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是我国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任务。新质生产力是由革命性技术突破而形成的先进生产力,符合高质量发展对于生产力的基本要求,为民族地区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有助于民族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然而,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创新不足等现实难题。因此,民族地区需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的具体实际,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个维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25)01-0021-08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启计划”项目(2024QQJH090),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重点学科“中国边疆安全学”资助计划(DF2023ZD06)阶段性成果。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亟须培养壮大新的生产动力,而新质生产力为突破经济约束实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作为一种以科技创新驱动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革命性的科技突破、创新性的生产要素配置和深度产业转型升级而持续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1]。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3]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体现出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跃变,其强大发展动能能够满足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后,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其开展了系统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和理论意义的研究,重点围绕基本内涵、理论创新和价值意蕴等方面展开,研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创新[4],有助于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和进一步丰富习近平经济思想内涵[5]。二是对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价值和赋能作用进行深刻剖析,重点围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机制展开[6],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价值,必须深刻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7]。三是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和培育机制的前瞻研究,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均是研究热点[8],如一些研究者从具体的数字经济入手,讨论了数字新质生产力对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作用[9]。已有研究虽对新质生产力内涵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分析,但多数停留在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上,而对民族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未作进一步拓展,也未能分析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为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容,本文从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优势和挑战以及关键路径等方面进行思考。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新发展理念引导下的高质量发展方式旨在变革经济发展的动力、效率和质量,追求低碳且可持续的绿色道路,并让经济发展红利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新质生产力是由于革命性的技术突破而形成的先进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符合高质量发展对于新的生产力的基本要求。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持续性动力。
第一,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民族地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优化升级民族地区已有经济结构。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经济链条中的供给、需求、流通和分配各个方面,利用新质生产力可有效提升产品供给质量,激活后续分配消费各个环节,推动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从消费结构看,目前内需消费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民族地区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能够持续生产高质量、低耗能、低成本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新质生产力所拥有的技术创新既可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又可培育壮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通过发挥政府层面对于重大科技创新的组织和保障作用,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进而有效提升民族地区产业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抵御风险能力。
第二,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工业经济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新阶段生产力变革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可作为民族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2024年12月9日召开的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10]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民族地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经济的长期安全稳定具有战略意义。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产业发展的方向,重视经济发展过程的产业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新质生产力在完善民族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可以发挥关键作用。从产业结构看,数字经济对于民族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渗透率较低,未来还有很大增长空间。民族地区发展以科技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可以推动现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驱动利用高端化和智能化的新科技改造传统制造业。
第三,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实现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2]民族地区要实现绿色发展转型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驱动,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以及对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更加先进高效、更加低碳环保的生产力质态,追求以突破性的技术创新驱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形成持续性运转的绿色生产力。民族地区是我国生态脆弱区、水系源头区的集中分布区域,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对实现绿色发展转型、保护边疆生态环境具有迫切需求。新质生产力为民族地区的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系统的高水平保护提供了新的动能,可以依靠科技创新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不足。
第四,新质生产力促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当前我国经济格局面临持续性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趋势,东西部地区发展绝对差距仍然较大,区域生产力布局的结构性调整任务艰巨[1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利用不同地区的资源和产业实现优势互补,有效推进民族地区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在激烈经济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进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减少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挑战
(一)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在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12]民族地区要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原则、立足社会发展实际、依靠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有其优势,可为培育本地新质生产力提供保障。
第一,具有资源优势,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物质基础。民族地区各类自然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具有明显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为探索和培育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13]。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体现在资源种类丰富、蕴藏量大、发掘潜力高等多方面,涵盖传统能源、新能源、稀土矿、有色金属等多种类型。以水电、风电和光伏(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在民族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在全国推进碳减排的过程中占据优势,这些清洁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的绿色生产力转型至关重要。
第二,具有地缘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市场前景广阔。陆地边疆接壤国家众多的区位优势是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我国陆地边疆与周边14个国家相接壤,周边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良好、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双方未来合作潜力巨大。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产业以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生物科技等为主,而环境保护、清洁能源、气候变化、数字经济和科技农业等是周边国家高度关注的发展领域,符合周边国家的社会发展需求。民族地区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必将提升这些领域的发展能力,极大拓展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陆地接壤的周边国家中既有俄罗斯等传统大国,也有经济发展势头正盛的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这些国家有对我国物美价廉的工业制成品的巨大市场需求,是民族地区拓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市场动力。
第三,具有区位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底蕴深厚。一方面,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着国家层面制度和政策的强大支持。民族地区是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重要阵地,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根据民族地区发展需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来扶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14]。民族地区以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必然得到党中央的大力支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享有一定的倾斜,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根据经济学有关后发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建设方面有着特殊的有利条件[15]。美国经济学家列维(M.levy)将这种有利条件从认知丰富度、技术借鉴、预测性强等方面进行了总结[16]。从后发优势理论的视角来看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亦具有一定有利条件,可以通过引进发达地区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成功经验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可有效避免潜在风险和减少试错成本。
