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内涵、困境与策略

2025-02-16 00:00:00甘金明
教育与职业(下) 2025年1期
关键词:改革策略

[摘要]数智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能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是实现工人队伍现代化、职业化转型的重要契机。产业工人的角色从传统劳动力转向知识型工人,其培养方式也相应地要注重技能型与创新型协同发展,构建灵活适配的培养体系,兼顾产业升级与工人综合素质提升双重任务。当前工人队伍能力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对此,应提升工人数智技能建设的精准性,深化校企协同机制建设,增强职业吸引力与积极获取政策保障支持。

[关键词]数智时代;产业工人建设;改革策略

[作者简介]甘金明(1976- ),男,广西藤县人,柳州职业技术大学校长,教授。(广西 "柳州 "54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教育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XGZJG2023A047,项目主持人:甘金明)

[中图分类号]G71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2-0106-07

产业工人作为社会财富创造的中坚力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命题。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称《意见》),为这一课题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意见》明确指出,产业工人不仅是劳动力供给的重要来源,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1]。2024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将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AI for Education)、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社会(AI for Society)的深度融合”[2]。可见,《意见》通过深化改革,旨在增强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认同感,从而使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数智化时代的新要求,最终目标是“产业工人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然而,当前改革的推进也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包括技能供需错配、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以及工人职业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这些困难阻碍了产业工人能力的全面提升和职业发展的顺畅路径。聚焦数智时代背景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内涵、困境与策略,系统分析改革的核心问题,进而提出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发展路径,可以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一、数智时代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内涵

(一)数智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新功能

1.数智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能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是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关键路径。从需求匹配看,数智技术能够推动产业链向智能化发展。例如,高端制造领域的企业需要掌握精密加工、数据建模和智能化设备调试的复合型人才,而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产业工人能够直接填补这些岗位需求。从融合实践看,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如设立产教融合型企业示范区、鼓励企业与院校共建技能培训基地。上述方式不仅能够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还能缩短人才进入产业的周期。从经济效益看,数智产业链与技术技能人才链的融合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例如,某些高科技企业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高端技能工人,不仅能显著降低招聘成本,还能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撑。

2.数智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高质量的产业工人队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首先,从生产效率看,具备数智技术的工人能够提升生产过程的精细化水平。例如,在智能化工厂中,工人通过操作自动化设备和监控生产数据,可以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其次,从技术创新看,产业工人是推动企业技术攻关和创新的重要力量。最后,从经济结构升级看,具备数智能力的技能型工人是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例如,新兴的数字经济和绿色制造领域需要大量掌握前沿技术的工人,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也能创造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3.数智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实现工人队伍现代化、职业化转型的重要方式。首先,从现代化的视角看,工人需要具备数智技术相关技能,以适应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流程。例如,随着工业机器人和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工人需要掌握机器人编程和数据监控等现代化技能。其次,从职业化的角度看,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技能认证和等级评定,促进了工人职业发展的规范化。如政策推动下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为工人提供了清晰的职业晋升通道,能够增强职业发展的动力。最后,从社会价值看,现代化、职业化的工人队伍可以提升工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

(二)数智技术对产业工人队伍的新定位

1.数智技术赋能工人职业转型的核心特征。通过技术赋能,工人的角色从单一的体力劳动者转变为技术型、知识型的多元角色。从技术应用层面看,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过程更加依赖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决策。例如,在制造业中,产业工人通过操作智能化设备,可以完成过去由多名工人协作完成的复杂任务,从而显著提升工作效率[3]。从职业技能要求看,数智技术要求工人具备跨领域技能,特别是对于产业中各类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和以数据处理为驱动改进自身工作效果的能力对数智化时代下的企业与职业发展尤为重要。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人的技术含量,也能够为他们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从劳动价值体现看,技术赋能能够增强工人的职业价值,使他们从简单的生产者转变为创新者和参与决策者,不断强化产业工人队伍的职业获得感。

