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为推动广西河池市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与发展,以河池市乡村地区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河池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村庄空间布局不够合理、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高、乡村文化保护力度不足、乡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等问题,提出了科学编制村庄发展规划,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构建生态文明宜居乡村;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传承与弘扬乡村文化,改善乡村居民精神风貌;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打造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等对策。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广西河池市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21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而美丽乡村建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1]。
河池市位于广西北部,是典型的山区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作为广西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河池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使其成为探索山区农村发展模式的典型样本。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河池市乡村地区仍面临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鉴于此,对河池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不仅有助于推动河池市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与发展,还可为其他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1 河池市概况
1.1 自然地理环境
河池市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位于北纬23°41′~25°37、东经106°34′~109°09′,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河池市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6.9~21.5 ℃,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 200~1 600 mm。河池市山地、丘陵广布,地形复杂多样,境内河流众多,如红水河、龙江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2]。
1.2 农业经济状况
近年来,河池市农业经济发展呈现稳步增长态势。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产业的发展,河池市农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增长。2023年,河池市粮食种植面积25.28万hm2,比上年增加113.33 hm2;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94万hm2,比上年增加2 366.67 hm2;甘蔗(含果蔗)种植面积5.19万hm2,比上年增加906.67 hm2;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1.59万hm2,比上年增加3 620.00 hm2;桑园面积6.38万hm2,比上年增加1 113.33 hm2。2023年,河池市粮食总产量97.8万t,比上年增产0.1%;油料产量2万t,比上年增产6.9%;甘蔗产量390.05万t,比上年增产9.4%;蔬菜产量(含食用菌)224.34万t,比上年增长4.5%;园林水果产量95.7万t,比上年增长5.6%。2023年,河池市肉类总产量25.03万t,比上年增长3.7%。其中,猪肉产量15.52万t,比上年增长4%;牛肉产量2.43万t,比上年增长2.4%;羊肉产量1.46万t,比上年增长1.6%;禽肉产量4.72万t,比上年增长5%。2023年末,河池市生猪存栏134.32万头,比上年增长0.2%;全年生猪出栏199.58万头,比上年增长3.6%;蚕茧产量20.48万t,比上年增长9.4%[3]。此外,水产养殖业在河池市乡村地区发展迅猛,2023年河池市水产品产量7.29万t,比上年增长3.8%,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增长点。然而,河池市农村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人均收入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等。此外,河池市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较为普遍,导致部分村庄出现“空心化”问题,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1.3 人文历史条件
河池市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民族构成,为该地区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例如,壮族三月三歌节,作为壮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以其独特的对歌形式、丰富的民俗活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体验,成为展示壮族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瑶族盘王节作为瑶族纪念祖先、祈求丰收的重要仪式,通过一系列祭祀、歌舞、体育竞技等活动,生动展现了瑶族对于自然与祖先的崇敬之情,同样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成为推动地方文化旅游发展的有力推手。此外,河池市保存着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和建筑,从古朴的壮族干栏式建筑到精致的瑶族吊脚楼,从历史悠久的壮族古村落到充满神秘色彩的瑶族村寨,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成为研究当地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的宝贵资料。这些传统村落和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为河池市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河池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村庄空间布局不够合理
河池市部分村庄在建设过程中,空间布局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一些村庄的房屋建设无序,新居落成占用了耕地资源,而旧院闲置没有得到复垦,导致土地资源浪费[4]。同时,农村地区公共设施如学校、医疗点等分布不均、布局不合理,导致村民生活不便,且影响村庄整体美观。此外,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耕地与居住地混杂,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村庄的长远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河池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
2.2 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加速推进,河池市部分乡村地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不仅对农村居民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对河池市美丽乡村建设构成了潜在威胁。具体而言,过度开垦土地资源、无序的乱砍滥伐行为、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水质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喀斯特地貌区域,生态脆弱,一旦遭受破坏,恢复起来非常困难。
2.3 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河池市乡村地区在人居环境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村庄基础设施落后,如道路狭窄且破损严重,导致村民生活不便。此外,生活垃圾处理不当,随意堆放和焚烧垃圾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足,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严重影响了水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缺少适当的文化活动场所、体育健身场地等,村民精神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形式相对单一[5]。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还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阻碍了河池市美丽乡村建设。
2.4 乡村文化保护力度不足
河池市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近年来由于现代化进程加快,一些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风险。例如,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等民俗活动逐渐被边缘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此外,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和文物因缺乏有效保护而遭受破坏。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是当地居民的精神寄托,也是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然而,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保护意识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河池市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急需加强。
2.5 乡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长期以来,河池市的农村经济收益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导,特别是桑蚕业、水果种植和养殖业等传统产业在河池市的农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这些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问题。由于缺乏多元化发展,农村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农民收入会受到较大影响。此外,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薄弱,导致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因此,河池市急需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3 对策
3.1 科学编制村庄发展规划,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为解决村庄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河池市应科学编制村庄发展规划,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1)通过详细调研和评估,明确各村庄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划分住宅区、农田保护区、公共服务区等功能区域。2)根据各村庄地形地貌特点,优化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3)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村庄的整体规划水平,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2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构建生态文明宜居乡村
针对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河池市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建立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2)实施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保护水资源。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4)开展绿化美化工程,增加绿地面积,提升村庄整体美观度。采取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还能促进生态平衡,构建生态文明宜居乡村。
3.3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河池市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全面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1)完善道路交通网络,拓宽并硬化村内道路,确保村民出行便捷。2)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现自来水全覆盖,保障村民饮水安全。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也应增加投入,提升服务质量,例如,建设标准化学校、卫生院和养老服务中心,满足村民的基本需求。3)建设适当的文化活动场所和体育健身场地,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例如,可以建设村级文化中心、图书馆、体育广场等,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
3.4 传承与弘扬乡村文化,改善乡村居民精神风貌
为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河池市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弘扬地方特色文化。1)加强对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保留乡村的历史记忆。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古建筑修复和维护工作,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2)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民族节庆、民俗表演等,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3)建设数字博物馆,或利用直播平台以及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官方账号,定期发布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等,推广和传播传统文化。4)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的文化创造力和自信心。
3.5 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打造地方特色优势产业
为解决乡村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河池市应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1)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如都安县的瑶鸡养殖业、巴马县的巴马香猪产业等。2)结合乡村旅游,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农耕文化,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3)鼓励和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如建立农产品加工厂,开发特色食品和手工艺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4)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进“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建设,构建农产品营销新格局[6]。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推动河池市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增强农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结语
河池市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科学编制村庄发展规划、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传承与弘扬乡村文化及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河池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发展。未来,河池市应继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杨颖.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和测评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3,40(2):20-25.
[2] 河池市地方志办.地质地貌[EB/OL].(2024-07-10)[2024-11-29].http://www.hechi.gov.cn/zjhc/sqgk/dzdm/t18669531.shtml.
[3] 河池市统计局.2023年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06-28)[2024-11-29].http://www.hechi.gov.cn/sjfb/tjgb/t18618769.shtml.
[4] 苗旺.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9.
[5] 储婉君.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析[J].南方农业,2024,18(16):77-79.
[6] 宋应关.平塘县特色农产品价值链延伸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20.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