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智时代,智能算法的广泛应用加剧了信息茧房现象的蔓延,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对他们的价值观塑造和信息决策能力产生负面影响。文章基于高校图书馆在资源、空间和服务育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提出从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素养教育、阅读推广等维度出发,以综合施策的方式治理信息茧房问题,旨在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数智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信息茧房;数智时代;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5)01-0063-03
本文系2023年度辽宁省图书馆学会研究课题“数智时代信息茧房效应与高校图书馆治理路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23tsgxhqnkt-001。
由于信息获取具有主观性特征,公众往往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对非兴趣类信息关注较少,甚至屏蔽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这种个性化的信息选择方式最终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而大数据的普及与智能算法的发展也加剧了信息茧房玩家的蔓延。智能算法使数据更加垂直化,大量同质化信息的聚合使公众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困境。相关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因为“大数据+算法”的精准推送方式,导致信息窄化、同质化明显,从而陷入信息茧房[1]。
1 “信息茧房”概念及相关研究
“信息茧房”概念由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最先提出,其认为受众长时间选择与自我兴趣相符信息所形成的相对封闭的信息环境为信息茧房[2]。高度同质化的信息使信息茧房在提升信息获取效率、推动网络技术迭代创新以及鞭策网络媒体改善运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3],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如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加剧群体极化现象等[4]。
相关研究将信息茧房的形成归因于智能算法的应用和用户行为偏好。例如,孙少晶等指出,公众兴趣的聚焦以及算法推送目标的单一性是导致信息茧房出现的关键原因[5]。喻国明认为,信息茧房是海量信息差异化消费的必然结果,算法在其中扮演匹配用户信息需求、简化人与信息间关系的角色[6]。任秋菊认为,用户信息的选择行为、规避行为以及从众行为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7]。董方旭等则从受众行为导向、互联网全景式监视、算法反馈机制三个层面提出了打破信息茧房的策略[8]。
当前,信息茧房现象在高校图书馆领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缺乏对大学生受困于信息茧房现状的深入分析,也缺乏相应的规范引导和教育措施。基于此,笔者从高校图书馆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大学生所面临的信息茧房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路径。
2 信息茧房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2. 1 固化信息思维,窄化大学生文化视域
主体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基于其大脑中既有的认识图式,当新信息与既有图式相契合时便会被接纳,反之则遭到排斥或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进行重构[9]。人们通常倾向于选择与自身思想相近的信息、知识与言论,因此新媒体平台为增强用户黏性,通常运用智能算法识别、分析用户行为,精准推送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内容。这种推送方式精准到了针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进行差异化推送。在智能算法与个性化选择的双重影响下,身处信息茧房的大学生会接收到大量同质化信息,难以触及多元观点,致使其文化视野逐渐变得狭窄。信息茧房不仅削弱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还限制了他们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思考。长此以往,大学生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封闭自我,固化认知与思维。
2. 2 阻塞内容传递,桎梏大学生信息素养质量
随着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内容创作的门槛逐渐降低,信息内容短平快,呈现娱乐性、通俗性、实用性等特点。在此背景下,人人都是信息源,互联网的信息内容和质量难以被控制,而呈指数级增长的信息数量必然影响用户对信息的感知、选择和提取。同时,平台算法助长了信息获取的垂直与降维,智能算法基于用户浏览历史和兴趣偏好推送内容,阻碍了高质量知识传递。由于高质量知识内容传播方式不够新颖、内容相对枯燥或不符合时下潮流审美,往往难以被推送到大学生面前。长期沉浸在娱乐性、通俗性和实用性的信息中,大学生将逐渐失去对高质量信息的甄别能力,导致信息素养下降,甚至影响大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求知欲望。
2. 3 遮蔽信息意识,模糊大学生道德责任和法律意识
在群体中,个体的个性往往容易被抹杀。信息茧房遮蔽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大学生容易受他人影响,从而产生从众现象,甚至走向极端。由于大学生年龄相仿,兴趣爱好与行为习惯相近,因此容易形成价值观一致的团体,如追星圈子、游戏圈子、二次元圈子等审美固化的圈层。信息茧房的回音室效应扩大了舆论的影响范围,形成趋于一致的群体壁垒,表现出排他性、差异性、极端性,圈层难以接受不同声音,导致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产生认知偏差。此外,由于互联网表达观点的自由度高、承载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容易被片面的言论遮蔽客观事实,被舆论带偏节奏,淡化道德责任和法律意识。
3 高校图书馆的“破茧”优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知识交流的关键场所,汇聚海量文献资源,承载收集与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神圣使命,肩负着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职责。凭借丰富的资源储备、灵活的空间布局以及多元化的阅读推广活动,高校图书馆打破信息茧房具有显著优势。在资源储备方面,高校图书馆融合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可实现全天候信息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探索空间,无论是传统纸质文献还是现代数字资源,均能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助力其学业成长。在空间布局方面,高校图书馆精心规划,优化空间功能布局,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环境,使大学生沉浸于知识的海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在阅读推广活动方面,高校图书馆致力于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推动书香校园建设。高校图书馆组织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形式丰富,包括读书会、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等,一方面引导大学生热爱阅读、汲取智慧;另一方面提升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以及信息识别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数智时代的发展要求。国家与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工作,多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高校图书馆作为倡导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应紧跟政策导引,采取多样化的服务手段不断推动阅读的普及与深化,为培养知识丰厚、高素质、高能力的大学生贡献自身力量。
