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连接人与信息、沟通与表达的纽带,其重要性和影响力愈发凸显,与之关联度较大的二维设计、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平面设计,已经拓展至更为复杂多样的多媒体领域。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应加强改革教学模式,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理念,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关键词:AI;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7164(2025)02-0090-04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技术,如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也拓展了设计的创作空间。[1]AI技术的普及使设计工作越来越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师需要具备更高的技术能力和更强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学生需求和技术趋势,结合国内外教学经验和先进理念,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改革策略和方法,从而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教学改革研究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定义视觉传达设计的教育目标,强调技术应用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调整教学内容,加入AI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创新教学方法,引入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和跨学科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备AI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引入业界专家参与教学。
一、AI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丰富了教学资源和创作工具
一方面,AI技术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工具和资源。以生成对抗网络(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技术为例,这种技术已经在图像生成和艺术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GAN能够通过学习大量样本数据的分布特征来生成逼真的图像,为视觉传达设计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创作平台。[2]通过利用GAN技术,学生可以快速生成大量的设计样本,拓展他们的创意想象力和设计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作效率和创意潜力,为他们的设计作品注入更多的活力与可能性。另一方面,AI技术还可以辅助学生进行设计优化和方案评估。传统的设计优化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且很难保证最终的设计方案是最优的。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对设计方案进行更加精准的分析和预测,并基于这些数据为设计师提供有效的优化建议。[3]
(二)为学生带来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在以往教学中,主要依赖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对缺乏个性化和自主性。智能化教学系统进入课堂,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兴趣偏好,智能教学系统可以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和教材,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和掌握知识。AI技术还可以提供实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和改进设计方案。
二、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课程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应用领域也日益扩展,学生除了掌握在课堂中学到的技术之外,还需进一步拓展新领域的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NLP)、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3]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高校的教学课程仍停留在传统的设计理论和技能培训阶段,未能充分融入新兴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学生缺乏对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工具和资源被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中,例如数字绘画软件、三维建模工具、虚拟展示平台等。但一些高校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和工具,对开发一些新型教学工具积极性不高,降低了智能化教学的推进速度。
(二)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具备相应的人工智能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和实践。目前,一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师缺乏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即便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有所了解,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缺乏足够的能力和经验,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支持。[4]在教学过程中,相对应的教学案例、教学资源必不可少,由于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体系化的教案编写,进一步加大了新技术的应用和教学难度。
(三)协同培养机制不健全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学习,从设计、作图、排版、创意等方面进行优化和磨炼,满足当今时代设计行业的需求。视觉传达设计行业需要紧密结合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实践。但部分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机制存在不足,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渠道,校企之间的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实际行业运作模式和要求,以致造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需求。
三、AI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路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向智能化方面改革的过程中,应明确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当前数字化、智能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在注重学生的技术培养和艺术修养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以及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能力。意味着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设计基础和审美素养,还需要具备理解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能够将其融入设计实践中,创造出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作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平面设计或广告设计,而是涵盖了数字媒体设计、交互设计、虚拟现实设计等多个领域,也应培养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的设计需求,为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5]另外,在当今快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仅仅具备技术或专业能力远远不够,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跨文化交流能力等软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6]
在完善课程体系方面,需要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进行全面审视和改革,以适应新的技术和趋势,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首先,注重跨学科融合。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中,往往注重对设计技能和艺术素养的培养,而缺乏科技、工程、商业等方面的知识。在AI时代,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创意和审美的能力,还需要了解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用户体验等领域的知识。课程体系应该整合跨学科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为设计实践提供更加多元化和更具综合性的思路和方法。其次,关注实践性和项目性。设计师需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的能力,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实践性课程和项目性课程,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完成各种挑战。最后,积极更新技术课程内容。高校应引入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如人机交互设计、智能设计系统等,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应用能力,同时开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课程,让学生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二)提高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力量,为有效推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智能化改革,应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学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满足AI时代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教师培训中,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课程或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授课和讲座,介绍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案例,帮助教师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教学需求,还可以建立在线教育平台或资源库,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方便教师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培训。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项目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和创新研究。[7]例如,组织教师参与实践项目或行业合作项目,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支持,让教师亲身体验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学校需要注重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跨学科能力,可以组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讨会或工作坊,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和实践探索,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跨学科能力。
在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借助互联网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载体,拥有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在线课程、教学视频、教学文献、设计案例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对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归纳。例如,学校可以建设专门的学习平台,收录和分类相关的教学视频、课件、文献等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进行浏览和搜索,从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互联网资源具有随时随地、自主选择的优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律性。尤其对于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的知识,在各个媒体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学习资源,如知乎、B站、抖音等平台上有大量专业博主分享设计技巧、经验,学生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学习设计技巧和方法;关注和阅读网络上的设计案例和文献,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参与在线课程或网络讨论,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拓宽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教师应以学生为本,积极拓展和创新教学方法。例如,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欲望。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应用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案例教学是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在线辅导、网络讨论和远程实践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扩大教学的覆盖范围,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过网络辅导和网络讨论,学生可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及时的交流和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不同,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教学策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三)健全协同培养机制,加深校企共育共培模式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对于创新思维、数字技能和行业洞察力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已经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跨学科合作、院校间合作等方式,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不同高校间资源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建立校企合作是健全协同培养机制的关键。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之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支持,增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学校可以与设计公司合作开展项目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获得实践经验,提升设计能力和综合素养,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指导实践,让学生有机会与行业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互动,增进对行业的了解和认识。
由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艺术设计、传媒技术、市场营销等,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融合。学校可以通过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将不同学科间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促进学科交叉和知识创新。例如,学校可以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学科开展合作,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创新思维。
不同院校拥有独特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特色,加强学院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例如,通过与国内外知名设计学院的合作交流,拓宽自身的视野,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提供参考,并在互访交流活动中增进师生之间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思路,激发创新灵感,提升设计水平。
四、结语
在AI时代的浪潮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院校师生都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将其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影响,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路径,旨在引领该领域教育走向更加创新、多元和适应时代需求的方向。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与时代发展趋势的紧密结合。希望本文能够激发更多教育者和从业者的关注和参与,共同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明伦. 民办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方法创新与就业能力统筹推进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7(02):156- 158.
[2] 袁丽敏. 基于激光视觉融合的多帧影视图像视觉传达设计研究[J]. 激光杂志,2023,44(12):81-85.
[3] 张胜超. “双创”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探寻[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3(12):221-224.
[4] 聂宏伟. “双创”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 陕西教育:高教,2023(09):62-64.
[5] 张川. 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研究[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06):36-38.
[6] 吴鸣.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5(02):93-95+99.
[7] 单秋月,曹宏,姜文博,等. 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2023,33(03):90-94.
(责任编辑:邵秋露)
作者简介:王琴(1985—),女,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