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了新时代教师崇高的教育使命。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教育强国宏伟目标引领下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夯实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做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用教育家精神的价值遵循和实践指引促进自我的专业精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精进
中图分类号:G45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7164(2025)02-0033-04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致信与会教师代表时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1]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大先生”再到教育家精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教育家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师道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时代传承,是人民教师精神品格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也是教育自信的生动体现,为新时代教师专业成长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提供了实践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提出了“六个要”,即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2]这“六个要”与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高度契合,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精进的价值导向和行动指南。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征程,坚守“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教育使命,擦亮思政课教师的“精神名片”,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引领自身专业成长,铸师魂、育新人,做立德树人的新时代“大先生”。
一、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做到政治强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高度一致,彰显了教师的赤诚爱国之心和勇毅报国之行,是对教师教书育人、筑梦未来的方向指引。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年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路上的筑梦人,要在铸魂育人实践中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让爱国主义成为立德树人最鲜亮的底色。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讲信仰。要把“政治强”摆在首位,站稳政治立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小我”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大格局”中,将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中,以赤子之怀去拥抱国家和民族。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定教育信仰和职业信仰,将“为中华民族而教”作为时代责任与担当,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服务于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聚焦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承载着鲜明的价值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满自信地讲好思政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旋律,树立全面育人观,做到“在马言马”,在“当下行动”中用马克思主义打好思政课的育人底色,把握好思政课的政治属性,讲好思政课的政治话语,作为“有信仰的人”讲出思政课的“真理味”,用生动的道理去点亮真理的火炬,用真理的力量温暖和感召学生,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信心与力量,将理想信念转化为行动自觉和生动实践,以“强国一代有我在”的青春誓言投身强国伟业。
二、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做到情怀深
“‘教书’,说到底只是教书匠,在‘教书’的同时‘育人’,才有可能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3] 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养成良好师德,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主动占领育人高地,为学生的精神生活服务,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品味,构筑学生的心灵家园。高校思政课教师除了要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之外,还应该具有人民情怀和文化情怀。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鲜明地写在党的旗帜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心系人民、情暖民心,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守人民立场,自觉拜人民为师,当好人民的学生,积极投身基层,从人民智慧中汲取教育教学养分,以情动人,传播人民至上的大德,用求真向善达美的人生态度、深厚的人民情怀、真挚的教育情感、积极的社会心态滋润学生的人生品格,用好社会大课堂,用“接地气”的生活话语讲好鲜活生动的人民奋斗故事,让思政课充满“人情味”,引导学生爱人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为人民服务的践行者。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厚重的文化情怀,要以坚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厚重的文化情怀投身于文化强国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文化立场,自觉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筑牢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坚守中国精神高地,以正确的文化观自觉担当起“兴文化”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文化养分,以时代精神激活文化基因,以“和合共生”的文化心态和自信自强的文化姿态展示中华文化之美,用思政课的文化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用文化之“美”讲好“理”,讲出思政课的“文化味”,让文化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结出文化自信之果。
三、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做到思维新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要回归“学生的发展”的原点,把教育家精神落实在课堂上,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悟的双向互动中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达到育人和教学的升华。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具有“新思维”,继承中华民族教育智慧,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教学,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到思维要新。
思维新体现在科学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启发学生思维,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的思维要有科学性,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教育教学中的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建设的客观规律,注重调查研究,从学生实际出发,目中有学生,审视并尊重学生差异,关照每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保护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思维新体现在批判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树立批判的自觉意识,学会用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分析和思考问题,善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经验智慧和思想伟力,贴近学生,善闻其言、善观其行、善察其情,聚焦学生的现实关切和思想困惑,及时关注和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与学生的关联,了解社会的新问题、新思潮,勇于批判和回应不良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并给予正确的价值引导,用育人智慧提升学生的批判能力,引导学生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拨开迷雾看本质,为学生照亮前行之路。