4 信息茧房治理路径
4. 1 重视问题,打破信息茧房
《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10. 92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26. 1小时,其中20—29岁青年网民占比高达13. 7%[10]。数智时代的信息茧房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治理。互联网的健康安全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为算法乱象提供了明确的治理依据和行动指南[11]。随着信息茧房效应日益凸显,新媒体平台应积极对算法进行升级优化,在追求精准垂直推送的同时注重内容的高质量和多样性,实现内容输出的平衡与提升。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教育职能部门,应将信息茧房治理纳入其日常工作与服务范畴,通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治理信息茧房问题可从信息资源采购、阅读推广、信息素养教育等维度入手,为大学生构建健康、多元、高效的信息获取与利用平台。
4. 2 开卷有益,拓宽信息获取渠道
为避免大学生陷入信息窄化的困境,解决因互联网冲击所产生的信息茧房问题,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配置上应当更加全面、均衡和系统,拓宽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高校图书馆应深入分析资源利用情况,按需配置文、理、工、农、医等各学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纸电资源采访比例;丰富资源供给,定购通识类数据库、创新创业数据库、信息素养数据库等资源;融合数智时代背景,提升资源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资源的便捷获取、传播与利用,满足大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增强其核心竞争力,高校图书馆还需在资源建设中深化数字资源组织,整合信息,增加知识内容分析,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知识服务。
4. 3 素养教育,提升信息鉴别能力
数智化时代带来了全新的信息与知识传播环境,也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具备较高的信息意识,明确自身信息需求,拥有迅速查找、准确识别以及有效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育工作,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信息鉴赏能力以及终生学习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图书馆要积极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通过讲座培训、微课堂、嵌入课堂、竞赛等多种方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积极打破信息茧房。此外,为契合大学生的信息行为,高校图书馆还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利用B站推荐图书、大连大学图书馆利用千聊平台举办信息素养讲座,打破传统课堂形式,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4 分众融合,拓展阅读广度
高校图书馆要秉承开卷有益的教育理念,积极策划多元化的阅读推广活动,激发大学生的阅读热情,优化阅读体验,提升阅读质量与效果。阅读推广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拓宽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更能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创新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和内容,将传统文化、思政教育、通识教育等融入阅读推广活动当中,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推广方式引导大学生脱离同质化的信息海洋,关注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知识内容。同时,高校图书馆还需深入探索跨学科的交叉知识服务新模式,如:为历史人文学科的大学生推荐数理逻辑类科普读物,为数理专业的大学生推荐艺术人文作品等,通过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服务打破学科认知的局限性,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62. 2%受访者感到陷入“信息茧房”,年轻人如何破茧[EB/ OL]. [2024 - 09 - 28]. https:/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1771388874463541005wfr=spiderfor=pc.
[2] (美)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毕竞月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5.
[3] 郝永华,陈建华.信息茧房的形成机理、效应检视及治理进路[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3(6):103-110.
[4] 王益成,张梅.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影响因素及关联路径研究[J].现代情报,2023(11):158-167.
[5] 孙少晶,陈昌凤,李世刚,等.“算法推荐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挑战[J].新闻大学,2019(6):1-8.
[6] 喻国明,方可人.算法推荐必然导致“信息茧房”效应吗:兼论算法的媒介本质与技术伦理[J].新闻论坛, 2019(6):14-18.
[7] 任秋菊,赵昕,韩毅.用户视角下信息茧房的成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21(1):120-127.
[8] 董方旭,康许培,赵乐群.算法推荐机制下“过滤气泡”的形成、影响与规避[J].新闻爱好者,2020(11):44-49.
[9] 张少元,权晓晨.困境与破解:信息茧房效应下当代青年精神生活的审视[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3(4):14-19.
[10]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 互联网激发经济社会向“新”力(大数据观察) [EB/ OL]. [2024-09-28]. https:/ / www. cac. gov. cn/2024-03/25/ c_1713038218396702. htm.
[11]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EB/ OL]. [2024-09-28]. https:/ / www. gov. cn/ zhengce/2022- 11/26/ content_5728941. htm.
(编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