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我国古代对声乐技术技巧的探索,为后世声乐技巧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元初燕南芝庵撰写的《唱论》是我国一部较为系统地阐述声乐演唱理论的专著,其中提到的“有唱声病”,从多个维度探讨了声乐中的气息控制问题、声带闭合问题、共鸣腔体问题以及不良歌唱习惯等,为当今声乐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唱论》“有唱声病”中的声乐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气息控制能力、改进声带闭合问题、正确运用共鸣腔体等解决方法,避免“唱声病”的出现,以期助力演唱者个人演唱水平的提升。
二、《唱论》“有唱声病”概述
《唱论》中提到:“有唱声病:散散,焦焦;干干,冽冽;哑哑,嗄嗄;尖尖,低低;雌雌,雄雄;短短,憨憨;浊浊,赸赸。有:格嗓、囊鼻、摇头、歪口、合眼、张口、撮唇、撇口、昂头、咳嗽。”由此可知,“有唱声病”主要是指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因技术不当、发声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的音色失真、音质不清、气息不稳等问题。
三、《唱论》“有唱声病”中的声乐技术问题
(一)气息问题
1.“短短”
《唱论》中的“短短”指的是一种气息状态,通常表现为吸气时气流未能完全进入肺部。这种情况主要源于横膈膜未充分参与呼吸,可能是演唱者吸气不充分,或是由于横膈膜未能充分下沉,使气息未能沉入丹田,无法为演唱提供稳定的气息支撑,从而导致演唱者发声不流畅。
2.“憨憨”
《唱论》中提到的“憨憨”是指因气息运用不当而导致的声音发憨现象,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气过浅,另一种是吸气过度。演唱者吸气过浅时,气息只能进入上胸部,导致肋骨上抬,腹内压力相应降低,从而使气息的控制变得无力;而在吸气过度时,若无法维持适当的平衡,特别是当呼吸肌用力过猛时,声音便会失去弹性。
3.“赸赸”
《唱论》中的“赸赸”是指演唱者因气息不稳而产生的声音颤抖问题。该问题的根源在于喉头的不稳定以及气息的不流畅,导致各发声器官的肌肉处于失控或不自然的状态。这会影响演唱者的音色和歌曲的韵味,进而影响整体演唱效果。
(二)声带闭合问题
1.“哑哑”“嘎嘎”
“哑哑”“嘎嘎”,指声带闭合不良,导致声音嘶哑。《唱论》中解释:声音嘶哑带沙表示病变已累及声带,此时演唱者的歌唱状态显然会受到一定影响。若从声乐技术角度看,笔者认为此问题大致与“漏气”属于相同的情况。在歌唱时环甲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有助于声带拉伸,环甲肌无力会导致声带闭合无力与歌唱呼吸无力。许多声乐初学者常常会在练声后出现嗓音喑哑的情况,这多数是由于声音高频振动、声带闭合问题而导致的。
2.“雌雌”“雄雄”
“雌雌”“雄雄”指声带厚度问题或共鸣问题,导致演唱者的声音听起来像异性的声音。除了病理原因导致的声嘶,可能使声音略微变粗或声调降低外,笔者研究发现,这一现象更多与先天性因素相关。具体而言,频率决定了音高,而声带的厚薄则决定了音色的差异。声带越厚,振动频率越低,音色显得越低沉;声带越薄,振动频率越高,音色则越清亮。从后天因素看,以男性为例,如果男性演唱者在变声期内未能妥善保护发声器官,就可能导致低音无法有效发出。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的发声习惯如喊叫、尖声说话等,也可能导致颈部肌肉紧张,进而影响声带功能的正常运作,从而导致音色改变。
(三)共鸣腔体问题
1.“焦焦”“干干”
《唱论》中提到:“声要圆熟,腔要彻满。”在歌唱过程中,正确运用共鸣腔体是产生美妙音色的基础。当肌肉正确发力时,气息得以畅通无阻;气息完全畅通时,喉咙随之放松,声带紧紧闭合,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管道;一旦管道形成,声音便能顺利抵达共鸣点,从而产生美妙的音色。
