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们对乡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意识正在逐步增强,而高校拥有优质的师资团队及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将这些资源运用于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为乡村文化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对乡村艺术进行概述,从高校助力乡村艺术形态活化的重要意义入手,针对乡村艺术形态活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进而促进乡村艺术不断传承发展。
一、乡村艺术概述
乡村艺术是深植于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环境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承载着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是当地生活与人们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包括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如剪纸、刺绣、陶艺、木雕)、乡村建筑以及民俗表演等。具体而言,我国乡村数量众多,每个乡村的文化资源又有其独特的风格,例如极具地域色彩的吉林满族剪纸,通常使用大剪刀来进行艺术创作,题材独特、造型独特、剪技独特,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体现出当地民众粗犷豪迈的性格。乡村门窗图案的设计、房屋的样式极具地域特色,如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兼具艺术性和防火功能,是民众长期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智慧结晶。每逢重要的时间节点,乡村居民为了表达内心的喜悦或者祈求丰收而进行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等民俗活动,这些丰富的乡村艺术形态承载着乡村的历史文化,展现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智慧和精神追求。
二、高校助力乡村艺术形态活化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乡村文化艺术
高校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本土文化艺术资源,在此基础上凭借自身丰富的学术资源与专业人才,能够为乡村提供创新发展路径,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乡村艺术的原有风貌,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这既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还可以使更多人了解乡村的风土人情,增强大众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将其深度开发与二次创造,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这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满足游客观赏需求,同时也能带动当地配套产业的发展,例如餐饮、酒店、手工艺制作及民俗表演等,从而为当地村民的收入来源开拓新渠道,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展现乡村精神风貌
高校在助力乡村文化艺术的建设与开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通过与乡村联手组织文化艺术展览、民俗演出等多样化活动,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乡村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还有利于丰富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现乡村精神风貌。同时,高校与乡村携手不断加强乡村文化艺术建设也会提升乡村的社会影响力,助力乡村文化艺术“走出去”,使更多人了解乡村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乡村艺术形态活化面临的挑战
当前,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已不仅仅是物质景观的更新和产业经济的培育,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对乡村艺术的活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同时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这为乡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1]
(一)体系建设不完善
当前,我国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成果斐然,然而通过案例分析不难发现,艺术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导致高校的优质资源在乡村未得到有效利用。高校促进乡村艺术形态活化工作涉及农业农村、宣传、教育、文旅、文联等多个部门以及多方面内容,当前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
(二)资金投入不足
高校促进乡村艺术形态活化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资金投入有限导致其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乡村文化价值转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进展缓慢,影响了乡村文化建设的速度。
(三)乡村艺术人才流失严重
当今乡村艺术人才流失现象愈发严重,为乡村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少乡村文化艺术传承正面临着断更失传的现状。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乡村青年为了改善生活去城市发展,乡村具有生产能力、文艺技能的人口正在减少,人口结构失调,导致乡村文化振兴能力进一步减弱。[2]
(四)乡村文化艺术内生动力不足
由于乡村居民对乡村艺术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乡村艺术的深刻内涵和文化价值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乡村文化振兴失去内生动力。[3]这不仅影响了乡村艺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影响了乡村文化战略的实施。
(五)乡村文化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
部分乡村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现象。例如,一些古村镇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民间手工技艺都相差无几,大众无法感受到乡村的独特性。其主要原因在于村民对本土特色资源的挖掘和理解不足,缺乏对当地独特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等资源的挖掘与创造性转化。同质化现象易导致产生视觉审美疲劳、地域文化丧失、产业竞争加剧、经济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乡村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助力乡村艺术形态活化的路径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艺术正面临失传的困境。基于此,激发乡村艺术的活力,探索乡村艺术发展新模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应积极与乡村主体协调配合,将丰富多元的优质资源服务于当地文化建设中,有效推动乡村艺术活态传承、焕发新生。
(一)增加投入:助力高校、乡村并肩同行
为了使乡村艺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乡村艺术资源活化的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并且鼓励当地企业对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支持,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赋能高校和乡村携手开发乡村艺术建设项目,为乡村艺术形态活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其次,高校可派出师生团队采取“手拉手”的形式与不同乡村展开积极合作,将科学研究与创新有效融合,推进科学研究成果在乡村的有效实施,实现科研成果充分利用,促进乡村文化建设。高校还可以提供志愿服务,例如,定期组织志愿者到乡村艺术基地为艺术表演和创作提供指导。通过高校一系列点对点服务活动,推进乡村优质艺术资源的开发,打造独特的乡村文化旅游名片,从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二)深入乡村:探索院校教学新模式