(二)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挑战
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民族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但长期存在经济基础薄弱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导致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第一,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基础薄弱。新质生产力由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不断推进前沿科学技术的研发工作。目前民族地区的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比较薄弱,核心技术发展落后不能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前沿科技的需求。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受到科研水平和科技投入的双重影响。其中,科研水平的高低与其分布的高校、科研院所数量和质量有关,而民族地区从事高精尖领域科学研究的机构不仅数量较少,学术水平也与中东部区域存在差距。从教育部发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来看,同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相比民族地区的发展仍相对滞后,难以承担引领科技创新的重任。而科研投入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物质保障,当前民族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这导致其在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上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第二,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支撑不足。新质生产力是以前沿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强大而完备的科技人才队伍是引领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目前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发展不足,与高科技研发、基础性理论探索密切关联的创新型人才奇缺,难以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制约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队伍问题,一方面表现在高科技人才队伍自身难以培养,民族地区欠缺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教育机构,既有高校和科研院所质量参差不齐,也限制了科研教育机构培养人才蓄水池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科技人才队伍留不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足导致研究机构经费紧张、研究人员收入微薄、科研环境不友好等问题,使得民族地区留不住且难以吸引高端人才。
第三,民族地区产业基础高级化程度不足。作为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产业基础的高级化程度与否和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有密切关系,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未来前景和持续效能。新质生产力关联的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些产业的典型特征是高科技投入和绿色低碳环保。目前,民族地区的产业基础从分布格局看,是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最高,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其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民族地区的产业基础高级化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显著,体现在民族地区新兴产业占比较小、产业链条不健全、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够等方面。
第四,民族地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基础设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具有显著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是限制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硬约束”条件。现代化基础设施既包括以交通、邮电、水利等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类型,也包括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主的新型基础设施类型。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表现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双重困境。在传统基础设施方面,民族地区的铁路、公路等交通建设虽已取得不少进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建设数量与服务质量都还存在差距。而民族地区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显落后,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基础设施包括5G基建、电力物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民族地区在这类基础设施建设上进展迟缓。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竞争力和实现经济弯道超车创造了重要的战略机遇[17]。民族地区想要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需要紧密围绕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革新、经济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而赢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一)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健全和完善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体系,是民族地区提高科技实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环。
第一,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对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驱动落地,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18]。民族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在推进科技创新中的不同作用。针对民族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出现的创新资源流动受阻、创新要素汇集不畅等现实短板,既要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集聚,也要积极发挥政府引领和协调作用,调动全社会资源稳步推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确保前沿科技创新与边疆安全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相一致。民族地区通过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利用国有企业在举国体制中的主导优势和社会责任感,在涉及重大前沿科技攻关中发挥引领作用。民族地区在我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具有战略性意义,但在市场经济下社会资本关注度不够、参与动力不足,唯有借助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才能有效调配资源助推科技振兴。
第二,加强民族地区科研院所和高水平大学的扶持力度。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探索前沿科技、深耕基础理论的主要科研力量,民族地区要持续加大对科研机构扶持力度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科技实力。民族地区可以采取积极财政措施增加科研领域的资金支持,利用相关资金长期支持具有前瞻性、开拓性的科学研究问题,加强对研究机构的实验室建设、高精尖设备购置的支持力度,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研究基础设施平台。中央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定向用于支持民族地区科技能力建设,还可鼓励和支持企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合作研发机构吸引资金支持。
第三,重视民族地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民族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突破性科技创新需要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搭建多学科、大协作和高效率的协同创新研究平台,吸引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要素汇集,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性建设。通过加强民族地区科研院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型企业的科研合作探索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机制,形成理论研究体系和技术研发体系的双重科研创新的制度合力。民族地区要积极参与国家层面的科技战略布局,争取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民族地区落地,形成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地方研究机构全面参与的重大科研攻关研究联合体,在开展重大前沿课题的探索中逐步培养建立良性的科研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二)加强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地区人力资本跃升
科技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最具创造力和能动力的行动主体,民族地区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可以实现地区人力资本的跃升。
第一,优化面向本土的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民族地区应根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符合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利用科教融合、产研一体培养本土的拔尖创新人才,着力构建高水平、多层次的科技人才队伍。民族地区既要围绕“高精尖缺”科技加强前沿性、突破性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也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民族地区要培养高精尖人才还需积极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发展,优化前沿学科交叉布局,提高学科设置的前沿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第二,完善科技人才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人才管理与评价体系是构建现代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在科技创新和科研管理中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是新质生产力培育中人才发展的指挥棒。民族地区要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管理和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公平和多元化的人才评聘制度,避免单一评价体系造成人才流失和浪费,并以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为基础,对基础理论和技能应用人才实施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最终建设一个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于学术研究和技术研发的良性评价管理体系。