“焦焦”是象声词,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啼声之细微者”,也可理解为歌声缺乏应有的韵味;“干干”则用来形容音色不够圆润。根据发声的相关知识可知,发声体整体振动产生的音叫作基音,决定音高;而发声体部分振动产生的音,叫作泛音,决定音色。产生“焦焦”“干干”这样的问题表明,演唱者未能正确运用共鸣腔体以产生泛音,进而影响了演唱的音色。
2.“冽冽”“尖尖”
“冽冽”是指音色单薄;“尖尖”则指声音尖细,缺乏共鸣。二者情况类似,都是由于未正确运用共鸣腔体导致的,常常由口型控制不当、气息不足引起。目前针对此类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如下:其一,保持适当的口型,不要为了使声音外放而使用夸张的口型;其二,通过充足的气息与横膈膜的有力控制加快气息的流动,使共鸣腔体获得强有力的支撑。
3.“低低”
目前学界对“低低”的释义存在一定的分歧,一说指演唱声音低沉,一说指音量细微。从声乐学习的角度看,这是发声位置不正确的表现。现代声乐理论认为,声音位置正确是唱好歌的基础。在歌唱过程中,声音永远要集中在鼻腔顶端和上额相交的地方(眉心),这种振动感觉和头腔共鸣在任何歌唱情况下都必须保持。而高位置的发声,既是正确的声乐理念,也是重要的声乐技巧和手段。这就要求演唱者不断进行揣摩与实践,最终学会在高位置上发声。
(四)演唱中的不良习惯问题
关于演唱中的不良习惯问题,在“有唱声病”一节当中的描述集中且生动。其中部分观点古今存在一定差异,笔者将对此加以辩证分析。
1.“摇头”
“摇头”,指演唱时摇晃头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的表现力,尤其在流行歌曲演唱过程中较为常见。然而在《唱论》中,“摇头”被视作不良的歌唱习惯。这与我国古代传统的审美倾向有关。我国古代往往注重端庄的仪态,而“摇头”显然与其审美相悖。同时,摇晃头部易导致气息不稳定。另外,在戏曲表演过程中,摇晃头部易使声音失去连续性。然而现代声乐理论研究对此持不同的观点。由于人们更加重视声乐表演艺术的个性化发展,“摇头”也可被视作增强声乐表演效果的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应辩证看待“有唱声病”中提出的“摇头”这一问题。
2.“咳嗽”
《唱论》中提及的“咳嗽”,是指演唱者在演唱前或演唱过程中进行的清嗓行为。若清嗓过多或过度,气流会猛烈冲击声带,导致声带瞬间紧绷,进而导致声带损伤。虽然咽部过多的黏液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演唱者的发声,但适量的黏液实际上起到了防御感染的作用,对歌唱时声带的正常运动起着支撑作用。因此,演唱者应克服频繁清嗓这一不良习惯,正确认识到黏液的保护功能,必要时可以采取漱口、喝水等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嗓音健康。
四、《唱论》“有唱声病”中的声乐技术优化策略
(一)提升气息控制能力
在现代声乐理论中,吸气应当经由鼻和口同时进行,随后自上而下经过咽腔、喉腔,最终通过支气管进入左右双肺。这一过程需要肋骨与下方的横膈膜作为支撑,以实现肺部的充分扩张,形成完整的吸气流程。若吸气不充分,就容易出现声音“短促”或“憨厚”等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必须练习正确的呼吸方式——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是一种结合胸腔、横膈膜及腹部肌肉共同运动来控制气息的呼吸技巧。具体练习可采用经典的三步气息法:第一步,身体完全放松,通过鼻子吸气,气息下沉,使肋部扩张,胸部自然外扩但不隆起,缓慢匀速地吸气;第二步,保持肋部处于扩张状态,均匀吐气,同时下腹部自然回缩;第三步,通过下推肋骨与横膈膜,借助下腹部的支撑,挤压出肺部剩余的气体。这样便完成了一次模拟歌唱时的气息运行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可以显著提升气息控制能力。
(二)改进声带闭合问题
