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思政之教材内容开发

2025-02-18 00:00:00李琼李志坚
现代商贸工业 2025年4期
关键词:主题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摘要: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大学英语要进行变革才能适应外语课程思政的新要求。本文以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四单元)为案例展示了教材内容开发以服务课程思政的要求。其基本原则和方法是:1)提炼思政主题,确定教学目标;2)运用内容型教学法实现主题统领教学活动,自然融合语言能力与思政目标;3)围绕思政主题安排教学内容,串联线上线下学习活动以引入和巩固思政教学。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型教学法;教材内容开发;主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4.076

课程思政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变革,变革的重点在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教学内容的选择[1]。很长一段时间,大学英语以语言点为纲进行编写,教材的内容都围绕语言点展开。课程思政着重深挖文章的思想内涵,这就意味着大学英语必须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线上线下教学必须围绕此展开。"笔者对原有的教学文本内容进行再次选择顺应,以达成课程思政的目标。本文主要介绍教材内容开发课例: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四单元(以下简称“第四单元”)"[2]。

1"教材内容开发

1.1"教材内容开发的涵义

外语课程思政教材内容开发指的是根据思政目标对教学材料进行选择使用,比如删减、改造、略去、增补等[3]。教材是展开教学的重要载体[4],但是它是被选择物,选择主导权掌握在教师手里,为了实现外语课程思政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受众的专业特点,兴趣点,课程要求,教室装备情况等进行教材内容的选择开发。因此这个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为了思政目标更好地达成所进行的动态处理,更好地满足学生情感和语言发展的需求,从而实现思政教学育人目标。

1.2"教材内容开发的基本方式

教材内容开发关键是要深入阅读教学文本,挖掘其中思政资源,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经典国学,彰显文化自信。

1.2.1"提炼思政观点"

教材内容的开发必须基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在深度阅读中提取思政观点[5],并围绕这一观点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并入语言知识点、事实、观点等,随后内容开发都是基于确定的思政点展开的。提炼思政观点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共情学生的需求。

课程设计首先是进行学生需求分析,教师应该线上线下了解学生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观,以利于有针对性地调整把握思想导向。学生的二语能力调查显示,他们语言发展的精准度不够,因此他们需要弥合二语表达诉求与表达准确度之间的鸿沟,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等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思政内容,而语言知识为价值观引导作出配合。教师提炼出的思政内容能够满足学生情感发展和语言发展的需求。

第四单元思政资源非常丰富,从伟大人物的人生经历、对人类的贡献等,了解他们的伟大思想是如何影响世界。主课文采用因果结构,标题就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杜甫被认为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结合杜甫四首诗,伴随他人生3次剧变,总结出他何以被作者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长期以来,西方文化通过各种媒体占据了青年学子精神生活一大部分,使得他们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对本民族文化缺乏理解和自信。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重申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给学生带去文化自信,"这是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忠诚于国家的信念基础,教师通过分析文本材料、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诉求,将教学的思政主题定为:诗歌感天地,精神永流传。

(2)深度分析文本,设立思政目标。

思政主题确立之后,将结合安排的课时分解思政目标,每一个思政小目标都可以通过相关的语言点或者观点导入。"如第四单元的思政主题为:诗歌感天地,精神永流传,在此主题之下分为4个思政目标。第一个课时是关于“历史背景”,教师主要检查学生是否做好跟主题相关的预习,并让学生展示ppt,加强学生对诗人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为理解诗人情感做好铺垫;第二个课时围绕“文学成就”展开,教师结合诗人杜甫跌宕人生经历,串联主课文内容中的5首诗歌,理解诗人心境变化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三个课时以“深沉情感”为中心展开,是整篇课文的重点,这个课时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语言和情感目标达成服务。这个课时也需要解决思政教学的难点: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和传递这一课时思政点Sufferings"should"be"treated"in"a"right"way"to"achieve"greatness.(客观看待痛苦经历成就人的伟大)。第四个课时以“唐诗之美”为中心展开,这一部分强化学生对于主题的延展理解。每一个课时都要保证思政意义的有效联系,确保教学活动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6],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成学生的探究行为,形成良性循环,达成育人目标。

