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随着读者对信息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图书馆所需处理的信息数据量也在不断攀升。面对这样的挑战,图书馆必须融入智能化服务,不断创新建设模式,以确保其能够稳定且持续地发展。智慧图书馆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核心,充分且合理地运用现代智能技术,将传统图书馆与物联网紧密结合,从而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管理模式。它不仅能为读者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还能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一、智慧图书馆的主要设施
(一)自助借还柜
智慧图书馆自助借阅空间自开放后,便以其便捷的全天候服务吸引了众多读者。同时,为全力打造智慧图书馆服务场景,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图书借阅、信息查询等需求,图书馆还在该区域配备了自助借还柜供读者使用。
自助借还柜集成了自助借书、还书、续借及查询等多种功能,旨在简化图书借还流程,显著提升图书借还效率。(1)自主借书:自助借还柜首页直观展示了借阅图书、归还图书及个人中心等操作选项,读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对应选项;当读者选择“借书”功能后,系统会自动进入“浏览图书”界面,读者输入架位号或书名首字母便可快速查询到所需图书;点击图书,系统会自动进入图书详情页面;选定图书后,点击“立即借阅”并扫描读者证上的二维码或读者本人身份证(已办理借阅证)即可完成借阅手续。借阅成功后,书门会自动开启,并伴有语音提示,读者取书后即完成全部借阅流程。(2)自助还书:读者若需还书,可在自助借还柜首页点击“归还图书”按钮,进入还书扫描界面;按照界面上的示意图,将图书放置于扫描区域,扫描成功后将图书放入书柜内,系统会自动处理归还事宜。(3)个人中心:读者还可通过扫描读者证二维码或个人身份证(已办理借阅证)登录至个人中心,该页面能够详细展示读者的个人信息,还提供了借书、还书、续借等服务的便捷入口。
(二)智能书架系统
智能书架是运用智能化技术开发的图书管理系统,它支持多节书架并列应用,借助双极化天线阵列对图片进行即时扫描,能够实现对书籍的即时盘点、读者检索和引导、书籍统计、错架和丢失报告生成等功能,具有运行平稳、抗干扰能力较强的优点,是现代图书馆智能化管理的得力助手。智能书架支持人脸识别、电子证、读者证和二代身份证等多种借书方式,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借书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优化了用户体验。通过先进的天线阵列,智能书架可以对书籍进行实时定位和盘点,实现还书即上架的功能,这意味着图书馆工作人员不再需要手动整理书架,极大地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读者可以在智能书架屏幕上进行图书查询操作,快速找到所需书籍,这一功能不仅方便了读者,还能有效减少图书错放和丢失的问题,提升图书管理的成效。智能书架能够统计读者的借阅数据,分析读者的借阅习惯,在此基础上生成个性化的图书推荐,这一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图书馆了解读者的需求,更好地进行馆藏建设,还能提高读者的阅读满意度。智能书架还具备错架提醒和遗失报表自动生成功能。当书籍被错误地放置时,系统会自动提醒工作人员进行纠正;当图书遗失时,系统会自动生成报表,方便工作人员及时查找和处理,这些功能进一步保证了图书管理的精确性和高效性。此外,智能书架的图书查询和导航功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赞誉,读者只需在屏幕上输入书名或作者名,系统便会自动显示书籍所在位置,并通过引导帮助读者快速找到书籍,这一功能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满意度和使用体验。[1]
(三)环境监测系统
图书馆的环境氛围深刻影响着读者到馆阅读的体验,因此,图书馆环境监测系统是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重要一环。该系统集成传感器、数据分析与云计算等前沿科技,能够实时监测图书馆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环境参数,通过这些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更加及时地掌握并有针对性地改善图书馆内的空间环境,为读者提供更为舒适、健康的阅读环境。
(四)自动门禁管理系统
自动门禁管理系统是图书馆现代化安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显著提升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以闸机门禁系统为例,该系统由通行闸机和闸机监控软件两部分构成,并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联网。通行闸机集成了IC卡读卡器、摆闸装置、人体监控传感器以及先进的通行算法,以精准控制人员进出。闸机监控软件则负责设定闸机的工作参数,控制其运行、暂停状态,监控进出人员,同时更新数据库信息、生成统计报表,并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实现数据交互与管理。读卡区域配备声光警示装置,能有效提示刷卡操作;人体监控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并记录人员出入情况;闸机支持多种运行模式,包括验卡后等待时间的设定,同一卡片连续验证时间的限制,免检通行模式及紧急疏散模式的设定等;后台数据统计功能为图书馆管理层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并加强了对阅览证,尤其是临时阅览证有效期限的严格管理。[2]
二、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结构不合理
由于资源建设结构的不合理,图书馆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传统图书馆侧重于纸质图书资料的采购和管理,而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用户对多样化数字资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如果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中不能及时跟上这一形势,将难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阅读服务功能。首先,与传统纸质资源相比,数字资源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和维护,包括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方面,这涉及人员技能的提升和新型设备的引入。而传统图书馆的人员专业素养和设备配置可能无法适应这一变化,这就导致数字资源采集、整理和展示的效率不高,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其次,资源建设结构的不合理还表现在对不同类型资源的不同重视程度上。有些图书馆偏重于数字化图书资源的建设,而忽视了对多媒体、开放资源的采集。这使图书馆的资源缺乏多样性,无法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二)用户服务不佳
首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够。虽然大数据技术为图书馆提供了收集和分析用户行为数据的契机,但目前很多图书馆仍未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未能实现对用户兴趣、需求的精准把握。缺乏个性化的推荐和定制化的服务,使用户在海量信息中难以迅速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内容,降低了图书馆服务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其次,智慧图书馆在用户交互性和参与性方面有待提升。传统图书馆主要通过文献检索和资源借阅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在大数据时代,用户更加期望能够通过图书馆参与知识共建的过程。缺乏用户参与的互动平台,使图书馆错失了与用户建立更为紧密关系的机会,也未能充分挖掘用户在知识创新和共享方面的潜力。最后,用户培训和教育力度相对不足。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智慧图书馆要通过培训和教育,帮助用户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提供的数字资源和服务,提高信息素养。然而当前智慧图书馆对用户的培训不足,使用户对新技术的理解和运用不够理想,阻碍了智慧图书馆的发展。[3]