对于高校而言,首要任务是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以有效促进乡村发展与建设。目前,高校在乡村艺术方面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部分教师对当地乡村艺术资源的认识有限,且倾向于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讲授,很难使学生真正深入了解和掌握乡村艺术资源。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助力乡村艺术活态化发展,高校应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带领学生深入乡村进行实际的考察调研、采风及实训活动,让师生走进乡村,零距离接触乡村文化艺术,深入了解乡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实际需求,从而优化相关人才培养体系,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另外,高校应协同乡村文化建设有关负责人深入开展田野调查,通过对乡村的历史、民俗文化、技艺等方面的梳理和研究,精准且全面地挖掘乡村本土优势资源,为乡村艺术形态活化提供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提升乡村艺术资源的品质。
近年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教师通过下乡采风,创作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作品,并在各项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如在资源县苗寨采风后创作的女声表演唱《苗家油茶歌——尼呐尼》获得广西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类比赛二等奖和第十三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舞台艺术类一等奖,在龙胜县瑶寨采风后创作的女子群舞《瑶女悠悠》荣获广西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一等奖等。
(三)教育赋能:激发乡村艺术内生动力
为了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教育资源助力乡村艺术教育的发展,如开设乡村艺术课程为村民提供艺术培训、组织乡村艺术活动等,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居民对乡村艺术活化的认识度与参与度,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案让村民深刻认识到乡村艺术形态活化有利于乡村发展。从乡村角度讲,乡村文化振兴的首要举措就是避免乡村人口外流,应当完善当地教育、医疗、住房等条件,鼓励在外务工人口回流,同时也应鼓励高校毕业生以及高校志愿者参与到乡村艺术形态活化建设中,对于乡村文化建设有杰出贡献的人才应给予一定奖励。为了缓解乡村学校美育师资短缺问题,中国美术学院“乡村艺课”团队建立起线上线下美育双师制度,帮助乡村学校美育助教在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审美素养、提高教学能力,使之由“完全输血”逐渐变成“辅助造血”。在浸润式的美育实践下,目前已为六个省共9所乡村学校提供了传统国画、传统书法、创意版画、趣味手工、美术鉴赏等五个门类的直播课程,并组织多个实践团队累计前往22所乡村学校开展线下美育实践活动。远在贵州黔东南的芭扒小学,通过视频课程教学,解决了该校师资短缺、课程短缺的困境。
(四)艺术展示:拓宽乡村艺术宣传渠道
高校可将学校资源与乡村资源相融合,通过艺术展示、培训等多元化形式,有效提升村民对当地文化艺术的认知水平,有力推进乡村艺术的活态传承。首先,高校应与乡村深入挖掘当地的优质艺术资源,在坚守乡村文化底蕴的同时,避免乡村文化建设同质化现象。例如,在村镇的礼堂、戏台、特色民居等场所,开展各乡村文化的“快闪”“慢闪”活动,既能促进本乡村艺术“走出去”,又有助于其他乡村的艺术形式“引进来”,从而实现乡村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其次,乡村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包括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和手工技艺。为避免乡村艺术遗产失传,高校可以组织乡村艺术研究小组与本土艺术人才在乡村创立技艺培训工作室、艺术展览馆,使高校师生及村民可以零距离接触到民俗技艺的制作过程,深入了解到手工艺制作的整体流程。此举既能有效防止当地传统技艺的流失,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乡村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渠道,构建起既富有文化内涵又充满时代活力的新乡村。浙江龙游县溪口镇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镇,具有丰富的竹资源和传统工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家团队受邀在溪口镇创建“纤维艺术研究所培训基地”和“石角村国际纤维艺术家交流中心”,开展在地性创作,用艺术激活了乡村资源。艺术家与村民共同创作的《光之亭》等地标性竹装置艺术品,在国际纤维艺术展中大放异彩,极大地提升了当地艺术资源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五)发挥优势:促进乡村特色资源开发
高校是重要的人才培养中心和科学研究基地,在教育、资源、人才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觉担负起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4]首先,高校各院系之间应加强交流协作,建立助力乡村艺术资源活化专项研究小组,共同研讨艺术资源活化策略,保障项目成果可以顺利应用。其次,高校应加强对乡村艺术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乡村艺术资源活化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充分挖掘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文化艺术创新发展的形式。例如,高校的艺术学科专业可以对乡村文化和民俗表演进行深入研究,将高校人才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艺术活化的强大力量。
总之,乡村艺术形态活化工作任重而道远,它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差异性等特点,需要政府、乡村、高校从基础层面、应用层面、保障层面全方位分析乡村发展的时代痛点及其成因,为乡村艺术活态传承提供不竭的动力。
五、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高校开展助力乡村艺术形态活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合理规划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并加强政府、乡村与高校之间的三方协作。这一举措旨在推动乡村艺术形态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充分利用高校所拥有的优质资源,促进各乡村艺术的交流与传播,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从而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进一步助力乡村艺术形态的活化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张轶,田正.文旅产业推动乡村艺术形态活化传承路径研究[J].艺术百家,2023,39(04):68-74.
[2]张新江.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研究[J].音乐创作,2018(12):148-150.
[3]王宁.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进路——基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实践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8(09):46-52.
[4]刘胜斌,李丽娜,王琳.高校发挥科技优势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24,27(02):8-13+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吉林省高教科研重点自筹(大学生专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助力乡村艺术形态活化探究”(课题编号:JGJX24C10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哲宇,男,硕士研究生,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舞蹈表演;高红娜,女,硕士研究生,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表演及教学)
(责任编辑 肖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