 分子标志物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J]. 临床外科杂志, 2021, 29(11): 1096-1098.

焦佳媛, 邢久歌, 柴宝山. RET原癌基因在甲状腺癌中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进展, 2023, 13(6): 895-899.

李明, 许丽颖, 魏兰涛. PTEN、P53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J]. 实用癌症杂志, 2021, 36(6): 962-965.

侯振江, 李卫东. 关注甲状腺癌危险因素防癌治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J]. 医学综述, 2020, 26(23): 4577-4581, 4587.

霍诗睿, 王伟, 王欣榕, 等. 环境因素对中国不同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影响分析[J]. 肿瘤影像学, 2022, 31(5): 463-470.

邓雅利. 新疆兵团地区甲状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 石河子: 石河子大学, 2022.

猜你喜欢
危险因素基因突变甲状腺癌
大狗,小狗——基因突变解释体型大小
英语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9:10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的研究进展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产科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12:34
普通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2:29:29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保健指导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33:36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全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适应证选择及并发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