1.2.2"思政主题统领教学活动

与几十年来语言知识统领教学活动不同,思政主题统领教学活动则是根据提炼的思政观点来选取教学内容,包括语言点及其背后的思想观点,育人目标是语言能力与道德品质并举。

内容型教学法为大学英语课堂的思政点融入提供了导入途径,内容型教学法(content-based"instruction),也被称为“基于内容的教学”或“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7]。它首先考虑的不是“怎么教(how"to"teach)”而是“教什么(what)”。"内容型教学法有五种常见模式,其中之一的主题模式(theme-based"model)"[8],能为外语课程思政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以第四单元第三个课时教学设计为例展示如何实现思政主题统领教学活动,"将提炼的思政点自然融入语言教学内容中,这一课时的思政点是Sufferings"should"be"treated"in"a"right"way"to"achieve"greatness,该课时是外语课程思政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思政点将分为5个部分在这45分钟内渐层渗透。

第一部分视听说是本课的话题引入,教师使用了电影《长安三万里》关于杜甫的片段,学生将自己对片段的感受,以及杜甫哪首诗歌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发表在超星学习通上,教师结合ppt向大家展示这些诗歌,并带领学生大声诵读,可以更好地把学生带入到诗人的情绪中;同时结合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谈谈诗人情绪的变化的原因。这部分主要针对主题导入,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杜甫现实主义诗歌透出他对人民的深沉情感,他是士大夫阶层中与民共情的最典型代表。

第二部分是这堂课的重点,聚焦培养学生对Sufferings"should"be"treated"in"a"right"way"to"achieve"greatness.的理解。这一部分选择了文本中为了突出思政点而使用的语法结构:如too"much"of"+"a"NP反映人或者事的特性,具体动词串联起杜甫的人生经历,名词短语和因果关系结构反映他命运多舛,名人评价表达杜甫人生经历之于其诗歌创作的意义,教学活动设计将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有机结合,最终指向思政主题。

(1)首先对文章主旨句Too"much"of"a"poet"and"not"enough"of"a"bureaucrat的理解。结合杜甫和李林甫的画像,要求学生思考poet和bureaucrat的差异,活动设计明晰,两者强调不同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的特点或精神气质,从而理解杜甫纯真善良的本性是他共情人民的基础。

(2)具体动词的使用。全文的写作特色之一就是具体动词的串联。具体动词的使用让文章更有画面感,更加容易让学生融入人物经历中,串联起一幕又一幕的人生场景。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用了这样的动词,换成其他动词是否可以,能否达到同样的画面效果。随后的练习设计,让学生讨论不同的经历带给杜甫怎样的感受,哪些诗句可以体现出来,要求说出诗句的英文版。

(3)名词短语的使用。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在文章中与杜甫人生变幻相关的短语,强调经历对他的影响。如horrendous"war"and"the"death"of"millions(流血漂橹的恐怖战乱)、a"kind"of"existential"panic(心神不安)、"a"kind"of"haze"social"unrest、a"huge"rebellion(一场大规模叛乱)、his"experience"of"war"and"suffering(历经战争苦楚)、an"increasingly"bad"health(身体状况日渐恶化)。

(4)表因果关系的语言构式。其中包括从句,介词短语等,体现苦难人生经历对于杜甫诗歌风格的影响。比如out"of"that,"why和"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等。

(5)名人评价。文章中,一位评论家认为杜甫是公认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但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认为这样的称呼在某种程度上贬低了杜甫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因为这把他的地位局限于诗人,而实际上,他的诗歌是整个中华民族情感词汇的一部分,其影响力辐射后世不同领域无数的学者。这些名人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体现西方人对杜甫的态度,因此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杜甫诗歌,谈谈对emotionalvocabulary的理解,这个过程锻炼展现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诗歌中的沉郁是现实苦难的折射,诗人的文学高度来自彻省切身的经历,学生在感悟的同时对于苦难会有更为思辨的理解,并不断用于人生实践,由感悟而至体悟,对国学由衷地热爱。