第三,实施灵活人才政策加强国内外一流人才引进。民族地区单纯依靠培养本土科技人才不足以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通过设置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强对国内外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强化人才外援支撑以夯实高质量发展所需人才基础。在当前国内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民族地区应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引进人才,通过制定企业税收优惠、初创企业创业支持、解决住房待遇等吸引科技企业进驻,同时利用柔性引进制度积极吸引国家级人才和创新团队加盟民族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人才引进快速提升民族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三)着眼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提早布局新兴产业和规划未来产业,根据地区经济社会背景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和规划未来产业。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当今时代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是培育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民族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应当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着力培养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提早规划新型储能、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考虑到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可发挥国有企业的体制优势和科研实力,利用其战略使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采取长线投资、重点支持、有序发展的路径推动国有企业带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第二,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民族地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序发展。激发数字经济活力、拓展数字技术应用,是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着眼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一环。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经济、社会、生态各领域和全过程。数字技术正通过全面重塑生产方式和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带动产业变革的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数字化转型是未来拓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抓手,民族地区要准确识别数字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科学应变找准发展数字经济的机遇空间,主动求变积极打造民族地区数字经济的优势动能。
第三,发挥地区固有禀赋优势建设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民族地区在原材料加工、能源经济、生物医药等行业有良好产业基础,同时在农牧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有自身显著优势。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来看,民族地区拓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既不能轻易忽视和放弃传统产业,也不能盲目发展新兴产业,要立足民族地区自身实际发展现代产业。例如,在能源领域可以加快发展风能、光伏、水利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在农业领域可以加快发展先进种业和农业机械制造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四)加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件需求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完善传统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集中资源、超前规划发展新型基础设施,才能突破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约束。
第一,大力发展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引领,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承载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需求新动能[19]。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新型基础设施,一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其主要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发展而来的基础设施类型,重点建设内容包括5G基站、工业物联网等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二是加强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深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传统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典型的有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其主要指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环境构建、便于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公共基础设施,公益属性是这类基础设施的典型特征,例如,科技创新中心、科教融合中心等。
第二,统筹协调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当前民族地区的公路、航空、铁路、水利、电力等传统基础设施虽然取得进展,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一段时间仍需要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加强水、电、路、网的基础设施建立力度。例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还需要打通省会城市与沿边市镇之间的连通性,加强边境口岸与东部城市的航空物流运输能力,拓展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重点城市之间的铁路联通网络等。民族地区未来建设基础设施需围绕智慧化、绿色化、便捷化的目标取向,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有效提升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能力。还要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空间共用,进而实现资源要素相联通,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革新作用,加强数字技术在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中的应用。
四、结语
在科学技术快速迭代、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一直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受多重现实因素约束而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较为突出,与发达地区相比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民族地区抢抓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进而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自身已有的产业基础、科技水平、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条件等,积极促进新模式、新动能和新产业的差异化发展,从实际出发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民族地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发展高科技新兴产业,也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优势产业,需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驱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宜发展新兴产业的地方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地方则要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民族地区唯有通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N].人民日报,2024-03-01.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1.
[4]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
[5]蒲清平,黄媛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
[6]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当代经济研究,2023(11).
[7]戴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23(6).
[8]彭绪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发展路径与关键着力点[J].经济纵横,2024(3).
[9]赵超,曾庆铎.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理路、实现路径与推进策略[J].宁夏党校学报,2024(5).
[10]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二〇二五年经济工作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N].人民日报,2024-12-10.
[11]金歆.国务院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崭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6-28.
[12]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03-06.
[13]邢广程.在“双循环”格局下加快边疆地区发展[N].中国民族报,2023-02-07.
[14]李波,马楠,甘天琦,等.“这十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N].中国民族报,2022-10-11.
[15]孙来斌,李敏.后发优势研究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
[16]Levy M.J.Moderniz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eties:A Setting for International Rela? tions[M].State of New Jersey:Princeton Uni? versity Press,1996.
[17]张占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24(3).
[18]刘凤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2).
[19]沈坤荣.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N].人民日报,2020-08-26.
Key Pathways for Empower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Ethnic Regions through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Zhang Hui
(Institute of Chinese Borderland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101)
Abstract:Accelera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es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ethnic groups are important strategic tasks in the practice of Chinese-style modern? ization in ethnic regions.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derived from revolutionary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represent advanced productivity that aligns with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se forces provide new impetus for ethnic regions to explore high-quality eco? nomic development,facilitat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 dustrial systems,green development,and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However,ethnic re? gions face limitations in their productive force development,and acceler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o dri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encounters challenges such as weak indus? trial foundations and insuffici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overcome these barriers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reakthroughs,ethnic regions must fully implement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leveraging their unique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is entails im? prov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s,enhancing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 ent,fostering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s,and accelerat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thus enabling re? gion-specific development of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seizing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High-Quality Development;Ethnic Regions;Common Prosperity
责任编辑: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