从现代声乐理论视角看,“哑哑”和“嘎嘎”属声带不完全闭合的问题;“雌雌”“雄雄”则更偏向于声带厚度或共鸣的问题。演唱者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可进行气息流速训练,如跳音练习等,还可用轻咳的方式感受声门的关闭。笔者在声乐学习中经常使用如下练习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练习正确的发声方法来改善声带闭合问题。例如,使用轻声练习,即在发声时尽量减少声带的振动,以减轻声带的负担。可在发“e”音的同时叹气,随后逐渐仰头,继续大声叹气并发“e”音。同时,也可通过练习腹式呼吸法来提高呼吸控制能力,从而改善声带闭合。初练时演唱者可能会感到困难,但长期坚持会使舌根与颈部逐渐放松,同时增强声带闭合的力量。有学者建议借鉴戏曲的发声方法,将声音向头腔位置集中,在此基础上自然地叹气,让气息下沉,腰部本能地用力,压迫气流冲击声带,在声带闭合的状态下感受气流穿过声带产生振动并发声,这样声带闭合状态下的发声就完成了。
其次,可以通过一些放松练习来缓解声带紧张。例如,可尝试进行深呼吸练习,通过深呼吸来放松身体。另外,也可以通过做一些轻松的颈部运动来放松声带周围的肌肉。
(三)正确运用共鸣腔体
共鸣腔体主要包括胸腔、口腔和头腔等,合理利用共鸣腔体可使演唱者的声音更加饱满、圆润和有穿透力,它不仅关乎声音的质量,还直接影响演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共鸣腔体的理想状态即各音区间的转换应自然流畅、无缝衔接。诸如“焦焦”“冽冽”“低低”等不良发声,通常是未能正确运用共鸣腔体所致。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要找到正确的歌唱位置,实现位置上提与气息下沉的协调统一,具体的练习方法如下。
其一,中低声区的共鸣练习。这一区域主要依赖胸腔共鸣,由于音区较低,演唱者需打开腔体,放松躯干,并保持积极的歌唱状态。其二,换声区的统一练习。要想解决换声区的问题,关键在于保持喉咙自然松弛和呼吸平稳。要想产生良好的共鸣,需对咽喉、舌头、下巴进行全面的控制,以确保练习效果。同时,演唱者还需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集中的注意力能使演唱者保持兴奋状态。其三,高音区的共鸣练习。演唱者应保持声音在高位置上,同时气息充足,从而充分打开腔体。练习时,演唱者可对着镜子进行演唱,并记录整个演唱过程。结合演唱记录检查哪个音未能保持在正确的发声位置上,然后反复练习,最终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四)改正不良习惯
演唱者要想提升自身演唱水平,就要改正不良习惯。如频繁清嗓子等行为会对歌唱状态产生影响,甚至对演唱者的发声器官造成损伤。在演唱之前,演唱者可适当喝水润喉,而不应刻意清嗓。为有效避免歌唱中的不良习惯,演唱者可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培养正确的发声意识。演唱者应深入了解不良发声习惯对歌唱的危害,通过观看专业演唱视频、分析自身演唱录像等方式,强化对良好习惯的认知与记忆。其次,强化日常发声训练。演唱者可在声乐训练中加入姿势矫正环节,如头顶书本保持身体平衡,以锻炼身体的稳定性;或者背靠墙壁练习发声,确保背部、肩部和头部处于正确位置并形成肌肉记忆。再次,可借助辅助工具,如穿戴能监测身体姿态的智能设备,一旦姿势出现偏差,设备及时发出提醒,帮助演唱者及时调整姿态。最后,要加强相关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学习发声机制等知识,了解科学发声的原理,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指导声乐演唱。
五、结语
燕南芝庵的《唱论》是中国唱论史的开山之作,总结了宋金元以来的演唱实践,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演唱理论。研究《唱论》“有唱声病”中的声乐技术问题,对我国古代声乐理论研究和现代声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但能够为我国声乐技术研究奠定基础,而且有利于逐步总结出新的声乐技术经验,为声乐研究者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王钰,女,硕士研究生,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