2.智能化生产模式下工人技能结构的新需求。智能化生产模式对工人技能提出全新要求,强调多元技能组合和持续学习能力。首先,智能化设备的广泛应用需要工人具备较高的技术操作能力。例如,在数控加工和智能流水线上,工人不仅需要熟悉设备运行,还需要掌握设备维护和故障排除的技能。其次,数据驱动生产模式要求工人能够理解和应用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分析结果。通过数据监控和建模,工人可以及时调整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最后,协作技能成为工人技能结构中的关键要素。在智能化生产环境中,工人需要与技术专家、研发人员和管理团队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技术创新和生产任务。通过强化团队协作,产业工人能够更好地适应智能化生产的复杂需求。

3.从传统劳动力到知识型工人的角色变化。在数智时代,产业工人的角色正经历从传统劳动力向知识型工人的深刻转变[4],这种转变体现在角色定位、技能要求和职业发展路径三方面。首先,从角色定位看,产业工人从单纯的执行者转变为生产活动中的知识创造者。在智能制造领域,工人通过数据反馈调整生产参数,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其次,从技能要求看,工人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具,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最后,从职业发展路径看,知识型工人为自身职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具备高端技能的工人可以参与企业管理或技术研发,逐步向技术专家或管理者角色转型,拓宽职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三)数智时代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方式转型

1.数智时代要求推动技术技能型与创新型工人协调发展。数智时代要求产业工人同时具备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生产需求和技术革新。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角度看,工人需要掌握现代设备操作和生产流程优化的核心技术。正如《意见》明确提出的,通过职业教育和在岗培训相结合的模式,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协调发展提供保障。一方面,智能化生产线需要工人熟练操作各种高端设备,并能独立完成维护和故障排查。另一方面,数智技术的普及为工人提供参与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良的机会,如制造类企业通过设立“工匠创新工作室”,鼓励工人结合实践经验,提出技术改进方案,并直接参与创新成果转化[5]。

2.数智时代要求构建灵活适配的工人培养体系。面对技术快速迭代的挑战,产业工人培养体系需要具备灵活性和适配性,以满足不同岗位和产业链的需求。从培养形式看,应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养模式。从内容设计看,培养应紧密围绕岗位技能需求,提供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基层岗位注重设备操作和安全培训,技术岗位则需要深入学习数据分析、编程等高阶技能。从合作机制看,校企合作是构建灵活培养体系的关键载体。鼓励部分头部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发专业课程,确保培训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增强工人对岗位的适应性。

3.数智产业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培养核心任务转型。在数智时代,职业教育肩负着推动产业升级和提升工人综合素质的双重任务。从技能提升转型来看,职业教育需要围绕产业链的升级需求,培养掌握核心技术的工人。从素质培养变化来看,职业教育需注重培养工人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部分院校通过开展项目制教学,模拟企业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新的社会责任来看,职业教育还肩负着普及数智技能、服务民生的任务。

二、数智时代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困境

(一)工人队伍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

1.技能迭代加速与传统培训模式滞后的矛盾。数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技能迭代的周期不断缩短,传统的培训模式却未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这种矛盾显著制约产业工人能力的提升。随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应用要求工人具备更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然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常以基础技能为重点,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技术发展的步伐。目前,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仍停留在机械化时代,未能涵盖数据分析、智能控制等关键领域[6]。此外,企业内部的培训也常常局限于设备操作的简单指导,而非系统化的技术能力提升。这也可能削弱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技术优势。

2.不同产业间技能需求存在不均衡现象。数智技术带来的产业变革导致不同产业对工人技能的需求出现明显分化,而这一不均衡现象给工人队伍建设带来严峻挑战。高科技制造业对复合型技术工人的需求持续增加,如机器人操作、编程和设备维护,而传统制造业或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对技术技能的要求相对较低。这种差异造成高端技术岗位供不应求,而低端岗位却面临工人过剩的局面。在一些智能化转型较慢的地区,传统工人难以匹配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岗位需求,从而形成技能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要弥合这种不均衡,需要加强区域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通过职业教育的均衡布局,确保不同产业工人技能培养的多样性与针对性,并通过政策引导促进高技能工人向需求旺盛的产业流动。

