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教学语言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效果的达成、教学思想的传达。肖培东的课堂教学语言循循善诱,如春风化雨无声浸润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本文以肖培东老师执教的《猫》教学实录为研究对象,从导入语、讲授语、评价语、结语展开,重点分析肖培东老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探究肖培东老师课堂语言对教师授课的启示。
关键词:肖培东;教学语言;《猫》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有效的课堂语言是组织课堂秩序、传授知识信息、把控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1]基于此,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语言的运用,充分展示课堂语言的魅力,让语言变成传授语文知识的桥梁,通过精湛的语言艺术,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打下基础。
本文以著名语文教师肖培东老师的课堂实录《猫》为对象,研读一门好课的课堂教学语言的构成。肖培东老师这节课属于借班上课,教学难度相对较大,课堂突发情况多,对老师的教学功底有很大的挑战,肖培东老师在执教过程的课堂语言极其丰富,有许多临场发挥的教学语言,其中的教学灵感值得学习,下面从导入语、讲授语、评价语、结语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导入语:开门见山,紧扣文本
导入语在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导入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快速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肖培东的导入语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这种方式简单直接,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但是如果过于直接切入,学生准备时间不充分,便不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肖培东在开门见山的同时,恰当的借用助读系统,以插图设问,紧扣文本,使学生一开始就能把握课堂重点,带着任务学习课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实录:
师:同学们,读过这篇课文的举手
(同学举手)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写了我家养过几次猫
生:三次
师:你看同学们,为了配合我们读书,教材的编写者给我们配了一幅猫的图,猜猜看,课本中插图上的这只猫,应该是三次养猫的第几只?
肖培东在讲授《猫》这篇课文时所用的导入语,没有任何花哨的渲染,而是开门见山,提出的两个问题也是从文本出发,“这个故事写了我家养了几次猫?”“猜猜看,课本插图上的猫,是作者养的第几只?”,肖培东从助读系统切入,让学生欣赏插图,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熟悉文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课堂导入语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好的导入语不但能引起学生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提取储存知识,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给学生以启迪,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确保导入语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教材,教师需要围绕文本的核心内容,精心构思,使语言与教授内容紧密相连,形成有机的整体。切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而漫无目的地游离,更不应为了短暂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盲目插入与主题无关的视频或其他课外资源。要结合学情,目标明确,突出关键知识点,确保主题鲜明。这样的导入语能够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当前的文本学习,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预期。
二、讲授语:深究文本、注重细节
讲授语是课堂中运用最多的语言,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通过深入浅出的讲授,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把问题深入,由此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肖培东老师在《猫》这一课中,注重深究文本,带领学生文本细读,细究文本中体现情感和主旨的细节,通过对关键字词句、特殊标点符号的细读,深挖语言内涵,探寻问题答案。
注意关键字词句的分析
文本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其中的关键字词句往往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揭示文本的主题和核心思想。通过关注这些字词,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中心议题和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信息。肖老师认为,语文就应该老老实实地教,就应该深入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因此在授课时,他把重心放在文本细读上,抓住主要词语来进行理解和赏析,通过品味其中的关键字词,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结构和意义,提高阅读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思维能力。
实录:
师:大家看看,课文当中哪个句子把“亡失”和“难过”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生:“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师:“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大家发现没有,这句话里面有四个词,我们把它摘出来。
师:“亡失”是这篇文章三只猫的结局,“难过”是三只猫亡失文中我的心情,“比”说明什么?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生:对比,把前面两次猫和后面这只猫作对比。
师:“更难过”的“更”字说明什么?要想读懂这篇文章,重点读第几只猫?
生:第三只。
在《猫》这节课里,肖老师抓住文中关键的句子,即“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抓住“亡失”“难过”[2]这两个链接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词语,让学生从课本中直接找到了作者的态度,又直接标出“比”“更”两个特殊词汇,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用意,如“比”这个字,暗示了文章重要的写法是对比,而“更”则明确了文章的主要对象是第三只猫,仅仅一句话就将文章情感、手法、重心都呈现出来。如此细致的分析文本内容,相比于让学生不断阅读全文找出问题答案,更加简单高效,也易于学生在分析字词时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情感,激起思维的浪花。
(二)探索特殊符号的深层意义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特别是那些微妙而难以言表的标点之中,作者巧妙地留下了诸多引人深思的空白,这些空白如同无形的钩子,牵引着读者不断品味与探索,无声之处尽显文本的无穷魅力。肖培东在讲课时不仅注重文本的整体理解,更在细微之处下足功夫,直至关注到每一个标点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实录:
师:你看标点符号的标志,后面那位同学,为什么他的声音会强起来?“一定是猫!”的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感叹号。
师:感叹号,说明后一句比前一句要响。
……
生: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语气强烈)
师:你为什么读到张妈的时候声音响起来了?