三、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智慧资源建设
智慧资源建设包括对数字化、智能化资源的充实与拓展,可以使智慧图书馆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读者需求,为用户提供丰富、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首先,数字化资源的丰富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可以使图书馆实现数字化存储和各类文献资料、学术论文、多媒体资源等的科学管理,形成庞大的数字馆藏,从而增强资源的可访问性和可检索性,为用户提供更灵活、便捷的检索和阅读方式,满足用户对多样化知识的需求。其次,智能化资源建设是智慧图书馆的重要发展方向。图书馆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轻松完成对大量文献的智能分类、推荐和分析等工作,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学术资源推荐;智能化资源建设还包括对用户行为的分析,使图书馆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和兴趣,为其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再次,开放资源的引入也是增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关键。开放获取资源不仅能够扩大智慧图书馆的资源覆盖范围,还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和知识共享。通过与开放获取平台的合作,图书馆可以获取更多的优质资源,并将其整合到数字馆藏中,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学术信息。最后,在智慧资源建设过程中,图书馆还应解决数字版权管理、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注重版权的合法获取和使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性。[4]
(二)加强智慧系统建设
智慧系统建设涉及信息技术利用、数据管理、用户体验等多个方面,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智慧图书馆可以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迈向更高水平。
首先,智慧系统建设需要更加智能化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作为支撑。通过大数据技术,智慧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馆藏资源、借还书流程、用户行为等方面的全面监控和分析。这可以帮助智慧图书馆更好地规划馆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智能管理系统还能够预测用户需求,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进行决策,为智慧图书馆提供科学、智能的运营指导。其次,用户体验优化是智慧系统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大数据分析,智慧图书馆可以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喜好和使用习惯,从而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通过推荐系统向用户推送符合其兴趣的图书、活动等信息,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用户反馈数据进行实时调整和改进,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最后,智慧系统建设需要增强安全性,注重隐私保护。大数据时代涉及的数据量庞大,其中可能包含用户的个人信息。因此,在智慧系统建设中,智慧图书馆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存储和传输;同时,还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数据使用的范围和目的,保障用户的隐私安全。[5]
(三)提供全面的智慧服务
智慧服务旨在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图书馆打造成一个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中心,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首先,全面的智慧服务需要建设智能化的图书馆信息系统。通过大数据技术,智慧图书馆可以实现对馆内外各类信息的全面监测和管理,包括馆藏资源、用户行为、馆内设备状态等。这样的系统能够高效地整合、存储和处理大量的信息数据,为图书馆提供决策支持、资源优化和服务推演等方面的功能。[6]其次,全面的智慧服务要求图书馆构建个性化的用户服务平台。通过分析用户的借阅历史、兴趣偏好、搜索习惯等数据,智慧图书馆可以为每位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资源推荐、活动通知等服务。这种个性化的用户服务平台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体验,使用户更加愿意深度参与图书馆的各类活动。最后,全面的智慧服务需要智慧图书馆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智慧图书馆可以打造虚拟学习空间,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沉浸式的学术体验;利用人工智能,智慧图书馆可以实现智能问答、自动文献分类等功能,提高服务效率。这些技术的引入将为智慧图书馆实现个性化智慧服务提供有力支持。[7]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各个行业已经逐步走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模式。基于此,图书馆也应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构建智慧图书馆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图书馆系统,在构建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工作模式,完善智能化设备,提高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构建智能化的图书管理系统,让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艳.大数据时代中小学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探究[J].信息系统工程,2024(06):102-105.
[2]谭婧.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为例[J].文化月刊,2024(05):95-97.
[3]桑媛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优化路径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09):187-190.
[4]庞双杰.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智慧化服务转型策略[J].参花,2024(31):110-112.
[5]温荣.数字时代智慧型高校图书馆建设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4,53(05):179-181.
[6]邵黄芳,王慧.面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4,53(05):176-178.
[7]马小翠,曹宁欣.智慧图书馆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构建与提升路径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2,34(11):48-56.
(作者简介:陈泽鹏,男,本科,中山纪念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智慧图书馆建设、智能技术应用)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