第三部分是翻译练习。这个练习要求将因果关系的句子翻译成中文,这里挑选的句子都与诗人的苦难相关联,这个练习不仅是为了强化课堂学过的表因果关系的不同结构更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人生苦难经历激发创作的理解。

第四部分是结合前面三部分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意在语言的高级输出,强调语言的整合运用。教师以“Do"you"think"Du"Fu"is"the"greatest"poet"in"China?”为题要求学生练习写作,尽量用到本课时学习到的文化语言资源表达观点,力图让学生理解杜甫是士大夫阶层中最能共情百姓的一位,并通过诗歌让后世人感受其悲天悯人的情怀。

第五部分是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小组合作项目:结合电影《长安三万里》制作一份ppt,介绍唐代最有名的诗人给我校留学生。这个活动一方面帮助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知识再建构。为了巩固语言点,学生还要完成配套的单元练习,并就难点在学习通上给教师留言,以便教师在线上或者线下做公开回复,最后教师对这堂课总结:这节课的核心价值观是:“Sufferings"should"be"treated"in"a"right"way"to"achieve"greatness.”学生要学会客观看待人生苦难,利用苦难的积极面打造更为强大的自我,

以上就是关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思政点统领教学活动,语言教学是构建知识的过程,唯有教师深度分析语言教学材料,不仅做语言点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做文化内涵的思考。基于此,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活动安排,最终达成学生价值体系建立的目的。

1.2.3"线上线下教学内容互补

教学内容的开发还需要取舍教学内容。"而取舍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能够体现提炼的思政点,由于线上时间有限,为了让外语课程思政效果在课堂最大化[9],那些能够突出主题思想的语言知识和教学原则都优先在线下进行;凡是与主题联系不紧密的教材内容尽量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或者其他资源进行线上学习。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扣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学活动通过整体阅读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主旨观点,通过细节阅读并提问,有节奏帮助学生探究文本内涵,引导学生讨论跟思政主题相关的问题或者话题。以《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的第四单元为例。首先,要求学生选取与思政点相关的具体动词、名词短语,带领学生大声朗读加强感性印象;然后挑选语言结构,如too"much"+"a"+"N,specific"verbs,cause-and-effectc"structures等,教师围绕这些语言构式进行拓展和补充练习,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精进语言点;然后在主题统领下,教师将关于人生苦难的词汇和语言构式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思政点的理解,让思政点进一步渗透。

由于线下时间受限,教师要充分网络平台协同线下教学。再以《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的第四单元举例。首先,上课之前学生要预习课文,完成课文后的基础词汇练习、学习通上关于课文背景的视频讨论,为课程思政预留足够的时间,也让学生做为讨论进行思维的预热。其次,学生在课外批改网平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产出,系统自动评分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最后,课外合作项目培养学生讨团结协作能力[10]。本单元的小组合作项目是单元主题延续,项目有思考空间,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8]。小组合作项目涉及跟外国友人交流,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国际学院的存在,将语言学习延续到现实生活实践中,有效补充线下语言教学时间不充足。通过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这能够挖掘学生思维潜力,推动内驱力,促使学生带着问号进一步搜集总结关于思政主题的知识信息,有利于课堂进一步的观点表达。教师以积极方式进行引导式提问和评价,让学生自然而然回溯到课文的思政点,从而强化外语课程思政的影响力。

2"启发

本教案体现教师基于思政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开发的过程,对于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启示如下:

2.1"重组课文内容

围绕Sufferings"should"be"treated"in"a"right"way"to"achieve"greatness,本教案选择的听说内容为热门电影《长安三万里》片段并展开讨论。接下来用五首文中提到的诗歌,分别是《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和《阁夜》串联起杜甫起伏多变的人生,这五首歌存在于不同的自然段中,打破传统按段落顺序讲解课文,给学生带来新奇莫测的感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对国学的热爱。语言技能聚焦因果结构展现苦难经历成就诗人伟大,具体动词串联杜甫人生经历。名人评价表达杜甫人生经历之于其诗歌创作的意义。翻译选择课后练习,固化课堂所学的语言知识内容。最后写作与项目任务就Do"you"think"Du"Fu"is"the"greatest"poet"in"China?”为题进行构思,要求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句式,思想观点组织文章,实现活学活用,让语言学习鲜活起来,成为个体表达思想观点的有力武器。

2.2"思政于无形"

几乎所有教学内容都紧扣课文,这样让学生感觉是在正常的大学英语课程里,而不是思政课程里。在第三个课时里,围绕人生苦难成就伟大,意在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苦难,尤其现在的大学生吃的物质上的苦比较少,其耐力坚韧品质储备不够,碰到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小打击就抑郁沉沦,因此通过诗歌的学习与诗人进行跨时代的心灵对话能潜移默化让学生有意识跳出个体的小困境,获得更大的格局。"这样的大格局是通过语言表达以及课文中的故事来让学生感悟出来而不是教师喊出来,即所谓润物无声。

2.3"加强学术修养

大学教师必须追随自己对教书育人的衷心与初心,如此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自驱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利用互联网时代大量信息补充专业和跨专业知识,形成自己的立体知识库,站在更高的点看待和思考问题,得出更为精辟的结论,并基于此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在感受教师垂范的教学过程中,也会逐渐变得卓越起来。

2.4"教师的人格魅力

课堂教学艺术不是在表演,而是在展现教师的人格状态,这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教师以身示范,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同时将教学心得和体会不断转化为科研成果,实现教学科研良性互动,这个过程是人格修养和心性磨炼的过程,教师不断内化优秀品质充实心力,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表明不是空谈观点,而是身体力行,学生无声无息中感受到教师正向情绪的传递,融入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之中,这样的教学行为本身就是课程思政。

3"结论

以上对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开发所进行的线上线下实践,表明英语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引领意识形态,传递正向能量。外语课程思政不能用英语复刻思政课程的内容,不然会引起学生的莫名反感。外语课程必须借助语言课程内容,间接达到思政目的,可以说是润学生之心而无声。曾经的大学英语教学都是以语言知识为纲,以应试为目的,具有功利性,无法达成德育的根本目标。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外语课程必须以正性价值观为导向,重新开发课程内容,以语言知识为扶手,间接而自然地实现价值传导的目的,从而达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田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5):2129.

[2]刘正光.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区[M].2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

[3]TOMLINSON"B.Materials"development"in"language"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

[4]任远,刘正光,莫婷,等.境外英语读写教材特点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4):1924,92.

[5]任远,刘正光.二次开发外语教材内容服务课程思政[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21,(4):321327.

[6]NORMAN"WE,"JAMES"H"K,"ANDERSON"N"J.A"principled"approach"to"contentbased"materials"development"for"reading,English"language"teaching"materials"theory"and"practice,Neil"Harwood,English"language"teaching"material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0.

[7]BRINTON"D"M,SNOW"M"A,WESCHE"M"B."Contentbased"second"language"instruction[M].New"York:Harperamp;Row,1989.

[8]STRYKER"S"N,LEAVER"B"L.Contentbased"Instruction"in"Foreign"Language"Education[M].Washington"D.C:Georgetown"University"Press,1997.

[9]Legutke,M.amp;H.Thomas.Process"and"Experience"in"the"Language"Classroom[M].Harlow,UK:Longman,1991.

[10]Schweizer,K.et"al.Blended"Learning"as"a"Strategy"to"Improve"Collaborative"Task"Performance[J].Journal"of"Educational"Media,2003,28(23):211224.

猜你喜欢
主题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南北桥(2016年12期)2017-01-10 22:14:53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26期)2017-01-06 19:26:55
主题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实践探讨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81期)2016-10-24 12:55:55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12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9:59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0:03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