生:因为后面是感叹号
师:张妈后面是感叹号,也就是说女主人说起来张妈后面就是感叹号。
这一片段中肖老师从不起眼的标点符号着手,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出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感情色彩,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人物对于发现第三只猫是吃鸟凶手的激动情绪。而肖老师让学生朗读文中对张妈说话的语气,分析张妈后面的感叹号,也为最后深化主题打下基础,学生反复品读文中妻子对张妈说的话,通过张妈后面的感叹号,学生可以揣摩到妻子对张妈的态度,感受文章中张妈在家里作为佣人不被尊重的处境,为课堂最后张妈也是文中的一只猫的主题深化打下基础。学生逐渐融入文本之中,而文本也似乎在向他们敞开怀抱,两者在相互的寻觅中找到了共鸣,从而共同构建了文本的独特意义。
讲授语作为教学中知识传递的核心方式,在课堂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若贴切而明晰,深入浅出,便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其深入探索的热情;反之,则可能阻碍学生的理解。通过对肖培东课堂讲授语的深入剖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采用何种讲授方式,肖培东始终保持着对文本内容的深切尊重,一切讲解均紧密围绕文本核心,最终回归于对文本深层含义的解读。在讲授过程中,他时刻铭记文本的重要性,始终不偏离文本内容的中心,这种对文本的敬畏与尊重,实为难能可贵。
因此,在文本的讲授中,教师要深挖文本细节,语文课最不可或缺的资源是文本本身,教师通过文本细节的解读,以小见大,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感悟。这对我们的启示是,教学,一定要先沉入文本,课文是最好的学习资源,学生只有深刻熟悉文本之后,才能对文本内容的深挖和探讨。同时教师要发现文本内容所蕴含的哲理,将之内化成符合学生学情,能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知识,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教授给学生。
评价语:真诚赞扬,耐心点化
课堂评价语是教师在课堂中即时、即兴地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的具有评价性质的反馈语言。相较于简单的表扬或批评,评价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估和指导。优秀的评价语不仅展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还体现了其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精神。肖培东的课堂评价语通常以真诚赞扬的方式呈现,同时能够耐心引导学生思考,促进课堂的活跃与和谐。
(一)赞扬肯定,真诚评价
肖培东在课堂上的评价语往往以赞扬肯定为主,同时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尊重。优质的课堂评价语不仅能够有效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更能显著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点燃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进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全面提升。
实录: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句话的?你给大家讲讲。大家都忽略的地方,你怎么会注意到这关键的一句话
(生微笑不语)
师:她笑起来了。你们啊都找不到,这句话太重要了。
实录:
生:我觉得文中的人都是猫
师:你真会思考!那文中的人怎么都是猫?尤其那盛气凌人的、很自以为是的妻子和“我”,什么时候会变成这样的猫?