思维新体现在创新性。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守正创新,以“两个结合”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融合”的新方法,以创新智慧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耦合联动,跳出思维定式,借助“互联网+”、红色资源、“大思政课”等将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与网络新课堂有机结合,打造思政课教学品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让思政课常教常新。
四、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做到视野广
学习与教学结伴同行,思政课教师只有时刻处于学习状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拓宽视野广泛学,直面教育的实践现场,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中国的教育需要拥有两个视野,一个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视野,另一个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视野。”[3]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除了具有知识视野外,还要拥有历史视野和世界视野。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拓宽知识视野,树立成长型教师的理念,以更开放的姿态去拥抱教育变革与创新的新时代,以积极向上的求学之心去面对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以巨大勇气去突破专业局限,坚持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创新理论,读原著、悟原理,在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广泛涉猎自己专业和学科外的其他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开展跨学科阅读和项目研究,多视角吸收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学等学科的知识,拓宽知识面。积极参与学术讲座,听取其他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演讲,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网络平台获取新知识和思想启发。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定历史自信,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历史视野,把握历史主动,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4]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历史思维,要能用好历史这本教科书,善于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获得丰富而生动的素材,扩大备课资料库。在课堂上用时代话语和真实历史,结合时代语境将历史知识融入思政课教学,主动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思想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用科学、正确的历史思维学习历史、读懂历史,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和定力,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做到学史增信、学史力行。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广阔的世界视野,胸怀“两个大局”,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用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时代意识,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和世界眼光观察世界、思考世界,清晰认识世界发展的主题,明确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大胸怀面向世界、拥抱世界,以积极、虚心的大格局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丰富精神世界。
五、常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做到自律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5]“仁爱”是师道传承的重要精神内核。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育需要“走心”,教师更需要用心。教师应当怀有爱心,以爱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用心去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珍视每位学生的生命价值,而不是以成绩去衡量学生未来的发展,让爱走心,以爱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发现时代与社会的亮点,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的人,实现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目标。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仁爱,首先要自爱,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师德师风落实在具体教育教学行动中,坚持初心不变、使命不变,将师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于细微处见师德。再以仁爱之心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心中始终装着教育、装着学生,做到爱学生,用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用爱引导学生为学、为事、为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严以律己,遵守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执教,遵守政治纪律和教学纪律。要深刻把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实事求是,保持言行一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守住政治生命线和为人为事的底线,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严谨细致的教风促进积极向上的学风,教育引导学生自爱自律。
六、坚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做到人格正
“教师人格的魅力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职业活动中所产生和体现出来的人格美,核心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使命感和责任心。”[6]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需要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人格力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中国共产党正是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才能举旗帜、聚民心,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带领人民群众阔步向前、逐光奔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中塑造人格,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砥砺人格,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如人民教育家于漪所说,“教师的生命是一场双重奏,不仅要奏响自己生命中美丽动人的交响曲,还要引领学生奏响正途、健康的恢宏乐章。”“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坚定的信仰引领人,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要正’的不懈追求。”[7]
“当今的中国教育要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须以优秀的中华文化滋养他们的心灵,明读书之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8]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坚持以德立身,把握历史主动,以“大先生”的大格局和大智慧,继承和发扬“家国天下”的优秀传统,传承“胸怀天下”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文化养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以文化人,用人格魅力讲好思政课,做到“心中有爱,肩上有责,手中有艺”,担当起“兴文化、育新人”的重要使命,展现师者风范,指引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品格,形成科学而高尚的人格,构建学生美好的精神家园,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 人民日报,2023- 09-10(01).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3] 于漪. 教育:直面时代的叩问[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93,122.
[4]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
[5] 习近平. 论教育[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76.
[6] 于漪. 教育魅力[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3.
[7] 王向明. 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如何体现[N]. 光明日报,2019-04-09(13).
[8] 于漪. 育德:滴灌生命之魂[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85.
(荐稿人:李焕玲,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若琂)
作者简介:王吉莉(1988—),女,硕士,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