3.工人自主学习能力与数智化技能储备不足。在数智时代,工人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技能提升的核心。然而,许多工人在面对复杂的数智技术时,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储备[7]。当前,产业工人群体中依然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一方面,许多工人未能掌握基础的数字技能,难以利用在线学习资源;另一方面,数智技术的学习本身需要较强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在传统教育中未被重视。

(二)工人队伍培养机制建设面临的挑战

1.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与企业需求的不匹配。在数智化浪潮的推动下,企业对工人技能的要求不断提升,但职业教育课程却未能及时响应企业实际需求,这种错位很可能限制工人队伍的有效培养。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未能充分融入数智技术的最新发展,各种类型的课程往往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性强的项目支持。此外,职业教育的课程周期与企业技术更新速度难以同步,导致工人在毕业时技能已显滞后,无法直接胜任岗位要求。企业反馈同样反映出课程设计的脱节。一些行业龙头企业不得不自行组织岗前培训,以弥补新入职工人的技能缺口。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动态课程更新机制,将企业需求纳入课程设计的核心环节,强化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同时促进课程与行业标准的实时对接。

2.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协同效应不足。校企合作被视为产业工人培养的关键途径,但现实中,其深度与广度的不足导致资源共享与协同效应的受限。当前许多校企合作模式停留在表面层次导致院校课程设计和企业生产实践之间缺乏实质性对接。这种浅层合作难以实现工人技能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有效衔接。此外,企业在合作中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不足也成为阻碍。特别是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的中小型企业因资源有限,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导致区域内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断裂。这种现象在二、三线城市较为普遍。

3.技术革新对现有工人培训模式的冲击。数智技术的快速迭代对传统工人培训模式提出全新挑战,尤其是在内容深度、培训方式和资源配置方面的适配性不足[8]。技术革新带来的技能要求更加复杂,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培训模式难以满足工人对深度学习的需求。此外,许多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有限,导致培训资源分配不均,无法为工人提供持续的技术更新支持。面对这些冲击,一些先进地区尝试通过在线培训平台和虚拟实境技术,为工人提供更灵活的学习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模式的限制,但无法全面应对技术革新的挑战,对此,仍需开展政策引导下的培训模式创新,整合企业、院校和社会资源,共同构建灵活、高效的培训体系。

(三)工人队伍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1.工人职业吸引力的弱化与就业稳定性问题。在数智化浪潮下,产业工人的职业吸引力面临严峻挑战。相比白领职业,产业工人的社会认同感较低,工作环境也更为严苛[9]。这使得年青一代对从事产业工人职业缺乏兴趣。例如,在制造业一线岗位中,尽管部分企业已提高薪资待遇,但长期的体力劳动、单调的工作内容以及有限的职业发展空间,仍让许多求职者望而却步。同时,就业稳定性问题加剧职业吸引力的弱化。许多企业在面对经济波动时,将裁员压力转嫁至基层工人,导致工人群体缺乏职业安全感。这种不稳定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削弱了产业工人的吸引力。提升工人职业吸引力,需要从薪资待遇、职业安全保障和工作环境优化等多维度入手,尤其要通过政策引导和企业实践,创造更加稳定和有尊严的就业条件。

2.职业发展路径单一与成长空间不足。产业工人职业发展路径的单一性和成长空间的有限性,成为制约其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许多工人在进入岗位后,缺乏明确的晋升通道,职业发展停滞不前。传统的职级晋升模式更多依赖于工龄,忽视技术能力的提升。这种局面导致工人在职业生涯中缺乏成长的动力和目标。此外,工人的成长空间也受到技能单一的限制。一些岗位的工作内容较为固定,工人无法通过轮岗或跨部门合作积累多元化经验,这使得他们难以在行业内部或跨行业寻求更广阔的职业机会。要破解这一困局,企业和职业教育机构应共同努力,为工人设计多元化的职业成长路径,提供持续学习和跨领域发展的机会。