在人的天性深处,最为渴望的无疑是得到他人的赞赏与认可。肖老师深谙此道,他在尊重学生独特思考方式的同时,总能恰到好处地给予鼓励,并以亲切而富有成效的方式给予指导,从而满足了学生内心深处的这一需求。在提问“我断案的依据是什么?”时,前面有很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一个女同学一直没有举手,肖老师很自然的邀请她,当她说出自己的答案后,肖老师立即对她的回答给予了适时的激励性评价,不让学生因为觉得自己的答案不恰当感到紧张,这种夸奖轻松,缓解了女同学的紧张情绪的同时,也让学生真正关注到了女同学找到的那段话。
同样,在后面主题升华阶段,肖老师毫不吝啬夸奖,而且评价语不再局限于真棒,不错,很好这些笼统的词语上。学生回答“我觉得文中的人都是猫”的时候,他说你真会思考,这种具体的称赞,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优秀的地方,继续进步。诸如此类的评价还有“真不错,你已经会读书了”“你发言非常积极,你旁边的同学一定也受到感染的”等。肖老师以真挚的语调,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由衷的赞赏,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老师那份源自内心的喜悦。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肖老师成功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课堂的紧张氛围,学生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才能够更加自如地专注于课程的学习。
一个经常夸奖的老师不足为奇,一个会夸奖的老师才真正会得到学生的爱戴,社会的发展导致学生思想普遍早熟,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夸奖,如果老师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进行由针对性的评价,对于学生而言,进步的空间就会大很多,学生会时刻记住自己优秀之处,并时常巩固。因此,一个会夸奖且真诚的教师不仅可以放松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接受知识的熏陶,还能调节课堂氛围,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有趣一些,在收获学生喜爱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幸福。
(二)指导耐心,巧妙点化
评价语缺乏指导性往往会出现效率低下,学生难以获得实质性进步的情况。肖培东在课堂中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细致点评,针对疑难问题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点化,这样具体、细致、到位且具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实录:
生: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读出了妻子的难过,后面两句声音弱)
师:最后两句没有读好,标点符号看清楚,再来把这两句话读一读。
生: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读出了妻子的愤怒)
肖老师的评价总是有指导性的,在让学生读出妻子发现猫被咬死的时候对张妈说的那句话时,学生尝试后没有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读不出应该有的感情,肖老师指导她要注意后面的标点符号,并且又一次给她了机会,这一次,学生在教师详细的指导下,一下子就精准地读出了妻子愤怒的感情。这样的指导,在肖老师这节课上随处可见,可以看出,肖老师在引领学生朗读时,并没有采取强行灌输的方法,而是进行具体、细致的指导。同样的,学生在寻找断案依据时,找到了关键词“凝望”和“注意”,肖老师立即抓住这两个词进行点评,提出这两个关键词前还能再加两个词,学生马上找到“特别注意”和“常常凝望”。这种“点化”功能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使学生豁然开朗。
在教学中,有些环节可以通过提前备课预设到的,由于学生表现多样性和一些不可预料的情况,课堂评价语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拥有足够的教育机智,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妥善处理,避免耽误课程进度,影响教学效果。
四、结语:回归文本,升华主题
总结语是基于文章主旨、写作方法和语言特点等教学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对一堂课的总结[3]。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从而更好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肖培东老师经过一节课的铺垫,学生的思维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此时肖老师并没有提供材料进行补充拔高,而是回归文本,从文本内容升华主题,整节课结束,学生始终沉浸在文本中,不会产生割裂感。
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看板书,跟着老师读
生:比猫的亡失更难过
师:比猫的亡失更难过的是什么?
生:是人性。
师:是什么人性的亡失?
生:美好人性
师:一起读
生:比猫的亡失更难过的是美好人性的亡失
师:找回我们的美好,找回我们的善良,愿世界永远充满着爱的载歌。下课!
《猫》这篇课文通过细腻的文字展现了世间百态和复杂的人性,老师教学过程中,对主题的升华不能生搬硬套,强迫学生喝“鸡汤”。肖老师的结课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从最开始发现关键句,找到关键词,通过文本细读,最后以学生分析过的关键词为基础,引导学生发现了与丑陋相反的词“美好”,肖老师依托文本,希望孩子们能够不要让美好的人性“亡失”,课上到这里,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已被挖掘到极致。
肖老师在结课时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所以,如果不改变人性中的丑陋,不剔除人性中的阴暗,我们都可能成为那只可怜的、被冤枉的猫。”并殷切地寄寓孩子们“比猫亡失更难过的是人性的亡失,希望找回我们的美好,找回我们的善良,愿世界永远充满着爱的载歌。”在课文结束前,肖培东基于文本贴切地对学生发自肺腑的号召与希望,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到实处。
结语很多时候会成为授课内容的高潮,这时候教师不能将结语落在传道解惑的知识点讲解上,应当侧重于学生精神人格的引导。教师在使用情感化的结语时,应当注重前面内容的铺垫,逐步上升到应有的高度,不能为了抒情而抒情或者突然开始抒情。同时,教师也不必为了上升高度补充很多材料,回到文本中去,在字里行间升华主题,学生从始至终都沉浸在文本中,自然也能在文本中获得情感。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刻投入自身情感,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向学生传递的关爱。这种情感投入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从而促进其内在素养的全面提升。作为教师,我们应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
教师语言作为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形式,无疑是教学艺术中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优秀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精准传达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魅力和乐趣。拥有良好的教学语言修养的教师,能够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知识的世界,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良好的教学语言修养应成为每位教师自觉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牟婕.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名师肖培东《孔乙己》课例研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212-213.
肖培东.我们都可能会是那只猫:《猫》教学思考[J].语文建设,2018(22):34-39.
张莺雅.肖培东课堂教学语言分析[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