3.政策支持与监督机制的覆盖深度有限。尽管政策层面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但在执行和监督层面,覆盖深度和落实效果仍有待提升。许多政策的实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在基层,政策落地的效果较为有限。此外,部分企业即使获得政策补贴,也未能切实用于提升工人福利或能力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监督机制的薄弱同样限制政策的执行效果。现有的监督模式更多依赖于事后审计,而缺乏事前规划和过程监管,导致许多企业无法对政策要求形成明确的责任意识。增强政策支持和监督机制,需要加强政策执行的精准性,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督效率,以确保政策在工人队伍建设中的真正落实。

三、数智时代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策略

(一)提升工人数智技能建设的精准性

1.推动数字技能与行业标准相结合的课程开发。在数智时代,课程开发需要以数字技能为核心,同时与行业标准深度融合,确保工人技能培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的精准性是关键。例如,在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一些职业院校已开始与龙头企业合作,将机器视觉、自动化编程等内容嵌入课程体系。这种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快速胜任岗位。此外,行业标准的动态更新也应融入课程开发中。某些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制造,对电池技术和智能控制提出独特的要求。通过与行业协会合作,职业院校可以实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课程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通过数字技能与行业标准的结合,不仅能增强工人的岗位适配性,也能为他们在产业升级中赢得更大的职业竞争力。

2.开展针对性强的现代学徒制与“订单班”培养。现代学徒制和“订单班”培养模式为提升技能精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尤其在培养工人适应特定岗位需求方面效果显著。现代学徒制通过“校企双轨”机制,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例如,在智能制造行业,一些企业通过学徒制与职业院校合作,直接将学徒安置在生产一线,通过实践积累技能并接受师傅指导。这种模式显著缩短了技能培养周期,帮助工人快速适应岗位要求。“订单班”则通过企业定制的培养方案,确保课程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就业率,也提升了企业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3.加强岗位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培训。针对岗位技能的持续提升和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是实现工人技能精准化建设的核心策略。许多企业通过内部培训或联合外部机构,为员工提供岗位技能提升的机会。例如,某些高科技制造企业已建立专门的技术培训中心,定期为员工提供数据分析、设备维护等专项培训。这种培训模式确保工人能够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并适应更高层次的工作要求。同时,职业发展培训的覆盖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一些先进地区已开始探索工人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帮助他们明确职业目标,并提供多层次的技能提升路径。通过对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这种培训能够为工人的晋升和转岗提供坚实的支持。通过岗位技能和职业发展培训的双重发力,产业工人不仅能够在现有岗位中精进技能,还能够为职业发展的更高目标做好准备,从而实现技能与职业的同步提升。

(二)深化校企协同机制建设

1.建立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提升工人技能适配性和岗位胜任力的重要路径。许多职业院校正在通过弹性课程与企业需求实现对接。例如,部分制造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设计的模块化课程,可以根据企业生产的周期性需求,调整培训时间和内容。这种灵活性不仅提高了培训效率,也降低了企业的培养成本。此外,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正在向更多元化方向发展,如在“校中厂”和“厂中校”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共享资源,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这种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同时为企业培养一批能够快速上岗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产业工人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技能储备,而企业也能够确保人才供应链的稳定性。

2.构建技术技能型创新中心与研发基地。技术技能型创新中心和研发基地为校企合作提供高效的实践平台,既能培养高技能人才,又能推动技术突破。这些中心通常由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设立,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例如,一些职业院校与机器人制造企业合作共建研发基地,学生不仅能参与设备的实际开发,还能通过一线实践掌握新技术的应用。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这类中心还成为企业技术升级的智力支持。企业通过校企研发合作,将生产难题交给院校和学生团队联合攻关,实现“育人”与“创新”的双赢效果。这一模式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3.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混合所有制实体。混合所有制实体为校企协作注入长效机制,深化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融合。在这一模式下,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共建培训机构或实体工厂。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牵头推动的“校企合作基金”,促成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同设立混合所有制职业培训基地。这种实体不仅专注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开展职业认证和技术推广,极大地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程度。混合所有制实体的优势在于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通过这一机制,院校和企业能够长期合作,共同承担技能培养成本,同时共享由此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种模式在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中尤为适用,成为校企协同的新趋势。

(三)增强职业吸引力与政策保障支持

1.完善产业工人职业晋升与激励机制。职业吸引力的核心在于合理的薪资回报与职业的社会认可度。在薪资方面,数智时代的高技能产业工人应获得与其技术价值相匹配的报酬。部分发达地区已经开始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为技术工人提高薪资水平。例如,某些企业对机器人操作员、高级焊接技师实施年薪制,不仅激励现有工人,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相关职业。与此同时,职业荣誉感的塑造同样重要。近年来,“大国工匠”评选与宣传活动有效提高了社会对产业工人的认同度。这类活动展示技术工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工人对职业的自豪感。工人荣誉体系的推广,能够巩固产业工人在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2.提升职业教育政策的覆盖范围与实施力度。职业吸引力的提升离不开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广阔的成长空间,职业发展应从单一的工龄晋升模式向多元化路径转型。例如,“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通过明确的评定标准,为工人提供技术晋升、管理晋升双通道。这种机制不仅激励工人追求技能提升,也打破了传统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此外,一些企业通过设置“技术专家”或“首席工匠”职位,给予高技能人才更高的职业定位和发展空间。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高级工程技术工人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研发决策,甚至担任项目负责人,这种跨部门协作的机会能够极大地拓宽工人的职业视野。

3.加强工人职业荣誉感的宣传与文化认同塑造。职业吸引力的提升离不开完善的政策支持与健全的监督保障体系。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专项政策,为企业提供技能培训补贴,要求企业将培训资金用于工人的技能提升。这些政策在增强工人技能的同时,也为企业分担培训成本。然而,政策的实际落实仍需加强监督,如部分企业虽接受补贴,但实际用于培训的比例较低,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建立实时监管和绩效评估机制。此外,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政策也是工人吸引力的重要方面。通过严格执行劳动保障法规,如工时限制、职业病防护等,能够进一步增强工人对职业的信任感,改善就业环境。

四、结语

数智时代的到来,使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产业工人正由传统劳动力向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角色转变。未来,应深化精准化技能培训,完善校企协同机制,构建多元化职业发展路径,确保工人能力与岗位需求的高效匹配。同时,通过政策保障和职业荣誉体系的完善,提升工人职业吸引力和社会认同感。建设一支“高技能、强素质、能创新”的现代化工人队伍,将为产业转型和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EB/OL].(2023-02-27)[2024-04-15].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27/content_5743484.htm.

[2]教育部.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携手推动数字教育应用、共享与创新[EB/OL].(2024-01-30)[2024-04-15].https://hudong.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402/t20240201_1113761.html.

[3]向艳,蒋国璋,张翰庭,等.工业工程与智能制造集成的企业增效转型模式[J].机械制造,2022,60(5):87-92.

[4]苏立君.知识型劳动力、人工智能应用与资本主义“去工业化”过程研究[J].经济学家,2024(8):15-24.

[5]赵黎,虞亚玲,陈兰.蒙媛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女神亦战神创新攀高峰[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4(8):66-67.

[6]孙加存,刘科.高职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校企“动态融合”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2022,21(2):79-84.

[7]王美英.MOOC应用于产业工人职业培训的困境与对策——基于A公司实践案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20):30-38.

[8]宾恩林.面向数智时代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知识体系革新[J].当代职业教育,2024(4):13-21.

[9]崔秀艳.数智赋能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4(3):50-55.

猜你喜欢
改革策略
新课改下中职《电器及PLC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微
对农村会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策略初探
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策略初探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视觉传达教育改革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00:55:06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00:45:25
职业院校音乐鉴赏课改革策略初探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20:01:27
高职数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及改革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研究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5: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